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將軍學者與美籍華人經濟學家的對話(3) ---- 經濟觀察報
2011/06/23 22:14:54瀏覽214|回應0|推薦0

2011-6-13

喬良、陳志武:金融與國家安全

喬良4不過比較有意味的恰恰是美國軍方的主流對這本書的批評並不激烈,反而是把它看作一種新的作戰模式。回到今天的話題。你剛才講到,美國人提出的這些要求,比較直接甚至赤裸裸,這是它在維護它自身的利益和基於自身的實力,它就是這個作派。別人可能從文化上不習慣,我把這看作是陳先生在美國長期生活之後,你自己的一種觀察和理解。

但從我的角度,也可以這樣去理解,比如說鮑爾森要求中國購買美國的國債,桑默斯甚至說你可以不買,那是你的事情,但你也必須面對不買的後果。這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誰都知道,為了維護美國的利益,美國會使用某些它自己國內的法規條款,會在某些方面做出針對中國的不利之舉,站在美國的立場上,陳先生可以說這些都是美國的權利。但是有一點,我不認為是美國的權利:作為債務人,你不能顛覆信貸的基本原則。在借了我的錢之後,開始連續幾次實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的債權本身被兌了水,這就不是維護權利,而屬於不負責任了。西方所說的民主精神,我認為從根本上就是契約精神,信用是民主的基礎,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決策層的信用不可能不讓人打折扣,這其實也是近20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美式民主打折扣的重要原因。

陳志武4你可以因此對美國的信用打折扣,但任何債權契約中都包含發債方違約的隱性權利。違約不是新鮮事,不管歷史上還是近代,中國或其他國家政府,通過多印鈔票、通貨膨脹轉移民間財富這樣的做法太多了。比如說,中國在宋朝就推出交子,推出紙幣,但基本上在宋朝以後就沒再用過紙幣,明朝又試過,還是失敗了,一直到了民國時期才重新推出紙幣。就是因為用紙幣作為價值載體後,給發行方提供了很多濫用發行權的機會。作為更一般金融證券的債權也包含這樣濫用信用的機會。

喬良5我不認同你所說的任何債權契約中都包含發債方違約的隱性權利。違約不是權利,而只能看作是債務人可能給債權人造成的風險。此外,陳先生所說的古今中外各國政府包括中國政府都有通過多印鈔票、通貨膨脹轉移民間財富的做法,這是事實,但卻經不起道德和合法性的考問,美國政府這樣做,同樣經不起,不能成為為自己多印鈔票辯護的理由。

陳志武5當然,我個人肯定反對通過量化寬鬆政策,變相讓美元貶值使美國國債的實際負擔下調,變相轉移其他國家以及廣大投資者的財富。從另一個角度講,中國也在這樣做,2009年貸款九兆多,去年八兆,今年可能七兆多。儘管官方現在是百分之五點幾的通脹率,但是我們每個人感受到的物價上漲幅度不止百分之五點幾,這也是在通過通脹轉移老百姓的財富。所以,買美國國債的人在做決策時,就應該也必須考慮到這個風險,把通脹風險溢價反映到你所要求的債權投資回報裡。這樣,當美國政府通過美元貶值降低其債務水準時,就不應該表現得很吃驚。債權是金融契約,任何契約交易都隱含違約風險,這是投資者應該知道的常識。

喬良6但我認為問題的關鍵是不能把所有的責任都讓債權人來負。因為首先你談到可以不購買美國國債,而用中國的外儲去購買其他資產的問題,但這可能嗎?我們看到的是,且不說這些年美國政府通過巴統協定,完全限制了中國購買西方軍事技術和裝備的問題。即使是民用的高技術,美國政府也同樣限制,甚至連最近奮進號升空,都不允許中國記者進場觀看,封鎖到了無所不包的程度,你還有什麼東西可買?
這就好比名義上告訴一隻羊,你可以不進羊圈,但同時卻又在周圍把籬笆全部紮好,使你除了進圈別無選擇。從前幾年中海油購買尤尼科被美國國會否決,到華為公司這次購買美國企業再次被美國國會打住。中國政府最後的發現是碰美國任何有價值的資產都是不行的,最後只能轉到其他的方向去投資,應該說總可以了吧?但是,同樣不行。當中國跟蘇丹合作的時候,馬上就有人會拿達爾富爾事件說事,說中國的投資與蘇丹政府的殘暴行徑結合在一起,只顧賺錢,不顧人權。而當中國的企業轉向去購買力拓公司的時候,美國政府又通過陸克文插進一隻腳,直到把這件事攪黃為止。所有這些動作就是逼著你非買美國國債不可。可一旦你買了美國的國債,它又馬上對貨幣實行量化寬鬆。這種情況下只讓中國政府自己考慮風險問題合適嗎?

陳志武6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這樣,但是背後的深層原因是什麼?有人說西方社會就是怕中國人富有、怕亞洲人富有。如果是這樣,為什麼香港、臺灣、新加坡不受到這種懷疑或限制?他們不也是中國人嗎?這說明什麼?我希望以中國自己怎麼做的作為參照,將心比心。

喬良7這點我也不能同意你的觀點。香港、臺灣人是中國人不假,新加坡人是華人也不假,但西方的懷疑和限制並不是種族意義上的,而是針對中國的快速發展和巨量的產能。如果香港、臺灣、新加坡也有這麼巨大的能量,我相信他們也會同樣受到這樣的懷疑和限制。

陳志武7首先要強調一下,在美國的不同場合,我也是呼籲美國應放開對中國的技術出口,尤其是應該歡迎更多中國資本到美國收購企業,投資等等。因為我相信自由市場,也包括跨越國界的自由市場。從另一方面看,我又不得不考慮到現實,這個現實能幫助我們解讀美國對中國企業在美國收購、在澳大利亞收購的反應。這個現實是中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都互相懷疑,都喜歡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資本的跨國流動。在中國,20052006年凱雷收購徐工沒有成功,也可做很多解釋,可以說是因為大家看到了美國是怎麼對我們的,這是一個報復;也可以說那次凱雷的失敗,使之後中美間的收購更加困難,改變了兩國國內的立場。實際上,即使在徐工收購案之前,中國在許多行業都排斥外資,對外資限制比美國多。包括後來的匯源果汁,也許徐工涉及到大型工程機械,屬於基礎性產業,中國不願讓凱雷控制它,但是,匯源果汁應該是很市場的消費品,沒有理由限制。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我們在許多行業都限制外資收購,我們就應該理解其他國家的這種行為,將心比心就行。貿易保護主義尤其在選舉政治為主體的國家裡很明顯,為了拉選票,就拿就業甚至國家安全這些口號來阻止跨國資本流動,阻止國際貿易。誰去具體定義過什麼是國家經濟安全?什麼是國家經濟不安全?我原來寫過一篇文章講到,開始你可以說核心軍工行業涉及國家安全,要保護起來;進一步,你會發現徐工這樣的工程機械也涉及國家安全,因為軍工要用徐工的機械製造東西,所以要保護起來;再往前推一步,匯源果汁、服裝業是不是也要保護起來?肯定要,因為中國人不穿衣服不行的,服裝行業如果被外資控制了,怎麼辦?萬一他們什麼時候不生產衣服了,或者是衣服不賣給中國人了,我們不是沒衣服穿了?那不行!服裝業當然涉及中國人的生活安全。食品、飲食更加是了,所以,餐飲業肯定也要保護起來。到最後,沒有哪個行業是可以由外國人介入的!

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或其他國家,以這個安全那個安全為理由,又不去定義這些安全到底是什麼的時候,如果不劃清界限的話,最後就變成方方面面的貿易保護主義。我覺得這是各國都應該去反思、討論的話題,這不只是針對美國。

喬良8你說的這一點,從廣義上講,我不反對。但我反對在這個問題上持雙重標準。如果只有一種標準,我也可以跟著西方一道指責中國企業,為了掙錢到那些有人道主義災難的地方去撒錢。問題是,如果你看到雙重標準的時候,這個時候肯定所有的人,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個體,他的第一反應就會是與持有雙重標準的一方發生對抗。

其實,稍微對過去30年中國的經濟發展做一個歷史回顧,就不難得出一個結論,你所說的包括凱雷收購徐工失敗的案例,這類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並非中國人的發明,而是美國人這類做法在前,中國人向美國和西方學習在後。要知道,作為後發國家,中國在每一方面都落後於西方,包括貿易保護主義。我不能理解,為什麼西方總是在它昨天做過的事情上,指責今天的中國。過去幾十年裡,西方一直都是這樣的,先讓自己佔據一個道義制高點,然後再談某個原來在它眼裡並非道義問題的問題。因為我們知道,在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美國在跟蘇聯冷戰的時候,出於抗擊蘇聯的需要,它所拉攏和支援的所有第三世界國家都是集權專制國家。而對這些國家發生的所有人權或人道主義災難,美國及至西方國家一般都只是泛泛的指責,這其中毫無疑問存在一個雙重標準的問題。

陳志武8我不是為美國辯護,並不是美國所有的做法我都支援。即使對同一件事,美國國內也總是有許多不同的聲音和立場。我只是給大家談的比較多的敏感話題,甚至是情緒化的話題,提供另外一個視角。我說過,不要把美國看成是聖誕老人。這樣,我們才更能理解美國的每一政策選擇、聲明肯定跟自己的利益聯繫在一起,包括你說的這個雙重標準。其實,在中國自己做決策時也會這樣,當直接利益跟道德價值觀之間出現矛盾時,你會選擇哪一邊呢?當自己的核心利益不被挑戰時,道義當然第一,何樂不為呢?但是,在關鍵時候,當自己實際利益受到挑戰時,情況就不一樣了,利益會優先,因為人必須要活下去,更好活下去的願望是決策者關注的最高價值、最高利益。美國人是這樣,中國人也是這樣的。

所以,很遺憾,各國都會偶爾作出雙重標準的事,這也是各國的一種權利,我們有權去指責,當我們被指責時也可以去反指責。世界就是這樣在多個權利方的相互博弈中動態地前進。

相關閱讀:

1. 陳佳貴:加快推進中國企業戰略轉型 2009. 1

http://blog.udn.com/teddy5422/2643828 

2. 姚洋:北京共識的終結2010. 2

http://blog.udn.com/teddy5422/3758064 

3. 陳志武: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2010. 8

http://blog.udn.com/teddy5422/4312455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5343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