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23 22:28:52瀏覽258|回應0|推薦0 | |
2011-6-13 喬良、陳志武:金融與國家安全 喬良9:這一點在理論上我和你沒有分歧。我承認,關於美國為了自身利益,強迫別人的問題,我是從中國立場上看這個問題的。我主張理性判斷問題,即使有的時候我可能會選擇激烈的言詞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最後的結論卻仍然是傾向理性的。包括《美國人為何而戰》這篇文章,可能其中有些言語對於一個純粹的美國人來講有某種刺激性,但實際上主要是為了表述清晰的需要,我也只是想給人們提供一個新的視角,怎樣去看待美國在實現和維護它的利益時,有哪些戰略考量和方法手段,而這一切,給美國和與美國相對應的其他國家,都帶來了什麼樣的後果。 先看1985年廣場協定讓日元升值的問題。不管這裡面有多少複雜因素,包括陳先生在內的許多經濟學家都談到過,這裡面有日本經濟自身存在的問題。日元長期對美元的低估,實際上是與日本政府為了讓匯率更有利於自己的出口。到了日元等國際貨幣與美元出現嚴重不合理的匹配的時候,廣場協定的簽訂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這一協定的設計和簽訂,毫無疑問也包含了美國政府維護美國利益的動機,那就是日元的升值必將打擊和遏制日本出口的勢頭。廣場協定簽訂之後,果然在一定程度遏制了日本產品出口的勢頭,可令美國始料不及的是,簽訂廣場協定之時的日元已經完成了國際化進程,已經是國際可兌換貨幣,在東南亞甚至一定程度上成為和美元比肩的硬通貨,甚至有的國家已把它作為儲備貨幣之一。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人欣喜地發現,當日元從252日元兌換一美元上升到80多日元兌換一美元時候,日元一下子變得值錢了。於是,日本人非常迅速地抓住了這個時機,掉轉頭來,從原來的產品擴張轉向資本擴張。那時的日本開始狂買紐約帝國大廈,狂買哥倫比亞兄弟電影公司、甚至發出了買下美國的豪言壯語。 這讓美國一度頗感緊張,驚呼“日本想買下美國的靈魂”,在這樣一種勢頭下,美國人通過瑞士國際清算銀行,提出了“巴塞爾協定”(巴塞爾一號協議),也就是8%的銀行儲備金率的問題。表面上看,這是一個針對全世界所有銀行,為規避金融風險制定的遊戲規則。但實際上,它主要針對的是日本的資本擴張勢頭,這一點不言而喻。日本對此當然不能接受。它不但不接受,不在巴塞爾協定上簽字,而且還與當時全球世界上第三大經濟體德國聯手,一起不肯在巴塞爾一號協定上簽字。在這種情況下,理論上說,如果這兩個國家不簽字,美國也沒有辦法強求它,因為你不可能由於它不簽字就跟它打一仗,何況西方不是還宣稱民主國家之間不打仗麼?但不打軍事仗,不等於不打經濟仗。 美國人用了一個非常聰明的辦法,就是和英國簽訂了雙邊巴塞爾協定,即由美英兩國率先實行巴塞爾協定,率先執行銀行儲蓄準備金制度。但這個協定最有意思的條文,不是雙方準備為全球做表率自律的問題,而是它的最後一條,即:今後凡與我兩國銀行打交道的任何國家的銀行,都必須實行8%銀行準備金率。這樣一來,美國人用多邊協定未能拴住日本,卻用這一狠招,迫使日本不得不就範。因為美國人很清楚,這世界上還有哪國的銀行,既 我2002年10月去東京開一個會,按照我之前的經歷,用美國銀行卡在中國任何城市甚至於在我老家縣城的ATM機上都可以取錢,中國的銀行到1990年代末已跟美國的銀行體系接軌了許多,所以我去日本時,只帶了銀行卡,沒有帶那麼多現金,結果,到了東京後,在東京走遍了那麼多地方,沒有哪個銀行可以讓我取錢,直到2002年日本的銀行體系、金融體系,還跟中國、美國、其他國家隔離那麼遠。結果是誰吃虧?要我看,日本經濟在1990~1991年以後,停滯不前達20餘年,其中至少有幾個原因。【1】一個原因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製造業開始興起,這對以製造業為核心產業的日本經濟來說,是致命性衝擊。不管是後來的富士康還是更早的浙江、廣東的眾多製造業企業,都讓日本大受打擊,讓日本經濟很難再依賴製造業。日元升值後,日本勞工成本在國際市場上大大提高,而中國製造業從80年代初期很低的全球市場份額,在1990年代快速提升,特別是2001年加入WTO後更是快速提升。對日本來說,面對這種挑戰,他們只有兩個選擇:要麼經濟停滯不前很多年,要麼發展服務業,特別是金融行業,即淡化對製造業的依賴,做產業結構轉型。【2】但是正因為你講到的原因,日本不開放其金融體系,加上他們對金融的超強監管,在整個過去的20多年裡,日本沒有真正努力讓其金融體系發展。現在回頭看,日本經濟還是依賴製造業,不希望放棄這個優勢。 尤其是今天,中國製造業已在很多領域比日本做得更好,成本更低,日本的製造業肯定守不住。但是,其金融行業又沒跟上來,其他服務業也很難有上升態勢。我的意思是,不是美國設計的陰謀把日本經濟拖垮了,而是其自己的政策所致。與其說是美國和英國聯合起來把日本經濟拖垮,還不如說日本自己沒有看到中國製造業、中國經濟崛起後所帶來的根本挑戰。如果當初日本金融監管思路能夠與時俱進,向金融自由化方向調整,日本經濟可能不會像今天這樣。也許,如果當初日本主動加入巴塞爾協定,他們可能更早幫助日本經濟轉型。之所以他們採用那種情緒化的抵制,跟日本總體非常保守有很大關係。 另外,我注意到你文章裡談到一個問題,就是美國為了維持美元的霸權,不惜去發起一些戰爭。我明白你講的意思,但是,在我們看這種問題的時候,必須考慮到世界秩序的演變歷程。因為從某個意義上說,大英帝國時期跟葡萄牙、西班牙主宰世界的時期相比,是很不同的。之前的帝國體系,更多是為了掠奪資源而建。而大英帝國在整個18、19世紀並不是這樣,他們不是為了把資源搶奪走,而是在當地做投資,發展經濟,發展貿易,就好比英國人在美國當初的13個殖民地,是13個股份有限責任公司,而且還都有股東。英國帝國體系是為了貿易,不是為了掠奪資源。 18世紀末,馬嘎爾尼到中國來參加乾隆皇帝的80大壽,是代表英國國王和中國談貿易協定,希望跟中國開通雙贏的貿易關係,不是要把中國變成殖民地,更不是來掠奪的。所以,英國帝國體系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資源掠奪型體系。當然,美國在二戰前後建立的國際體系,就更加不是掠奪型的,不是基於殖民地的,而是有利於跨國貿易、基於規則的世界秩序,這種基於規則而不基於暴力的國際秩序之目的是讓各國之間能更順利地互通有無。我原來在《中國人為什麼勤勞不富有》中談到這個話題。看一下世界貿易體系和國際秩序的演變,你就會發現,在英國人之前這個世界的格局確實是建立在血腥掠奪基礎上,甚至到了大英帝國19世紀時,也是由炮艦的數量來決定誰強誰弱。但是,當時的世界應該說沒有別的選擇。中國即使到了19世紀,在廣東還有很多其他地方到處貼告示說抓住“紅毛”殺了後把人頭送到縣府可以領賞。我們今天有很多中國人到非洲,到拉美和其他國家做貿易、做投資,假如一個地方政府說抓了中國商人,殺了以後還可用人頭去領賞,到各國做生意的中國商人會怎麼想?!所以,在沒有聯合國、沒有IMF、沒有世界銀行這些跨國機構,也更沒有國際法院的老世界裡,如果有一個國家能夠通過自己的財政收入發展軍力,多多少少為那些海域和陸地的外國商人提供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為國際貿易商、投資商保駕護航,那應該是一種非常大的進步,也是對人類社會的 一種貢獻。 這對中國、對今天的世界經濟是什麼意思?當然大大降低了跨國貿易成本,使像中國這樣的出口導向型經濟更能增長。比如,大英帝國時期,最大的跨國公司是東印度公司。整個18、19世紀裡,東印度公司的海軍和陸軍數量,都超過英國皇家海軍、皇家陸軍。而今天美國最大的跨國公司GE,沒有任何士兵也沒有軍艦,但是,它有幾千名全職律師!原因就是在二戰後美國建立的這個世界秩序,是基於規則與國際法,當你和其他國家做投資和貿易時,需要有人把你的利益盡量用法律手段保護起來,但是在大英帝國時期沒辦法這樣做,因為沒有那麼多國家願意按共同規則來約束貿易關係,所以,東印度公司不得不用自己的軍隊保護其在海外的利益。這也是為什麼晚清中國難以讓中國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而1978年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很快使中國成功成為出口導向型經濟,儘管中國的海軍到今天還不能為中國跨國貿易公司保駕護航。 今天,一個很明顯的現實是還沒有真正的世界軍隊,沒有世界政府,在這個時候,對於中國這樣以出口為導向的、對出口依賴這麼高的經濟體來說,有一個國家能夠用他們納稅人的錢,派這麼多海軍、這麼多軍艦和軍人,把世界海域的安全給維護起來,讓中國在改革開放的第二天就能有那麼多商船,裝載中國進出口產品,安安全全地航行在世界各個海域;中國商人到世界各地投資貿易,也不用擔心人身安全。飲水思源:是誰在為中國商人、中 相關閱讀: 1. 陳佳貴:加快推進中國企業戰略轉型 (2009. 1) http://blog.udn.com/teddy5422/2643828 2. 姚洋:北京共識的終結(2010. 2) http://blog.udn.com/teddy5422/3758064 3. 陳志武: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2010. 8)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