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28 05:56:53瀏覽796|回應0|推薦1 | |
文/黃美涓 (長庚紀念醫院桃園分院院長) 長期照護的服務方式,可區分為居家式、社區式與機構式等三種型態(衛生署,1996): 1.居家型 居家型照顧(home care)可分為三種: (1)家庭照護 由家人或親友自行照顧。家庭照護將老人留置於家中,生活型態與周遭環境的變動最小,情感、實物等相關支持網路得以延續。一般而言,家庭照護比社區照護或機構式照護便宜。這是台灣老人認為最理想的養老方式,也是目前台灣最普遍的照護型態。但是家庭照護主要困難在於照顧人力不足,照護品質缺乏專業性,而照護者照顧老人時,身心長期承受壓力,對家庭關係容易產生負面影響。再者,家庭照護不能給予老年人技術性的照護亦是主要的缺點。 (2)老人居家服務(在宅服務) 指社政單位對低收入戶提供日常生活照顧服務,包括:洗澡、移動、家事服務、心理輔導等,協助因身心受損、日常生活需人協助的中低收入居家老人,得到持續性的照顧,紓緩家庭照顧者的壓力,並提供受照顧者家屬習得專業服務技巧。 (3)衛政單位所提供的居家照護 指將功能性障礙民眾所需服務輸送到家,使功能性障礙者仍可居住於原來熟悉的生活環境。目前居家照護的照護項目以特定專業性醫療與護理服務為主,全民健保雖有給付,但給付範圍相當有限,申請者必須是失能程度高者。 2.社區型 社區照護(community care)約可分為日間照顧(日間托老)與日間照護。日間照顧指社政單位對低收入戶老人的日間照顧服務。內政部獎勵地方政府辦理,對因就業而無力照顧老人之子女提供日間照顧服務,使老人日間生活及品質有所保障。更獎助老人安養、養護機構辦理外展服務計畫,以利充分發揮機構的設施與資源,增進社區居民對機構的認識與支持。 日間照護則由衛政單位提供,指接受照顧者仍居留於家中,只有部分時間離家接受治療與照顧。社區型照顧主要的優點在於老人不必離開原來居住的家庭或社區,如果能夠妥善結合醫療服務與社會服務,老人比較不用在太多的社會資源中奔波。相對於家庭式照護,社區照護則提供沒有能力或人力照顧老人的家庭另一種選擇。另一方面也避免機構式照護的負面效果。 *台灣地區老年人口成長概況 ---- 轉載* 近年來,由於公共衛生水準提升、醫療科技進步與人口政策的推行成功,人口成長的趨勢及型態有了很大的改變,這些人口的變化影響整個社會老年人口的成長。 1.國民生育率逐年下降、出生率及自然增加率呈下降趨勢 台灣地區婦女的總生育率隨著嬰兒潮於1951年達到7,040 0/00,之後逐漸下降,1971年降為4,000 0/00, 1981年降至2,660 0/00, 1991年降至1,720 0/00,1993年後仍逐年下降,至1998年降為1,4650/00。亦即台灣地區每位婦女在一生中平均所生育的活產數自1951年的7個降至為1998年的1.465個。1998年底粗出生率為12.430/00(出生總數為270,779人),相對1987年的16.010/00,減少 3.580/00;粗死亡率為 5.640/00(死亡總數為122,806人),相對於 1987年的4.910/00,增加0.730/00;人口自然增加率為6.790/00,相對於1987年的11.100/00,減少4.310/00。 2.國民平均餘命逐年提升 1951年的男性平均餘命為53.38歲,女性為56.33歲,到1998年時男性已延長至72.02歲,女性延長為77.94歲。 以上兩項人口成長的趨勢,使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由金字塔型快速轉型為保齡球瓶形狀(請見附件),台灣地區65歲以上老年人口快速增加,於1993年已達147萬餘人,佔總人口的7%,正式邁入世界衛生組織所謂的「高齡化社會」,1998年底為180萬人,占總人口之8.24%,西元2021年時,將增加到14.4%,且其中老老人(80歲以上)也有增加的趨勢。老年人口成長的快速,僅次於日本,較歐美先進國家快二十年以上。快速增加的高齡人口,加上疾病型態的慢性化,將使國人對長期照護的需求遽增。台灣地區在1996年平均每 8.5人扶養一位老年人,至2031年每3人將扶養一位老人,未來的台灣社會將出現幾乎由老年人自己扶養自己的情形,面對人口結構與社會的變遷,政府責無旁貸,應積極推動老人照護之工作。 相關閱讀: 1. 惡水下的老人照養問題 ---- 黃悅嬌 http://blog.udn.com/teddy5422/4488578 2. 花點巧思銀髮家人止跌 ---- 余予真 http://blog.udn.com/teddy5422/4381739 3. 老人愛呆房間易憂鬱或失智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