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星期專訪》勞陣秘書長孫友聯:台灣將步香港後塵 淪三低市場
2010/03/21 18:41:29瀏覽833|回應2|推薦1

2010.3.14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痛批:

簽署ECFA衝擊的絕不只是勞工問題,還有更嚴重的產業、資金大量外移等問題。

記者黃以敬/專訪

政府揚言最快六月就要與中國簽署ECFA,馬英九總統下鄉宣揚ECFA一再保證不開放陸勞、不開放農產品,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直言批評,馬政府根本不做功課,簽署不僅是勞工進口問題,更是資金、企業外移的擴大衝擊,台灣恐將步入香港簽署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協議)的後塵,淪落成為低薪、低技術、低勞動條件的「三低」市場。

1針對簽署ECFA,馬總統提出不開放陸勞、不開放農產品進口的保證,這對台灣勞工有足夠保障?

答:有民間團體早就批評這是馬政府不做功課、唬弄勞工的說法,ECFA這類的FTA自由貿易協定對於一個國家的影響,衝擊的絕不只是勞工問題,還有更嚴重的產業、資金大量外移等問題,馬總統這種說法是荒謬的。兩岸早已有某種程度開放,過去被藍軍批評為鎖國的扁政府時期,就比李登輝時代開放,台灣資金已佔中國外資的七成,到了馬政府,兩岸更是大幅開放,近期在行政措施上放寬,不僅更多台商可到中國設廠設辦事處,又開放陸資(連帶引進中籍管理幹部及人員),又如健保讓中國人士可低薪投保的爭議等。

更明顯的,兩岸要討論的「早期清單」,儘管中國總理溫家寶口頭表示要對台灣讓利,但中國方面對台研究報告早就清楚說出,簽ECFA主要是解決台灣對中國貨品進口限制的問題,其中更點名包括農產品。據全球經驗來看,兩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後,勢必會依循「路徑相依」的經濟理論發展,只要開了一條路、勢必會往這方向走下去,一旦簽署ECFA,未來產業與勞工恐也勢必朝更開放方向發展;因此馬總統不開放陸勞的保證只怕是短期的(註1),且只是台灣單方面的意願。勞團擔心,一旦簽署ECFA首先衝擊的是傳統產業,未來將擴大到所有產業,甚至包括科技業。

2勞委會估計簽署ECFA後會增加十至十二萬就業機會、但經濟部估計可創造二十五萬工作,勞委會說不簽會導致四萬多人失業,馬總統及經濟部卻又說,光石化業就會有五十萬人失業;政府數據五花八門,如何解讀?

答:開放兩岸直航前,馬政府說「台商會更方便回來」,但直航之後,台商關廠到中國設廠的案例還是很多,我最近就協助兩個LED廠關廠的勞工申訴案,兩個廠都有上百名勞工失業;很多企業主其實是認為,「兩岸開放後,可以更自由去中國」。

目前政府推銷ECFA,主要是有兩套劇本,一是經濟部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做的研究,號稱簽約可創造最多二十五萬的就業機會,另一則是勞委會說可創造十二萬工作機會,不僅政府數據互相矛盾、不一,且這些研究報告都是奠基於「充分就業」的錯誤前提(註2),假設所有工作都可流通、以表面的供需數據做估算,未考量各行業有不同門檻,絕不是A產業多一個工作,就可抵掉B行業的一個勞工失業。

且政府數據就有許多謬誤,例如經濟部官員恐嚇如不簽ECFA,石化業會有五十萬人失業,但據勞委會資料,目前石油及煤製造業員工一萬二千九百七十人、化學材料業六萬零六十六人、化學製品製造業四萬六千六百零七人,總計僅約十二萬人,那來五十萬人失業?根本信口開河。此外,經濟部宣稱台灣石化業年產值四兆元,須簽ECFA爭取零關稅、否則將受嚴重衝擊,但其實將礦產品、化學品、塑膠製品、鞋帽雨傘等相關產業都計入,有些產品早被東協列為敏感產品、根本不可能「零關稅」。

四兆產值中,中油及台塑就佔一兆八千兩百億,但中油以內銷為主,只有台塑出口佔約五十五%,且是以中國為主要出口國。台塑主要輸中的PTA(純對苯二甲酸)產品,東協與中國早列為敏感產品、關稅會維持五%,衝擊並不大;所謂不簽ECFA的衝擊,政府好像在為財團叫苦甚或「恐嚇全民」?許多數據禁不起一一檢驗。馬總統總只強調簽ECFA會讓廠商獲利的好處,說台商會願意在台投資而不關廠,但只怕獲利的是少數可在兩岸遊走的企業,可更自由到人力土地成本低廉的國家,或在台灣接單但到中國生產,甚或在台灣組裝一%就掛上「台灣製造」,台灣廣大勞工卻享受不到好處。

更令人擔憂的,由於ECFA零關稅去除貿易障礙,低價的中國貨品或台商到中國設廠製造的商品,反而靠著「低價優勢」、「低價傾銷」回台,就像台灣毛巾業早已受苦,未來勢將造成更多傳統產業倒閉(註3),屆時失業的勞工,絕不是馬總統或勞委會說的僅四萬或八萬人。

3各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經驗,那些國家經驗可作台灣借鏡?香港簽署CEPA後的狀況?

答:最近韓國勞工走上街頭,要求管控中國貨品傾銷;馬來西亞工會也向馬國政府抗議,不要問題的中國商品進口,各國都已面臨中國商品入侵及造成勞工失業的壓力。以香港為例,則可見證到與中國自由貿易對就業市場的衝擊;香港與中國簽署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原以為製造業可享零關稅優惠而更願設廠,數據卻顯示二○○五年至二○○六年,香港機械、零件、服裝、紡織等製造業出口值下跌九十七億元,香港產品出口貨值整體下跌 一.一%,CEPA根本對香港製造業沒幫助。

香港職工會聯盟更分析,CEPA在中國創造出港人出任的新職務僅一千多個,對香港整體就業也沒幫助,甚至出現白領高級人才外流中國,香港只剩「低薪、低階、低勞動條件」的工作,還造成許多行業工資下降,例如酒店、服務業等薪資,就降約○‧五%。台灣必須警惕,不要天真以為簽署ECFA就代表經濟一定會更好,恐怕也將步入香港後塵,造成就業市場的「三低」悲劇。

4勞委會說要投入365億協助受衝擊勞工,經濟部更揚言要有900多億經費協助產業轉型,有幫助嗎?

答:誰會希望失業去接受救濟?當初簽訂WTO,政府也說要投入上千億協助產業,卻擋不住台灣失業率屢創新高;如今政府要簽ECFA,「不能先去製造悲劇、然後才要對悲劇受害者提出補償」,這種邏輯根本不通。政府必須承諾,簽署ECFA後,台灣的產業、工廠不能外移,否則就要負起「政治責任」。

政府也必須承諾給勞工穩定而長期的工作機會,更必須在簽約前,依據國際經驗,建立起更全面、更完善的社會救助體系,不是口頭承諾幾百億、上千億就算數;有那些穩定工作可以協助ECFA衝擊的失業勞工轉業?難道像是先前幾項就業扶助方案,幾乎多是短期、臨時的「豆腐渣」工作?更怕像是馬總統的「六三三」支票一直跳票,勞工怎能對政府的承諾有信心。

5政府要簽署ECFA是否與勞工有充分討論、納入勞工意見?

答:馬總統推動ECFA,其實像是「傲慢、欺騙、恐嚇、獨裁」四部曲,先前沒經公開討論,根本是打定主意要與中國簽約後,各項研究、調查才因應而生,其間也沒跟勞團協商,宣布要簽約後,才邀請勞團出席部分公聽會,勞工意見都沒納入。

國際自由貿易,絕不像政府口口聲聲追求零關稅就可解決所有問題,既然ECFA牽涉到所有勞工的工作、民眾的經濟所得及消費,不如就讓全民「公投」吧!讓全民自己決定,而不是把廣大的基層勞工排除在決策之外。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3873490

 回應文章

台北羊乳
大家都有能力答題
2010/03/22 10:28
1) 中國持續壓低人民幣匯率,導致其廉價品充斥全球,造成許多國家的經濟災難,所以美國不可能繼續買台灣的成衣和玩具,但是因為台灣成衣和玩具移轉大陸生產,所以美國會繼續購買這些在中國生產的成衣或玩具
2)如果美國不再買台灣的成衣和玩具,那要賣美國什麼東西? 這就是目前馬政府提不出台灣產業結構的重整和全方位的扶持計畫,只妄想單單用貿易條件來拯救台灣愈來愈贏弱的產業,根本是短視無遠見的政策
回答完畢


阿大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們要賣什麼東西給美國
2010/03/21 19:20

無論在台灣或中國或越南或巴拿馬或其他地方設廠, 產品最終買方都是美國, 美國人不買, 到那設廠都一樣. 台灣目前面臨的問題

1> 在美國人眼中, 台灣製, 中國製, 越南製或巴拿馬製, 在他們眼中都是相同的.結局就是價格決定一切了.

2> 雖然像HP或Apple產品裏面可能有台灣製造的零件, 但消費者是因HP或Apple的名字而買的, 並不會因裏面的零件由台灣換成其他國家製造的, 美國人就不買了

糖業曾是台灣經濟命脈, 但當糖業因人力成本高漲而没落後, 台灣經濟並沒有因此而崩潰, 反而是台灣若仍固守糖業作為經濟命脈, 經濟恐怕已經完蛋了. 台灣能逃過一刧的原因, 是當外國人不買台灣糖之後, 我們改賣他們玩具, 成衣等產品.

所以台灣下一步經濟問題, 不是台灣要不要繼續生產成衣或元具, 而是

1> 如何讓美國繼續買台灣的玩具及成衣

2> 如果美國不再買台灣的玩具及成衣之後, 我們要改賣美國什麼東西. 就像台灣糖業沒落之後, 台灣的求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