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全球通史(16)----- 斯塔夫里阿諾斯
2009/11/10 08:12:23瀏覽404|回應0|推薦0

二、遊牧民進入歷史 
  公元前二千紀,歐亞大陸正處於一個騷動時期,即遊牧民入侵、古老的帝國被推翻、舊的社會制度瓦解的時期。騷動是猛烈的,整個歐亞大陸都處於一片混亂之中。因此,公元前二千紀是古代文明從歷史舞台上消失,由古典文明取而代之的過渡時期。 
  諸帝國這種大規模的興亡交替,在歷史長河中不止發生過一次。這就提出了原因何在的問題。也就是說,整個歐亞大陸政治敗壞、社會離析,主要是由於內部的腐朽還是外部力量的侵入要肯定、確切地回答這樣一個涉及面很廣的問題,是極困難的。為穩妥起見,雖然可以把內因和外因都說成是決定事態發展的主要因素,但這樣做,要確切地弄清歐亞各地區內因和外因各自所起作用的程度,則是不可能的。 
  首先是內部的虛弱。由於銅和青銅昂貴而又稀少,因而不能廣泛地用來製造武器和工具。這就使武器實際上為君主及其政治、軍事集團所壟斷,從而加強了他們的特權地位,使他們處於社會金字塔之頂。同時,這也意味著,在總人口中只有小部分人得以武裝起來;當古老的文明中心須面臨全體武裝的遊牧民的進攻時,這就成為一個極其嚴重的缺點。 
  銅和青銅的極其昂貴,也使農民們得不到金屬工具,不得不依靠石斧、石鋤、石刀和石鐮來從事生產。這就大大降低了生產率,因為石製工具不像金屬工具那樣效率高、那樣經久耐用。技術進步的停滯也阻止了生產率的提高。英國考古學家戈登‧蔡爾德寫道:「在公元前3000年之前的1000年裡,人類所取得的卓有成效的發明和發現,也許多於公元16世紀以前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在這1000年裡,如前所述,人類學會了利用風力和畜力,發明了輪子、書寫藝術、灌溉技術和冶金方面的化學工藝(見第四章第二節)。相形之下,公元前三千紀和二千紀中、還未爆發過如此偉大的創造力;在這一時期中,可資比較的發明只有冶鐵技術(公元前140O年)和字母文字(公元前1300年) 
  按照戈登‧蔡爾德的意見,技術進步趨於停滯的原因之一,在於前一節中提到的階級分化。階級分化破壞了促進技術改革的因素。因為雖然統治集團可獲得大量的佃戶或奴隸這種聽話的勞動力,但佃戶或奴隸在產量的增加,只能使其他人得益,而不會給他們自己帶來任何好處的情況下,是不會積極主動地去發明或採用新技術、新方法。最近,一位印度村民在向美國傳教士發表議論時指出,由於社會不平等而阻礙技術改革的情況至今仍存在。他說: 
  新來這裡的人,也許會認為我們多疑、頑固、偏狹、落後,有著拒絕變革的一切持點。其實,這些特點並不是我們自己所樂意具備的,而是先由經驗強加於我們的前輩;前輩的告誡,加之我們自己的經驗,使我們也具備了這些特點。拒絕變革是我們學會保護自己用的盔甲。如果我們的前輩和我們接受別人提供的新思想和新習俗,我們也許能取得較大的進步。但是,一有進步,貪婪的世界便會把眼睛轉向我們。那時,我們的命運將比以前更糟。……去年春天,巴拉的兄弟從你們的展覽會上得到的那張犁是比其他犁要好些。那張犁很輕,和我們的犁一樣,用來犁田是挺不錯的。可是巴拉的兄弟不敢用。因為他很富裕,很怕別人看到他愈來愈富裕。這在你看來也許是愚蠢的,可我們對他的謹慎毫無責怪之意。 

  除內部的虛弱外,還經常有外來的遊牧民入侵的威脅。這些威脅主要來自南部沙漠地帶的閃米特部落民、歐亞大草原西部的印歐人和大草原東部的蒙古-突厥各族。 
  印歐人與其說是一個種族群體不如說是一個文化群體。他們早先大概發源於裡海地區,曾在那裡牧牛,並從事少量的耕作。因為主要靠畜牧為生,所以只要發現有更為理想的地方,他們就用大牛車載起所有行李,朝那裡遷移。遷移時,總是整個整個的部落一起行動,婦女、孩子及戰士全都參加。印歐人就這樣向西推進到俄國南部和歐洲東南部。到公元前2000年時,他們已分佈在從多瑙河平原到奧克蘇斯河和賈哈特斯河流域的廣闊地區。他們以這片廣闊地區為根據地,日益威脅在地理上可進入的各文明中心——中東、巴爾幹半島和印度河流域。 
  在地處大草原西部的印歐各族和地處大草原東部的蒙古-突厥人之間,有一條最早的分界線,這就是阿爾泰山脈和天山山脈。這條分界線以東的大草原,地勢較高、較乾燥,氣候通常也更惡劣。這裡的牧場沒有西部的牧場肥美,可以放牧羊、駱駝和馬,但放牧牛不行。這一地理上的不平衡造成相應的歷史上的不平衡,即出現一個持久的、影響深遠的、由東向西的民族大遷徙。大草原東部的各民族或者以難民的身份,或者以征服者的身份,被吸引到西部。一批批部落前赴後繼地向西推進——西徐亞人從阿爾泰山脈遷徙到烏克蘭;突厥部落取代西徐亞人進入中亞,以後又尾隨西徐亞人西進;最後,蒙古人也從後面向西推進,直到13世紀,侵佔歐亞大部地區,建立起一個大帝國。這些東方的遊牧部落,由於其地理位置,不僅能進入歐洲、中東和印度,也能抵達中國;只要有機會,它們就不時地侵入中國。 
  由於由東向西的民族大遷徙,大草原西部請民族的種族組成情況逐漸發生變化,至少在西至裡海的地區內,由原先的高加索種人佔優勢變為由蒙古種人佔優勢。這一轉變自公元前一千紀末葉開始,一直繼續到中世紀結束。此後,操斯拉夫語的俄羅斯人用西方的技術裝備自己,先是憑借滑膛槍和火炮,後又依靠機關鎗和鐵路,使種族組成的發展趨勢轉到相反方向。 
  閃米特人大致佔據了從地中海到底格裡斯河、從托羅斯山脈到亞丁之間的地區。他們最早出現於阿拉伯半島的沙漠地區,他們的歷史也是由接連不斷的浪潮似的遷移構成的。早先,閃米特人用驢作運輸工具,到公元前1100年前後,駱駝的馴養改變了他們的文化,就像馬的馴養改變了草原遊牧民的文化那樣。隨著文明的興起,閃米特的許多部落後住到城市附近,與城市居民形成了一種共生關係;而且隨時準備著,一有機會就去攻掠這些城市。 
  歐亞大陸邊緣地區那些古老的文明中心對周圍的部落來說,有如一塊塊有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的磁鐵。豐富的農作物、堆滿穀物的糧倉、城市裡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奢侈品,所有這一切都吸引著大草原和沙漠地區飢餓的遊牧民。因此,諸古老的文明中心不時遭到侵掠——尤其是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因為它們比克里特島、尼羅河或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更易受到侵掠。不過,直到公元前二千紀,整個歐亞大陸的力量均勢才開始轉變,偉大文明的生存才第一次受到遊牧民的威脅。 
  馬的馴養和較遲的冶鐵技術的發明是兩個十分重大的發展,它們使遊牧民獲得新的作戰能力。就目前所知,中東是最早馴養動物的地方,也是最早乘騎動物的地方。這兩者發生的時間約在公元前5000年前後。不過,在早期階段,乘騎動物的現象並不多見,因為那時所能得到的動物僅牛和野驢,牛速度太漫,野驢個兒太小。然而,馴養動物的做法後又向北傳到產有野驢和野馬的俄國南部。到公元前2500年,這兩種動物已在當地得到馴養;而且,由於馬個兒大、體格壯、速度快,很快就受到成國南部遊牧民的偏愛。他們採取擇優繁殖的方法,使馬的個兒愈來愈大。野馬的平均高度為13手之寬(一手之寬約四吋),而現代家馬的平均高度為1516手之寬。如果不加選擇地讓馬繁殖數代,家馬的個兒很快又會縮小,就像美國西部的野馬那般大小。 
  遊牧民利用馬打仗時,最早的做法是將馬套到輕便的雙輪車上。這種車的輪子裝有輪輻,比起美索不達米亞笨重的實心四輪車,大大改進了。高大的馬和靈便的車相結合,使遊牧民得到了一種令人生畏的武器——戰車。公元前二千紀,遊牧民就是駕著這種戰車,掀起最早的入侵浪潮。駕車作戰時,一名戰士馭馬,其他戰士用強弩射箭。眾弩齊射,飛箭如雨,沒有幾個步兵能長時間地抵擋,更不用說抵抗緊跟著發起衝鋒的密集的戰車。到公元前二千紀末,遊牧民用騎兵取代戰車,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戰鬥力。這時的馬既高大又強壯,可以直接騎人。而且,遊牧民還發明了役使馬的馬勒、馬嚼子、角狀的馬鞍和馬鐙,使他們能在策馬飛奔時騰出雙手,射出陣雨般的箭。毆亞大陸的遊牧民獲得前所未有的靈活機動性,能追上和打敗防守城市中心的軍隊。古典時代和中世紀時,遊牧民族的軍事才能主要就建立在騎馬作戰這一基礎上;終於,在13世紀時,使成吉思汗能完成一系列驚人的征服。直到西方火器佔據優勢之後,諸文明中心才從遊牧民頻頻入侵的威脅中解脫出來。 〈註:由中國的例子亦可解讀出這論點〉
  對沙漠地帶的遊牧民來說,駱駝的作用不亞於馬。駱駝有兩種:阿拉伯的單峰駱駝和大夏的雙峰駱駝;前者適應於炎熱的沙漠環境,後者適應於寒冷的沙漠環境。這兩種駱駝都能在即便是驢也會餓死的地區生活,都能依靠駝峰裡貯存的脂肪和多室的胃裡貯存的水不吃不喝地行走幾個星期。最早馴養駱駝的時間和地點現在還不清楚,不過,到公元前1000年時,穿越中亞和中東的沙漠地區的交通運輸已全靠這種『沙漠之舟」。 
  鐵礦冶煉技術的發明也提高了遊牧民的戰鬥力。這一技術直到公元前二千紀中葉才在小亞細亞東北部發展起來;直到約公元前1200年赫梯帝國滅亡後,當地的鐵匠才分散到各地,使他們的技術廣泛流傳。冶鐵技術之所以出現得晚,主要是由於冶煉鐵礦的工藝與冶煉銅和銅合金的工藝根本不同。冶銅時,金屬溶液沉於爐底,而熔渣浮在上面。冶鐵時,至少在古代熔爐所能達到的溫度範圍內,鐵不能完全液化,而是形成一種灰色的多孔體,技術上稱之為鐵塊。反覆錘打熾熱的鐵塊,能使其成為熟鐵,這一發現來得遲是可以理解的。這種新金屬比起當時已能冶鑄的銅和青銅來,決不是一種進步,因為它不易鑄造,需要更多的燃料,而且其鋒刃較易失去。後來才發現,將鐵反覆錘打、加熱、投入冷水(淬火),並與木炭即一種不純的炭接觸,可以使其堅硬。當時所須發現的不僅僅是一種新金屬,而且還包括一種嶄新的冶金術——對此,憑以往經驗行事的早期鐵匠毫無準備。 
  雖然改進治鑄方法後鐵比過去堅硬了,但仍然很易生銹。不過,這一缺陷由於鐵礦較之銅和錫分佈遠為廣泛、制鐵成本相應低廉,而得到補償,而且,這種補償已超過缺陷本身。這意味著,現在普通農民也買得起鐵製工具。農業生產率提高了,農業範圍擴展到從前石斧所無力對付的森林茂密區(見第七章第一節)。這種廉價的新金屬對歐亞大陸的軍事平衡也具有重大影響。從前,貧窮的遊牧民不能像城市中心的統治者那樣,以大量昂貴的青銅武器裝備自己。但現在,鐵礦幾乎每個地區都可得到,每個村子的鐵匠都能鍛制比舊武器更優良、更便宜的新武器。因而,遊牧戰士現在不僅在靈活機動性上佔有優勢,而且和守衛文明地區的士兵一樣,擁有同樣優良、大量的鐵製武器。 

 〈註:中國的例子〉

在東亞這片大陸上,從秦、漢以來即存在著西北以匈奴為主的騎馬民族,與東南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兩大文明進行著近二千年的鬥爭,其文明的空間,呈現著一進一退的伸縮曲線,直迄清帝國康熙滅掉了準噶爾帝國(其時領有蒙古西部、新疆、西藏…等西北大地)的噶爾丹才以告終,但康熙的勝利則是拜科技產物──紅夷大砲之賜,隨著工業時代的進步,騎馬民族文明的沒落也的確是歷史的必然。【如同百年前的日本戰國時代,所向無敵的武田信玄,其騎兵隊橫掃諸大名(即諸侯),但西元1575年長條之戰,織田信長以三千挺槍炮改變天下情勢,一舉擊潰武田勝賴率領的武田大軍,而走向統一天下之路。】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3460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