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24 20:36:44瀏覽409|回應0|推薦0 | |
三、農業的種類 農業只有在能夠適應各種環境的情況下,才能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廣泛的傳播。這就促使人們去培植能適應各種環境的各種植物。起初,小麥和大麥是中東最普通的作物,但是;當農夫們朝北遷徙時,他們發現這兩種作物的生長情況不及裸麥。裸麥原是播種小麥和大麥時無意間混入其中的一種雜草。因此,在中歐,開始用裸麥取代小麥和大麥。在農夫們進一步朝北遷徙時,類似的情況又發生了;燕麥的生長情況比裸麥好,燕麥開始成為主要作物。同樣,農業朝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傳播,導致對當地生長的黍和稻的栽培,而向地中海沿海一帶的傳播,導致對橄欖樹的栽培,橄攬樹成為提供食油的最重要的來源之一。伊朗高原和印度西北部的農業實質上是一種中東類型的農業。不過,有一條自南而北、穿過印度中部的分界線,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氣候區之間的過渡地帶,在這一過渡地帶,相應地分佈著各種不同的植物。這裡正好屬於季風世界,季雨量大,長期高溫,叢林密佈。中東的結籽植物需要充足的陽光,在這裡不能茂盛地生長,所以為薯蕷、芋頭、香蕉和稻所取代,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植物。最後,遍佈南北美洲的主要產品是玉米;不過,在北美洲還有蠶豆和南瓜,在南美洲則有甜味的木薯和馬鈴薯,木薯和馬鈴薯均是「愛爾蘭」品種。 一般地說,以上所述的農業傳播的最後結果是形成三大穀類植物區:東亞和東南亞的稻米區;美洲的玉米區;歐洲、中東、北非、中亞以及從中亞到印度河和黃河流域這一地帶的小麥區。從農業革命到工業革命的數千年間,這三大穀類植物區如同工業革命後的煤、鐵、銅,對人類歷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農業的傳播不僅包括多種多樣的農作物,而且還相應地包括各種栽培技術以及由此所致的各種生活方式。起始於中東的新石器時代的農業是一種畜牧(牛、綿羊、山羊和豬)與穀物栽培(小麥和大麥)相結合的混合型農業。隨著動植物馴化技術的傳播,適合於新環境的各種技術得到了發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刀耕火種」的農業和牧民的遊牧生活,前者適於森林地帶,後者適於半乾旱的大草原。原先不光熱帶森林地帶的農業用刀耕火種的辦法進行,溫帶的農業也是如此。但現在,這一辦法主要限於前者。目前仍有兩億人在面積大約14O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這一經受過時間考驗的技術進行耕種。這種農業的基本特點是:先在土地上種植一至兩季農作物,之後,使土地休閒一個很長的時期,以恢復地力;然後再開墾土地,進行下一輪種植,種植之後再是休耕。一塊土地上主要種一種農作物,如稻或玉米;但通常的做法是,在主要作物中還間種一些別的作物,如豆科植物、瓜類和薯類作物。因此,一塊土地全年能生產一種或數種糧食。這是一種精耕細作的農業,故生產率也相應地高。在許多地方,耕種兩至三英畝土地,生產的糧食足夠大戶人家吃一年。這種農業的主要缺點是需要大面積的可耕地,因為任何時候,公社必須有大量的土地處於休耕狀態,其數量遠遠超出正在耕種的土地。這轉過來就是說,這些地方的人口密度必須低,通常每平方英里的人口數不得超過十人,所以人們總是分散住在一個個農舍或小村莊裡,小村莊的人口一般是100~50人。 牧人的遊牧生活與森林地帶的農業正相反,是同遼闊的大草原相適應的。今天,遊牧生活不僅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地區居主要地位,而且還盛行於自撒哈拉沙漠到中國東北部的其他許多遼闊的大草原和沙漠地帶。這些地區沒有足夠的水來供給靠雨水澆注或人力灌溉的農業,所以那裡的人們無法栽培植物,只好把馴養動物作為自己的主要生活來源。畜牧業的興起比較晚,等到馬和駱駝得到馴養,解決了空曠原野中的交通運輸問題時,才逐漸發展起來。公元前1500~1000年正是畜牧業興起的階段,在這一階段,發展起多種多樣的形式。有些地區的牧人僅靠一種動物為生,如阿拉伯半島主要是畜養駱駝,非洲西南部主要是畜養牛;還有一些地區的牧人則靠多種動物為生,如中亞地區畜養的動物有馬、牛、駱駝、綿羊和山羊,因為這些動物都能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和牧場。不管取何種形式,過遊牧生活得有大面積的牧場,所以今天,遊牧團體的人數很少超過兩百人,常常是不到一百人;因而人口密度大體上是每平方公里一至五人。 農業和畜牧業在傳播過程中適應當地環境而發生的種種變化,對後來的歷史有著深遠的意義。無論刀耕火種的農業還是遊牧性的畜牧業,就單位土地面積來講,其生產率遠遠不如後來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發展起來的永久性的灌溉型農業。偉大的文明之所以能產生,之所以能在全球居統治地位直至今日,是因為這些大河流域和其他一些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力和人力。這些富饒的文明中心區對歐亞中部大草原的較為貧窮的遊牧部落來說,就像—塊塊磁石,有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因此,迄今為止,歐亞大陸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歐亞大陸內地的遊牧部落和周圍的各大河流域文明區之間的關係史。在轉入後面篇章論述這段歷史之前,我們先考察一下農業革命對人類生活諸方面的種種影響。 四、食物生產者的文化 農業革命最明顯的影響:是產生了定居這種新的生活方式。人類現在能夠定居了。事實上,為了照料新馴化的動植物,也不能不這樣做。於是,新石器時代的村莊取代舊石器時代的流浪團體而成為人類最基本的經濟文化單位。實際上,它構成了18世紀末期之前一直居統治地位的一種生活形式的基礎。這種生活形式即使到今天還存在於世界上許多經濟不發達的地區。人們常常易把新石器時代的村落生活浪漫化。顯而易見,這樣做將會誤入歧途。為了生產食物和若干手工業品,每一個人,包括成年男子、婦女和兒童都必須工作,而且必須努力地工作。由於人們對土壤、種子、肥料和農作物輪植諸方面知識的掌握是極其緩慢而費力的,所以生產率很低。儘管人們付出了艱巨的勞動,可天公不作美,有時久雨成澇,有時滴雨不下,有時瘟疫橫行,故饑荒是常客。定居生活使糞便和垃圾的處置成了棘手的問題,傳染病常常一次又一次地襲擊那些村莊。雖然狗愛吃糞,起到了清潔環境的作用,人出於傳統的害羞心理,跑到離住處較遠處解手,但是,這些並不足以防止因病菌由口而入所致的各種疾病。由於食物來源不足,通常的飲食很不全面,營養不良乃是最為常見的事。處於這些境況下,可以估計,那時人的壽命是非常短的;但是出生率高往往使各地村莊的人口有所增加,因而,食物供求之間的平衡總是通過饑荒、傳染病或移民來得到恢復。但是,新石器時代的村莊生活也並非一片陰影、充滿了不幸和苦難。這是一個技術進步飛快的時代,速度遠遠超過了前二、三百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其根本原因,與其說是新石器時代的人比舊石器時代的人,有更多的空閒時間—這種通常的設想,現在是很可懷疑的,不如說定居的生活方式使人們能擁有更為豐富的生活資料。 過流浪生話的狩獵者.由於隨身可攜帶的物品有限,其生活水平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新石器時代的村民卻可以盡情地享用堅固的住房、住房裡的傢俱、生活用具、工具和各式各樣的裝飾品。在這樣的環境下,新石器時代的村民學會了用生粘土製作陶器。最初,自然只是仿製農業時代以前的籃子、葫蘆和其他容器,漸漸地他們掌握了陶器材料的特性和製作陶器的技術,能夠製作和過去的容器完全不同的器皿。到新石器時代末期,近東的居民們開始建造窯或爐。窯和爐燒火時溫度較高,因而能用於給陶器上釉。上過釉的表面可以密封陶器,防止液體滲漏或蒸發。這樣,農人們有了不僅能用來貯存穀物,而且能用來烹調食物、存放油和啤酒等液體的各種器皿。紡織品方面也取得了類似的進步。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也許已能把荒山野嶺中的綿羊、山羊、狗或其他動物身上的毛捻紡成粗線,再把粗線織成帶子、束髮帶甚至粗毛毯。實際上,他們還可能已能用粘土製作粗糙的容器模型。但是,只有到了新石器時代,人類才能夠像發展製陶技術那樣發展紡織技術。新石器時代的人利用剛培育成功的亞麻、棉花和大麻等植物纖維,在逐漸得到發展的錠子和織機上進行紡織。新石器時代的人還學會了建造比較堅固、寬敞的住房。造房子用的材料因地而異。紐約州北部的易洛魁人住在能容納拾多戶人家的大房子裡,被稱為「長房子人」,這種房子是用樹皮和木頭建造的。在中東,住房的牆是用土坯做的;而在歐洲,最常用的建房材料是劈開的幼樹,上面厚厚地塗蓋一層粘土和牲畜的糞便;房頂可能一般是用茅草蓋的。這些住房內部設有固定的床;床上可能還覆蓋一層用布做的床罩。住房內還有現代式樣的、裡面至少有兩層擱板的食具櫃和各式各樣的壁櫥或存放東西的地方。房間的中央通常生一堆火,供照明和取暖用。房子沒有煙囪,只是在屋頂上開個洞或在屋簷下留條縫讓煙排出。 定居生活也使部落政治組織取代諸遊獵民族的單獨的群體成為可能。部落由一個地區若干村莊的居民組成了每個部落都有獨特的語言和風俗習慣,把它們相互區別開來。有些部落,一般是那些處於原始經濟狀態的部落,發展很不充分,完全沒有定形,幾乎還處於遊獵群體的水平。還有些部落則已有強有力的首領,原始貴族及平民。不過他們之間的界線模糊不清。那時還根本沒有後來的文明所特有的階級排外主義。通常,構成新石器時代的村社的社會基本單位是由若干對夫妻和他們的孩子組成的大家庭。這種大家庭較適宜處理在勉強維持生活的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所以比獨立的一夫一妻制家庭更為常見。這種大家庭還收養外來的流浪者;當遇上「大忙」,需要眾多的人手來開伐森林、收割農作物或放牧家畜時,能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這種大家庭還能有效地利用大面積的土地,常常留一部分成員在家料理家務和照管附近的田地,派其他成員長期在外管理遠處的菜圃果園或放牧牲畜。經濟平等和社會地位相同;是新石器時代的村社的明顯特徵。每個家庭都擁有生產生活用品所必需的技能和工具;而且,同樣重要的是,每個家庭都有權利使用維持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基本自然資源。這一點有著充分的保證,因為所有的農田、牧場和其他自然資源皆為村社所有,而村社則是由各家庭自動組成的。所以,在部落社會,既沒有土地擁有者,也沒有無地的耕種者。美國有位人類學者說,「在印第安人的村莊裡,不可能村子的一頭是飢餓與貧困……而村子的其他地方卻生活富裕。」……正是由於這種平等主義,無論是新石器時代的部落社會,還是今天的部落社會,其生產力都有著內在的妨礙因素。產品的產量只要適應每個家庭有限的傳統的需要就可以了,沒有要求生產剩餘產品的動力。也就是說,勞動只是生活中的一個插曲,其內容多樣,時間卻相當有限。一天工作八小時、每週工作五天的情況顯然是不存在的。一個典型的部落成員,每年的工作時間比現代人要少,而且工作對他來說是件很愉快的事。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是以社會一員的資格,以丈夫、父親、兄弟或村社成員的身份進行勞動或從事生產活動。工作對他來說,不是為了謀生而必須忍受的一種不幸;相反,是親屬關係和村社關係的伴隨物。一個人幫助他的兄弟幹農活,不是為了對方也許會給他一籃甘薯,而是出於親屬關係。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