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全球通史(10)----- 斯塔夫里阿諾斯
2009/10/26 17:59:14瀏覽639|回應0|推薦0

二、美索不達米亞發源地

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上游山巒重疊。在那裡,人們學會了馴化動植物,從而完成了農業革命。在那裡,人們現在又開始第二次偉大的冒險,他們從山區遷移到大河流域,逐步發展起新的、生產率更高的灌溉農業和新的社會制度。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和新的社會制度相互作用,引起一個連鎖反應,最終導致文明的出現。從高地遷移到低地,使新石器時代的農人們遇上了一系列新問題,如:降雨量不足,烈日蒸曬,河水定期氾濫。沒有建築用的石塊,等等。但是低地的長處超過了它的短處:那裡生長的棗椰樹,不僅提供了充裕的食物,而且還提供了大量木材,不過這些木材的質地不太好;那裡的蘆葦裡,有各種野禽小獸,還有魚類,提供了寶貴的食物蛋白質和脂肪;而尤為可貴的是,那裡的土壤是極其肥沃的沖積土。這一新環境中蘊藏了很大的潛力,這種潛力就是一種挑戰。最早的農人們以適應環境的非凡本領成功地響應了這一挑戰。公元前四千年時,他們取得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技術進步。

在山巒重疊的高地種植農作物時,降雨量還勉強夠,但到了地勢很低的流域地區,降雨量則非常不足。要耕種這片肥沃的沖積上,就必須實行農業灌溉,所以最早的農人們開掘溝渠,把大河裡的水引到田裡。結果,農作物的產量較他們早先在多石的山坡上奪得的產量要高得驚人。公元前2500年的文獻記載說,一塊大麥田的平均產量是播種量的86倍!食物比過去充裕多了,品種也比過去多樣,而且,由於實行農業灌溉,食物的來源也比過去更有保障。食物的增加意味著人口的增加,而人口的增加又使更多的灌溉溝渠,更多的新農田,更多的食物成為可能。在灌溉技術不斷發展的同時,新興的冶金術也被逐漸掌握。冶金術對燧石罕見的流域地區的移民們來說,用處特別大。最初,他們把天然金屬看作是極其堅韌、可鍛的石頭,用反覆錘打和磨製的方法對其進行冷加工。直到他們學會用熔煉的方法從礦石中提煉金屬時,才開始有了真正的冶金術。【1最早提煉的金屬大概是銅。後來人們發現,銅經過熱處理能成為液體,並能表現為各種容器或模型的形狀;而冷卻後,銅又變硬。而且其邊刃的鋒利比得上石頭。到公元前3000年時,中東和印度的居民已普遍知道,在銅裡面加少量其他金屬,可以冶煉出更為經久耐用的合金。最後,他們發現,在冶銅時接進一些錫,效果最理想,由此產生的青銅明顯地勝過石頭。用青銅製造武器特別受歡迎,因為石頭易碎,打仗時不可靠。但是,銅和錫這兩種金屬不多見,所以青銅在當時是很昂貴的,未能普遍採用,如用來製造工具等。

犁的發明在當時同樣很重要。最初的犁結構很簡單,用一棵小樹製成。樹上只留一根樹枝,在樹幹的三分之二處,向外突出;樹枝上的枝杈全部砍去,頭削很尖尖的。樹幹的上端繫在兩頭牛的身上,下端由把犁人扶著;當牛拉樹幹時,突出的樹枝便入地翻土。這一原始的發明物用來耕犁中東半乾旱的沙土時,效率還挺高的。到公元前3000年時,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已普遍使用,並傳入印度;到公元前14O0年時,還傳入遙遠的中國。牛拉犁的意義就在於,人類首次能利用自身體力以外的力量作動力。【2從這一意義上說,犁是蒸汽機、內燃機、發電機和核分裂反應爐的先驅。公元前3000年時,風也得到了利用,成為人類在某種情況下—如抽水時—可以借用的一種力量。當時已有了製作粗陋的橫帆,最先使用的地點大概是波斯灣和尼羅河上。【3風的利用。橫帆的出現,表明人類第一次成功地利用人造的力量作動力。早期的帆船很粗糙,但對繁重的交通運輸來說,不失為一種比馱驢和牛車遠為經濟有效的工具。所以,古代文明時期的貿易大多取道水路。

4】車輪的重大發明也是在這富有創造性的一千年間取得的。美索不達米亞最早的輪子只是一些圓形的板和軸牢牢地釘在一起。到公元前3000年時,已將軸裝到手推車上,輪子不直接和車身相連。以後不久,又出現了裝有輪輻的車輪。這種原始的手推車雖然笨拙得很,但比從前一直使用的人的肩膀和馱獸(通常是驢子)要好得多。車輪還很早就用於製造戰車。這種戰車先是用來衝入敵陣,迫使敵人潰散;後來又當作戰台使用,戰車兵可以站在戰車上朝敵人擲標槍,殺死敵人。輪子這一發明物也為和平時期服務,陶輪就是用輪子做的。最簡單的陶輪只需一對盤形的車輪,輪盤之間裝一根軸,軸直立豎放;陶工一面用腳旋轉下面的輪盤,一面用手將柔軟的粘土置於上面的輪盤中,塑捏成形。這一裝置使陶工能成批地生產人類最早的工藝品—陶器。

這些影響深遠的技術進步與相應的影響深遠的制度變革相伴而行。人口的增長使某些村落得以發展為由新的宗教顯貴及後來的軍事首領和行政首腦統治的城市。城市的出現之所以可能,是由於農業生產率的增長。農業生產率增長使食物有了剩餘,能夠供養新產生的祭司階級、士兵和官吏。這一發展過程不是突然的或單方面的。近來有不少人展開爭論:究竟是技術變革決定制度變革,還是制度變革決定技術變革?這使人聯想起關於人類進化的一個早期階段的爭論:是否先有了人的大腦,然後才創造出人類文化,包括語言和工具製造?現在大家已一致同意,前者與後者相互作用,語言和工具製造是大腦發展的原因,也是大腦發展的結果。看來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也是如此,先是相互作用,最後促使城市革命和文明到來。新石器時代的耕種者向居統治地位的顯貴們提供剩餘物品,從而由部落成員轉為農民,並不是由於他們從某個時候起同意這樣做,或被迫這樣做;相反,這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原因和結果相互作用、密切關聯。

後起的階級分化是文明的特徵。階級分化的起源可以從樸素的村社聖祠那裡找到;聖祠是當時的社會宗教生活的中心,不過那時還沒有專職的祭司。當村莊發展為城市時,聖祠也發展為寺院。寺院有祭司和僕從他們是最早不必直接從事生活資料的生產的人。如果把祭司看作是從前部落巫師的後繼者,那麼不難理解,他們應是最早的顯貴。由於墨守農業的種種儀式(如求雨的儀式)對新石器時代的農人來說,是至為重要的,所以巫師成為最有權勢的人物。而現在新出現的祭司,不僅要對傳統的各種超自然的現象負責,而且還要負起不斷增加的管理社會的各種職責。這些職責對一個日益複雜化的社會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技術的不斷進步,剩餘食物的不斷增多,使新的祭司集團的出現成為可能;而新出現的祭司集團又對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起了促進的作用。

文字就是祭司們出於記事的需要而作出的一大發明。從已知的最早的文字記載中,可以舉出不少例子來證明,祭司們不僅主管各項宗教活動,而且還管理大量的經濟活動。他們記載每年洪水氾濫時的情景,這些記載是計算每年洪水氾濫的時間所必需的。他們還承擔極為重要的管理水利灌溉的職責,如:分配水量,負責水壩和溝渠的建造及維修,等等;要讓不斷發展的灌溉設施充分發揮作用,這些管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他們還大大促進了各種技藝的發展,因為手工業品的產量不是取決於世俗市場的需要,而是取決於寺院的需要。這時,社會的成分已日益多樣—宗教的顯貴們對此曾起過很大的促進作用—開始破壞宗教顯貴們的地位。城市發展得愈大,愈複雜,純粹的宗教法令愈不具約束力。此時,戰爭的規模也愈來愈大,而且次數愈益頻繁;雖然寺院擁有大量財富,屢遭劫掠,客觀上起了一定的促成社會混亂的作用,但主要可能還是由於人口增長超過了農業資源。大規模的、頻繁的戰爭的結果,使祭司們的權力轉到了世俗新貴們的手上。

早先,當一個公社偶遇外來進攻的威脅時,這個公社的成年男子便舉行大會,選舉一人擔任這一非常時期內的戰爭領導人。但是,隨著和平的間隔時間越來越短,這些戰爭領導人的任期便越來越長,直至成為永久的軍事首領,最後當上國王。於是,宮廷開始與寺院相競爭,直到雙方逐步結成一個夥伴關係。通常,祭司們仍保留他們佔有的大量土地,繼續履行他們的宗教職責,而宮廷的官吏們則忙於在城市四周建築城牆,招募大批的軍隊,以對抗鄰近的城市;後來,這些軍隊又用於建立帝國。世俗的國家和帝國興起後,非農業商品的產量大大增加。陶器的成批生產,諸如圓柱形印章和金屬器具等物品的普遍使用,以及在某些較堅固的住房內發現的大量的各式各樣的物品—這一切都說明,當時出現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中產階級的新市場。人數漸增的宮廷成員們要享用大量的奢侈品;不斷發展的軍事化需要各種武器,而且規模空前,不僅需要大量的金屬武器和盔甲,而且還需要像戰車一類更為完善的軍事裝備。所有這一切都說明,當時的生產已大大不同於從前規模較為有限的生產,因為從前的各種手工業只要能滿足寺院的需要就行了。不過,這裡應該指出,這一變化幾乎只是表現在生產的量上面,而非技術方面。如果要說這是一種新的變化,那僅是就大量生產這一點而言;在生產方式和技術革新方面,並無新的進展。

大量生產與外交事務有重大關係。地勢很低的流域地區幾乎不出產各種礦物和優質木材,大部分手工業的原料要靠從外面運來。例如:銅來自波斯灣南面的阿曼,銀和鉛來自小亞細亞的托魯斯山脈衝材來自伊朗的和格羅斯山脈和地中海沿岸的黎巴嫩。為了償還這些進口原料,各種手工業就必須擴大生產,提供各種出口產品作為交換。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征服這些原料的產地。從公元前三千紀中葉的阿卡德國王薩爾貢的經歷中可以看出,這一辦法沒有被忽視。史詩《好戰的國王》描述了薩爾貢為了援助在小亞細亞經商時,受當地統治者虐待的阿卡德商人,如何率領他的軍隊越過無名山關,侵入小亞細亞的中心地帶。最後,薩爾貢的帝國「從下游地區擴張到上游地區」,即從波斯灣擴張到地中海,從而控制了各種金屬、石頭和木材的產地。史詩《好戰的國王》問世後不久,又有另一則史料敘述道,薩爾貢在努力促進商業方面「沒有睡大覺」,「停靠船舶的碼頭上一片生氣勃勃的繁忙景象;四方的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裕…大大小小的輪船暢通無阻地將各種貨物運到蘇美」。

建設軍隊和建築宮殿的支出,對早期的城市國家來說,是極為沉重的負擔,以致使傳統的議會的地位受到破壞。為了應付不斷上升的人力物力的支出,苛捐雜稅愈益繁重,對此,傳統的議會只敢畏畏縮縮地表示反對,結果,日益被永久的、世襲的王權所排擠,最後被取代。階級分化隨政治權力的集中而日益加劇。從墓葬品的差別越來越大,可清楚地看出這一點。早期墓葬品的差別是極微小的,但時間愈往後移,差別愈明顯。絕大多數墳墓裡只有幾件陶器,有的甚至什麼也沒有,反映了平民的貧窮;富人的墳墓裡則擺著銅器和貴金屬製的珠子,顯示了「驚人的揮霍浪費」而國王的陵墓較之前者則更是差別懸殊,裡面不僅有大量奢侈品,如各種精美的武器和貴重的裝飾品,而且還有大批用來陪伴國王、證明國王的權力和富有的殉葬人,包括士兵、國王的妻妾、樂師、馬車伕和一般的僕人。

三、文明的傳播

先是自治的農業村社,接著是祭司集團控制的小國,最後是由王朝統治的、具備一切文明特徵的帝國—這就是以上所述的長達數千年的社會發展過程。文明先在美索不達米亞生根,以後又在歐亞大陸和美洲的其他幾個地區生根,那之後,便向四面八方傳播。正像農業革命以部落社會取代狩獵社會那樣,現在部落社會又為文明社會所取代。在部落文化到達歐亞的邊緣地區時,歐亞中心地區的部落文化正在被文明所取代。隨著文明從大河流域的發源地向外傳播,並跨越鄰近的野蠻地區,這一取代過程不可抗拒地繼續著;到公元時,文明實際上已毫無間斷地從英吉利海峽擴展到中國海。如果同意美索不達米亞出現文明的日期是約公元前3500前後,那麼,其他各地區出現文明的大致日期則應分別為:埃及文明起於約公元前3000,印度河流域的文明起於約公元前2500,中國黃河流域的文明起於約公元前1500,中美洲和秘魯的文明起於約公元前500年。(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中美洲和秘魯

一般認為,美洲文明有如美洲農業,沒有受到歐亞大陸的任何影響,是獨自發展起來的。中國文明在其早期階段究竟是土生土長的,還是在中東文明的間接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這一問題目前尚不能回答。尼羅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則是在向外傳播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促進下發展起來的。這種發展與其說是由於採納了某些特定的技術和制度,毋寧說,是由於接受了某些基本思想或原則。有關文字的概念雖說取自蘇美,但各自獨特的文字系統卻是在埃及和印度逐漸形成的。國家組織、巨大建築物,等等的發展情況也同樣如此。如此發展的最終結果,形成了具有共同的一般格局的各大文明,不過,它們各自仍顯示了與眾不同的特點或類型。這些不同的類型是在長達數千年的獨立自主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並定形的,所以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一直持續到今天。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3429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