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臺灣.故事:十個歷史的轉捩點》:(二)1662年.鄭成功之死
2015/09/24 10:54:01瀏覽393|回應0|推薦0

作者:故事 2015-08-03

一六六二年六月二十三日,曾經叱吒海陸的鄭成功逝世,年僅三十九歲。那一年的年初,鄭成功才帶著一干軍民來到臺灣,並將十九歲的長子鄭經留在思明州(今中國廈門)鎮守。不久後,鄭成功接到鄭經的長子出生的消息。

鄭經,亦名「鄭錦」,他被追隨者以閩南語稱為「錦舍」,也就是「錦少爺」的意思。年輕的錦少爺初為人父,相當喜悅,但他的父親鄭成功卻不太高興。鄭經的部下,也憂心此事將掀起波瀾。

鄭成功怎麼了?他不是「趕走」了荷蘭人,應該正威風凜凜的展開「建設臺灣」的大業嗎?事實上,後世人們盛傳鄭成功「攻克臺灣」一事,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而且存在著血腥的波折。自一六六一年四月底率軍駛入臺江,五月初接手普羅民遮城(今臺南赤崁樓)並將它改名為「東都明京」之後,他和他的部隊便和留在大員的熱蘭遮城(今臺南安平古堡)的荷蘭人展開為期約九個月的僵持;圍城與守城,對雙方來說都不輕鬆;對峙期間,鄭成功甚至殺害了大多數的俘虜。

16615月,普羅民遮城不敵鄭成功攻勢,宣告投降,荷蘭大員評議會派出議員湯馬斯‧范‧伊伯倫(Thomas van Iperen)和檢察官李奧納多‧范‧李奧納杜斯(Leonard van Leonardus)前往赤崁與鄭成功談判。同時,堅持要拿下荷蘭人根據地的做法,也讓不少和他一起打拚的夥伴感到不諒解︰為什麼非要打大員不可?忙著打大員,難道不「反清復明」了嗎?於是,部將抗命、兵士脫逃,大小齟齬層出。就是在此時,鄭成功又接獲一連串從中國傳來的壞消息︰其父鄭芝龍和家眷十餘人在遙遠而寒冷的北方被清政府處死、姻親降清、南明的永曆皇帝被害……等等。接著是鄭經一舉得男的消息送到,鄭成功還來不及高興,隨即得知:這長孫其實是鄭經與幼子的乳母婚外情的產物。

若以後見之明來看,這也很可能是壓垮「國姓爺」的最後一根稻草。在這一連串打擊後,來到臺灣還沒多久的鄭成功,就離開了人世。這座島嶼,成為了他的埋骨之處。

就在他屍骨未寒之際,他的弟弟鄭襲與長子鄭經,分別在東都明京和思明州宣告接班。換句話說,鄭氏家族的內部開始分裂。接著鄭經發兵東都,鬥倒叔父,又返回思明州,直到一六六四年,不再能夠掌控福建沿海的島嶼,才又回到臺灣。在那之後,能夠「反攻大陸」的希望已經越來越渺茫。

回過頭看,鄭氏政權勢力所及的地理範圍,自始至終都和我們今天所認知的「臺灣」有很大一段差距。鄭成功下令實施「屯墾」的範圍,北至噶瑪蘭(今宜蘭一帶),南至瑯嶠(今屏東縣恆春鎮)。一六六四年三月,鄭經將手下的所有軍隊帶到臺灣,在父親當家時所建立的基礎上,持續推行「寓兵於農」;不過,大肚地區的拍布拉(Papora)族人和瑯嶠地區的族人對這些外來者的活動非常反感,時常與踏上傳統領域的鄭軍發生激烈衝突。

在既有住民的反對下,鄭氏所派出的士兵,並沒有辦法「如入無人之境」。不管今日全臺各地的鄭成功神話有多麼活靈活現,鄭氏政權實際控制的範圍,大約是北至二林(今彰化縣二林鎮)、南到茄藤(今屏東縣佳冬鄉),也有人說範圍其實更小。不過,鄭軍的幾度征伐,也使荷蘭時代維持半獨立狀態、由臺灣中部一、二十個聚落聯合組成的「大肚王國」逐漸瓦解、沒落。

鄭氏政權與清政府

回顧鄭氏家族的所作所為,除了打著「奉明正朔」的政治旗幟,以海上商盜集團起家的他們,始終未將眼光轉離海洋。他們曾經想要進攻呂宋(今菲律賓),以求家業穩固。而清政府的海禁政策,一度促成他們對海上貿易的壟斷。

然而,鄭經和他父親「反攻大陸」的大業並不順遂,康熙時代的三藩起事,也有鄭氏家族參與的紀錄,卻都功敗垂成。隨著清帝國聲勢日大,鄭氏政權也開始思考棄明投清的可能,而雙方在條件上始終未能達到一致,而清帝國步步進逼鄭氏在東南沿海的據點,鄭氏也只得退回臺灣。此後,意志消沉的鄭經在一六八一年去世,而康熙皇帝亦決意以武力解決臺灣的問題。

 

一六八三年,曾效忠於鄭氏的施琅帶領清軍登陸臺灣,接受鄭經之子鄭克塽的投降後,上疏朝廷,詢問要「棄臺」抑或要「留臺」;康熙皇帝將棄留交付相關大臣去討論,而施琅以外的大臣,大多不認為有必要將臺灣納入版圖。為何如此?綜合大家的意見:一來,臺灣本非中國的一部分;二來,若說要增加新領土,進駐臺灣必須耗費相當多的成本,在當時的北京官員看來,一點也不划算。然而施琅終究以臺灣是好地方、放棄臺灣會出大亂子等理由,說服了康熙皇帝,臺灣從此成為清帝國的領土。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3122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