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恆春建城140年與近代日本與台灣史 ---- 林吉洋
2015/09/23 11:44:57瀏覽145|回應0|推薦0

2015-09-22

1895年,日本經歷明治維新後國力與自信大增,而大清則在列強環伺中,建立新式陸軍與北洋艦隊,野心勃勃的日本帝國與日暮西山的大清帝國在黃海決戰。大清帝國海軍終敗於自古接受中華文明輸出的東夷島國之手。馬關條約簽訂,台灣割讓日本,進入現代化進程;間接導致中華革命黨人的運動。

日本經略台灣的戰略意圖,早於幕末戰爭結束後即由薩摩藩大將西鄉隆盛開始倡議,這種來自於帝國主義時期與西方列強競逐的生存壓迫感與自信心,最終則成為軍國主義導致太平洋戰爭的主因。

1871年琉球漁民在台灣南端遭到番民殺害,史稱牡丹社事件。三年後西鄉從道率軍(薩摩潘)三千五百人登陸恆春半島討番,這個事件不僅直接導致大清帝國朝廷決定在恆春建城,也造成日本近代史的重大轉折。必須回顧事件更早的遠因是,幕府末期的戊辰戰爭終結後,幕府瓦解實行「大政奉還」,政府體制改革結果是武士階層的瓦解,引發大量下層武士的不滿,這些不滿的武士集中在九州西南端薩摩潘以西鄉隆盛為領袖。

西鄉隆盛安撫武士同時為解決政治壓力,當時提出的政治主張是征韓論,然而當時日本主要的政治議程仍然是國家內部的現代化優先(就是後來的維新運動),所以對外征服派的軍人處心積慮,伺機積極對外征略。

「大政奉還」的政策,瓦解了幕府制度、武士階層,引發大量武士不滿,當時的薩摩藩大將西鄉隆盛不願與當今政策為伍,自行決定向外征討,更促成日後的征台討番。琉球漁民在台被番民殺害事件,引發日清交涉,清朝廷認為番民乃「化外之民」,清政府無須負責。與琉球實質密切往來的薩摩潘,以琉球漁民被殺追討責任為由,在1874年由西鄉隆盛其弟西鄉從道率軍征台討番,薩摩潘軍入侵恆春半島事件讓維新政權措手不及,維新政府內政派一方面跟清朝交涉善後,另一方面則與外征派矛盾迅速激化。

直接的結果是1877年,爆發西南戰爭,西鄉隆盛率領的下層武士向九州北部進發,與維新政府軍在熊本城大戰,西鄉隆盛兵敗自盡。然而西鄉隆盛的理想,將日本明治以來維新救國之道,藉由軍事向外輸出到其他的亞洲民族,仍然深深影響日本近代。

日軍侵台直接影響是沈葆楨旋於光緒元年(1875年)奏准在琅嶠築城設縣,並更名為「恆春」。而另一方面清朝加速台灣經營,從這個歷史脈絡來看,恆春建城就是一個台灣史有趣的歷史切入點,恆春建城140年背後有著宏偉的台灣與日本近代史交錯格局。(地方文化研究者、社區工作者)

( 時事評論雜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31138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