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到百億美元的企業管理經驗---- 殷乃平
2009/02/27 13:50:22瀏覽873|回應0|推薦1

推薦序 2   學到百億美元的企業管理經驗  殷乃平

  這本《價值百億美元的一堂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企業經營策略教戰手冊,書中蒐集了二十五年來世界知名大企業財團經營失利的案例,分析其決策錯誤之處、面對環境的變化、經營失敗的原因,以及諸般不可原諒的致命錯誤,做極為深入的剖析。從成本效益的觀點,以一本書的代價可以學到百億美金企業經營管理的經驗,似乎頗為值得。

  書中的案例裡,最令入感嘆的是,以不變應萬變,終於進入歷史塵埃中的百年老店柯達公司。在底片、相紙、與相關的攝影、化學用品等的全球市場中,獨占鰲頭近百年,進入到電子數位時代,卻還是只知在原有的產品範圍之內擴大投資,不斷打轉,終被市場所淘汰,其血淋淋的遭遇,讓人不禁掩卷深思。台灣的人們最常聽到的是希望維持現狀不變,實際上,國際情勢分分秒秒都在不斷的轉變之中,所謂的不變根本就不存在,人們卻在假設不變的前提之下無知的過日子,這種對周遭環境變化的自我麻醉,只怕一夢醒來,卻不知身在何處,企業亦復如是。在二○○二年前後,德國的精密機械產業不景氣,知名企業倒閉者頗多,有人指出,德國的業者多為家族企業,對自己的產品頗為自傲,不輕易求變,對市場需求的變化,感覺遲鈍,不能像台灣、日本的業者那麼敏銳,因此,最後在適者生存的市場中,自然逐漸被淘汰,台灣過去五十年,企業成敗盛衰,落入這一類者也頗多。

  二十世紀後期,電子科技的不斷日新月異的變化,讓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企業應變策略的得失,帶來迥然不同的結果,例如一九九年代初期,呼叫器廠商正在忙著購併,以擴大其市占率時,卻未注意到手機的市場已經悄悄的取代了呼叫器的功能;同樣的,網際網路興起,郵遞業、通訊業慢慢的被取代,頗多企業忽略了市場的發展趨勢,在關鍵時刻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最後將企業的發展帶進錯誤的方向。同樣的,近日價廉的迷你筆電暢銷,以及中國大陸的山寨機市場,擠壓原有的手機市場的情形,都顯示手機與筆電將走向普及、大眾化與個人化,不再是中高所得者才能擁有的電子產品,這時,廠商如果還是停留在原有的舊思維之中,商機一縱即逝,再回頭,已抓不住市場的脈動。本書中,別搭錯科技的便車的章節,對類似的案例有頗多生動的描述,其中可讀性最高的是摩托羅拉的銥星衛星電話,其推出的構想頗佳,投資極大,技術上卻出了問題,除了都市中高建築影響收訊不良外,衛星壽命只有六年,同時處理的電話能量有限,上市準備又不足,最後失敗落幕。

  在現代的商場中,藉購併擴大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跨入鄰近市場,追求綜效,以求規模經濟或範疇經濟者頗多,而其結果常被過於誇大,事實上,其失敗率頗高。本書中指出頗多的一加一不等於三,以及一加一等於一的失敗購併案例,譬如二○○○年喧嘩一時的美國線上(American Online Inc.) 與時代華納(Time Warner Inc.)合併;德國的戴姆勒(Daimler AG)與美國的克萊斯勒(Chrysler Co)的購併;艾米斯百貨(Ames Department Store)靠購併成長,反而買入更多的問題等。一般而言,購併常低估規模擴大所產生的複雜性,高估因此而增加的購買力和對市場的控制能力,以至於付出過高的代價,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調查一百二十四宗購併案件,發現其中只有三○%的營收達到預估的綜效,其餘問題頗多。回顧我國過去幾年的購併案中,也顯示出不少問題,若排除出現弊端的二次金改,其餘具有明顯綜效者也不是很多,企業的主事者在從事購併決策之前,可能要好好的將本書相關的章節研究一下,以免做出讓自己後悔的決定。書中的第二部份提出許多現代企業經營中必須要具備的理念,以及管理時應該注意的事項,更是當前企業家在面對詭譎多變的經濟環境之下,所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全球金融風暴襲擊下,世界經濟陷入衰退期,企業如何渡過這波經濟寒冬?面臨市場的困境如何出擊致勝?從本書這麼多的案例分析中,應該可以找出最佳的因應對策。(本文作者為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

推薦序 3  永續經營須從失敗教訓中學習  陳飛龍

  《價值百億美元的一堂課》新書問世,提供此刻在暗流波濤洶湧漩渦中,欲奮力爬出努力求生的企業主或是中高階主管明鏡,是黑暗盡頭出現的一道曙光。許多企管書籍通常都聚焦於成功故事,且積極的設立成功模式機制,成為追隨者複製仿效的典範。自古來「忠言逆耳」、「報喜不報憂」、「喜歡與成功共舞,不喜談失敗案例」,但《價值百億美元的一堂課》顛覆慣例,書中闡述各行業,不同階級的企業人士、職場工作者,在看似完美無缺的策略下,卻因為策略被誤導、不警覺於外力的蠶食,逐漸步入陷阱,最終自取毀滅。本書不僅透過失敗案例的分析,也積極主張企業組織內應設立「預警機制」,或是新增決策流程管控點。失敗案例反面教材的書籍,需要更廣闊淵博的資料庫做依據佐證,才得以令人信服,更見此書之難能可貴。此年代更是企業重視防守警覺的時刻!

  在「誤判相鄰市場」章節中,提到一家水泥公司聲請破產,因為先前進入包括割草機等新市場釀成大禍。該公司誤認,水泥既然用於住宅,住宅都有草皮,因此應該開始販售割草機。南僑在一九八、九年代之間,相關企業產品如洗劑清潔用品、餅乾系列、歐斯麥餅乾、可口餅乾、代理的Nabisco餅乾,還有家樂氏早餐系列,也還有一些與國外合作合資策略聯盟的P&G產品:飛柔、海倫仙度絲、歐蕾、好自在衛生棉、幫寶適紙尿褲、旁氏冷霜系列,以及自家的杜老爺冰淇淋。當時相關的製造同業都紛紛進入賣場通路的經營,開設便利商店,南僑內部也有主張提議。常常在演講的場合,我與聽眾分享:這是我個人在南僑聲望最低落的時候。製造業走進通路業看似順理成章,肥水不落外人田,但再深入探討分析,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經營模式,政策執行常相衝突,因此仍然堅持以製造為核心事業,南僑要以優質的產品力來勝出,以消費者導向,消費者愛用,賣場自然非賣不可,這也是杜老爺冰淇淋一定要做到市場領導品牌的驅動力。

  書中提到「綜效策略的幻覺」、「一加一大於二」是何等誘人又何其危險,個人也深有同感。在台灣政府開放市場之前,當時的趙耀東部長基於好意提出,將南僑與國聯公司合併的建議,一定能成為國內日用品龍頭企業。當初個人的想法是兩家資源相似的公司,優劣勢一樣,如何能取長補短?又在人事安排及業務的平台上如何配置?經由這些林林總總的細部考量後,個人還是主張放棄此案。書中多有例證,觀之,心也戚戚焉。說到「求變、應變、不變」南僑從一九五二年成立,經過台灣不同時期的社會與經濟環境的變遷,猶記得當通路市場從「柑仔店」雜貨舖,轉為中大型賣場的時候,在業務績效會議上,業務員報告水晶肥皂的業績,在傳統賣場從幾箱成長到幾箱,心中暗自竊喜。然而我關心的是,新賣場的銷售與舊有的通路銷量總合,是否達到總體通路市場成長的總量績效。企業對社會脈動、消費趨勢一定要格外的敏銳,才能真正的洞察機先,也能隨時調整應變,是要春江水暖鴨先知,而不是成為不自覺被慢火煮熟的青蛙

  二○○八年是變化激烈的一年,國際原油從六、七月的每桶一百四十七美元,不到半年的時間來到四十餘美元,最近與金融界的朋友餐敘,也提到將會有幾批的逃命波,不得不承認經濟的寒冬確實很凜冽。但時代的巨輪永遠在前進,永續經營的企業不能站立原地,等待被淹沒。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提出「M型社會」的新主張:消費與收入已呈現兩極化、中產階級已消失。在近幾年南僑拓展的餐飲事業,也朝向兩軸發展,一軸為主題式餐飲、營造餐飲氛圍、強調文化與飲食的結合,提供的是身心靈五感的享受,例如在上海的寶萊納餐飲系列、仙炙軒極品日式料理、濱江壹號樓及台灣的點水樓江浙料理、卡比索俄羅斯餐廳。另一軸則是掌握產品品質,以提供便利、快速、健康、美味,滿足顧客當下對於飲食的需求,如讚岐烏龍麵店、本場流蟹殼皇店。不同的主軸,不同型態的經營模式,但都是同樣以客為尊,作「客制化」的服務。書中所提到的百年柯達,因為漠視數位相機市場的崛起,高估顧客的忠誠度,且沒有站在顧客的立場著想,又「誤入相鄰市場」,終沉溺於一蹶不振的頹勢,此案例值得警惕。

  《價值百億美元的一堂課》讓有心力圖上進的中小企業主在制定策略時,能多一分儆醒!但就算有百分百的好策略,稍不留心仍會導致失敗,因此做對的事,再徹底把事情做對,一定是經營者要念茲在茲的倘若失敗了,更要「跌一跤,也要抓把沙」,本書已將此理分析透徹,值得一讀再讀。(本文作者為南僑關係企業會長)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269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