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5/01/16 05:46:59瀏覽70|回應0|推薦0 | |
(本文全文引自宗教系蕭進銘老師的網頁)作者:蕭進銘(真理大學宗教學系 教授) 四、陳敦甫的生平、師承、著作及內丹思想 (一)陳敦甫的生平事跡 陳敦甫,號拙哉,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生於四川江津一富裕家庭。年少時,即受業於縣內之劉平舉、賴竹虛、江源知等知名孝廉、孝才,開始學習科舉考試各科目,舉凡詩書五經、經史子集,無所不讀,奠下深厚之國學基礎。其後,清末廢除科考,引入西式教育,陳氏亦開始接受西方現代科學之知識,由此而對「一切神鬼宗教,概取懷疑態度」,直到遇師聞道後,方才改易。民國12年前後,拙哉年約27,於江津之几江河畔,偶遇全真龍門宗第29代傳人唐炳和,唐傳其《伍柳仙宗》、《西遊記》及《鍾呂傳道集》等書及內丹口訣,並囑以大道之要、修丹法訣,盡在《伍柳仙宗》一書。獲受書訣後,拙哉隨即進行修煉,據陳志濱言,拙哉嘗試修行之後,很快即有徵驗,曾採得小藥及行走週天。惟因丹訣簡易、行效迅速,陳敦甫反而有所輕忽、疑惑,甚至以為唐炳和並未盡傳其秘,因此,「乃藉業務上之便,走遍南北十幾行省,遇有聲譽之道家,必訪則已」。前前後後,總共參訪道家多人,所接每位,皆不惜贈以厚金,務求得到未載之於書的口傳要訣,其中還包括男女雙修及外金丹的修煉方法。不過,也因為這樣的辛勤訪道,才真正了解其師所傳,乃如《悟真篇》當中所謂,係屬「難聞而易成」之學;而一般名師之所傳,則都是「易聞難成」之旁門左道。 民國34年(1945)以後,中國雖贏得對日之戰爭,但國共間的鬥爭,卻益發嚴重,兵馬倥傯之際,陳敦甫自然難以專心修道。至38年(1949),國民政府退居台灣,陳敦甫亦攜帶家眷,經香港輾轉遷移來台。同年間,拙哉身體突生怪病,不知何故而臃腫,頭髮亦不斷掉落,精神則顯得疲憊不堪,迫不得已,乃將昔日受之於師的伍柳丹法,再加試煉,結果很快就祛除疾病,已脫落之頭髮,又重新長出,由是而益信伍柳丹法之真實有效。 來台後的陳敦甫,除了再任職於銀行本業,亦同時重新展開修丹及傳道的事業。然修丹一事,拙哉雖早備有法訣,且有心重啟爐灶,但卻因荒廢太久,原來之丹種已凝固,無法打掉重修,幾經嘗試不成,甚且出現走火現象,最後只好放棄。是以後來,陳敦甫本人亦坦承,自己因「德之不修,環境顛倒,一誤再誤,…造成朽木之材,琢之不成器」,乃是一「敗軍之將」、「道不成之士也」。自身之修丹事業,雖無法如願,然在傳丹、著述及傳承法脈等事務上,卻頗為積極。在台期間,除了曾講述師說,收受不少弟子外,亦相當勤於筆耕,將自己之求道、修丹經驗、對於各種丹經和丹派的見解,以及從師所得,筆之於書。此外,因有陳志濱及陳墩超兩位傑出弟子的大力護持及輔助,前者文思敏捷、善述師說,後者則自有道場,又虔誠投入,陳敦甫遂有為其所傳承之法脈,在台建立穩固之根基的打算。無論是長春及全真二觀的創建,還是全真教出版社之設立及傳法規矩和教理教規的制定,都可見出這樣的企圖。無奈天不從人願,年事已高的陳敦甫,在民國64年(1975)前後,應子女之央求,離台赴美定居,其後雖常回台,但陳墩超這位重要弟子,卻於民國70年(1981),因腦溢血突然過世,其後數年,陳志濱亦離開人間。兩位得力助手的相繼離去,對陳敦甫的打擊自是很大,從此以後,即未再回台灣。1993年1月,陳敦甫終以97歲的高齡,仙逝於美國,結束其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