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7/19 11:19:09瀏覽421|回應0|推薦0 | |
認知科學的歷史 認知科學的相關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的文字,例如柏拉圖的美諾篇和亞里斯多德的靈魂論(英語:De Anima),以及諸如笛卡爾、大衛·休謨、伊曼努爾·康德、巴魯赫·斯賓諾莎、尼古拉·馬勒伯朗士, 皮埃爾·卡巴尼斯(英語:Pierre Cabanis)、萊布尼茨與約翰·洛克的著作。然而,儘管他們對心智的哲學發現和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所使用的工具與核心理念卻和認知科學家截然不同。 現代意義上的認知科學可以追溯到1930-1940年代的早期控制論者,例如沃倫·麥卡洛克和瓦爾特·皮茨(英語:Walter Pitts),他們試圖尋找心智的組織規律。麥卡洛特和皮茨發展了我們今天稱為人工神經網絡的最早版本,來源於生物神經網絡結構的計算模型。 認知科學的另一個前驅,是1940-1950年代計算理論和電子計算機的早期發展。艾倫·圖靈和約翰·馮·諾伊曼是這些發展中的關鍵人物。馮·諾伊曼結構的現代計算機在認知科學中扮演了中心角色,既是對心智的模仿,也是研究的工具。 第一個在研究機構里進行的認知科學實驗在MIT斯隆管理學院進行,由J.C.R.利克里德(英語:J.C.R. Licklider)和社會心理學系完成,使用計算機的記憶來模擬人類的認知。 1959年,諾姆·喬姆斯基發表了一篇對於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的《言語行為》(英語:Verbal Behavior)的批評,而這時斯金納的行為主義主導著心理學界。大部分的心理學家關注與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繫,而忽略了內在表徵。喬姆斯基認為,為了解釋語言的存在,需要生成語法的理論,它不僅僅將語言的生成歸於內在表徵,還指出了其中潛藏的規則。 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這個詞,是由H.克里斯托夫·龍格·希金斯(英語:H. Christopher Longuet-Higgins)於1973年對於描述當時人工智慧研究狀況的萊特希爾報告(英語:Lighthill report)的評論中提出的。在1970年代,《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期刊和認知科學學會(英語: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創立。認知學會的創立大會與1979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舉辦,使得認知科學成為了世界性視野的學科。1982年,瓦薩學院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招收認知科學研究生的機構。1986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認知科學系。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早期,許多認知科學的研究者們專注於人工智慧的可能性。像馬文·閔斯基這樣的研究者編寫了像LISP這樣的計算機語言,期望將人類做決定、解決問題等等行為的步驟,嚴格地加以界定,以理解人類如何思考,以及創造人工的心智。這個方向的研究被稱為<符號AI>。之後,符號AI研究程序的局限性漸漸顯現。例如,要用符號化的電腦程式將人類知識囊括進一個表格里,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神經網絡和聯結主義作為研究範式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興起,通常歸功於詹姆斯·麥克蘭德(英語:James McClelland (psychologist))和大衛·魯梅爾哈特(英語:David Rumelhart)。這種觀點認為心智可以被看做一組複雜的聯結,表現為層狀的網絡。有批評認為對於許多現象來說符號模型更為成功,而聯結模型通常過於複雜而解釋力低下。目前,符號主義與聯結主義模型正在融合,以期待享有兩種解釋方式的優勢。 認知科學的內涵 認知科學(英語:Cognitive Science),是一門研究訊息如何在大腦中形成以及轉錄過程的跨領域學科。它研究何謂認知,認知有何用途以及它如何工作,研究信息如何表現為感覺、語言、注意、推理和情感。其研究領域包括心理學、哲學、人工智慧、神經科學、學習、語言學、人類學、社會學和教育學。它跨越相當多層次的分析,從低層次的學習和決策機制,到高層次的邏輯和策劃能力,以及腦部神經電路。「認知科學」這個詞是克里斯多福·龍格-希金斯(英語:H. Christopher Longuet-Higgins)在1973年評注一部關於當時人工智慧最新研究的著作萊特希爾報告(英語:Lighthill report)時創造的。同10年內,《認知科學期刊》和認知科學學會(英語: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相繼於美國加州成立。認知科學的基本要義是:理解思維的最好途徑,是認識腦中的代表性結構,以及這些結構中發生的計算性過程。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