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何謂"意識"
2023/07/06 20:37:41瀏覽590|回應0|推薦2

對於意識最簡單的解釋或理解,是(人類個體)對(其)內部和外部存在的感知或認識。儘管哲學家和科學家進行了數千年的分析、定義、解釋和辯論,但意識仍然令人費解和爭議,是「我們生活中最熟悉又也是最神秘的方面」。也許關於這個話題唯一被廣泛認同的概念是對於它存在的直覺。

關於意識究竟需要研究和解釋什麼,意見不一。有時,它是心智的同義詞,而在其他時候,它是心智的一個方面。過去,它是一個人的「內在生活」,一個內省、私人思想、想像和意志的世界。 現今,它往往包括某種體驗、認知、感覺或知覺。它可能是後設認知、自我意識等,不斷變化或否。意識可能有不同的層次或秩序,或不同種類的意識,或只是一種具有不同特徵的意識。其他問題包括是否只有人類或所有動物,或者整個宇宙都有

描述、定義或解釋範圍的例子是:簡單的覺醒,通過「向內看」探索的自我意識或靈魂;是內容的隱喻「流」,或者是大腦的心理狀態、心理事件或心理過程;具有幻像(英語:phanera,現象學術語)或感質和主觀性;成為「擁有」或「成為」它的「那種東西」;是「內在劇場」或心靈的執行控制系統。

意識的概念

意識是人的神經反應,當人出生時意識就與生命同在,是一種自我感受、自我存在感與對外界感受的綜合體現,意識的基礎是個體具有自我意識與對自身認知能力、對自身行使能力的認可的綜合。因此產生一個疑問:「我認為我的意識存在,我就是有意識,我認為我的意識不存在或未必存在,我就沒有意識嗎?」;由於人類意識產生於神經系統,因此不論自身是否感知到,無論自身是否認可,意識均存在。

如何界定意識是否存在呢?

能夠分別了知,具有自我內省能力和行使能力,意識主要的功能即是感知與分析、思維、計畫、整理、記憶都屬於意識,都是意識的功能,意識涵蓋甚廣,意識的出現必須要有功能健全的大腦與眼、耳、鼻、舌、身等去感知相對應的色、聲、味、觸等產生出意識。在熟睡或昏厥或死亡的時候,意識亦無法生成,也就是中斷的,因此無覺無知,什麼都不知道。由此可見意識亦會中斷。

心理學特性

在心理學上,意識具有四個特性:意向性,統一性,選擇性和短暫性。意向性是指人的意識能在某個事物或某件事上集中多長時間。統一性指的是意識很難分開的。例如,當某人一邊開車一邊打電話,此人是不可能在兩件事上都有意識<?>。選擇性是有關人能注意到某些事情,卻沒有注意到另外的事情。例如,在一個雞尾酒會,某個人提到你的名字,當時你和那個人都同時跟不同的人群在聊天,但你卻注意到了他(她)提到了你的名字。短暫性,又叫改變的傾向,是威廉·詹姆士所描述的意識就像一條小河裡的河水。

.一.廣義方面 廣義易於研究的方面,亦是科學實驗易於驗證、理解的方面;目前在意識這個問題中,易於研究的方面主要集中於以下幾點。 1.集中注意力方面 2.清醒與睡眠區分的方面 3.心理狀態的可報告的方面 4.對環境刺激做出反應的方面 5.認知系統對信息整合的方面 6.理解自身內在狀態的方面 7.對行為控制的方面

二.狹義方面 意識狹義難以研究的方面亦是不易進行科學研究,目前在意識這問題裏,「自我」是如何感覺到「自我」的存在的,也可以說這種「自我感覺」是如何產生的,以及感質問題,這些問題目前很難用科學實驗的方法加以驗證。科學家們認為這個問題的屬性太主觀了,導致很難用科學的方法加以驗證,目前學術界正試圖從神經科學、心理認知科學、哲學、物理學等方面來解

研究歷史

早期心理學屬於哲學的一支,此時意識屬於哲學討論的範圍。到現代心理學的創立者,德國心理學家馮特,使心理學脫離了哲學成為獨立學門後,心理學也開始研究這個問題。意識研究是早期心理學主要課題。當時馮特使用內省法來研究意識問題,但內省法遭到後來很多心理學家質疑甚至反對,其理由在於內省法並不可靠。他們認為內省法不能準確反映出人們豐富的思想、情感與行為,更不能讓人接觸潛意識或無意識的心理狀態。而且內省法過於依賴複雜的語言,而導致客觀性的喪失。雖然心理學家放棄了內省法,但由於找不到其它合適的研究法,因此在很多年裡心理學及相關學科忽略了意識研究。 直至五十年代,由於認知科學的飛速發展,才又為意識研究開闢了許多新的途徑,而使意識回到了心理學主要研究課題之中。尤其在DNA模型創立者,克里克等人的努力下,意識問題成為神經科學研究重要研究對像。雖然意識研究目前還存在著一些困難,但現在研究相關領域的多數科學家對意識的前景相當樂觀。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7956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