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下) ---- 商周出版
2023/09/28 10:03:46瀏覽251|回應0|推薦2

2017/10/14 作者:安東尼歐.達馬吉歐 譯者:陳雅馨

■迴響:生物機制是一個複雜而奇妙的世界

第四,生物演化過程中,人類形成了基本內穩態和社會文化內穩態(內穩態是生命調控的動態過程,稱為(homeostasis),基本內穩態其實主要目的是維繫生命和高效管理,而社會文化內穩態則是對幸福孜孜不倦的追求。

第五,籠統地說,生物的基本需求是維繫健康的生存一直到可以繁殖後代的時候,而維持內穩態就是其中的天然目標,在無意識的狀態下,也有一套機制進行生命調控保持內穩態,但是在有意識的情況下就有意思多了,它會讓有機體感知甚至預測到內穩態的失調隨後去未雨綢繆或促使調節過程更高效。 有意識的心智對比有一套非常簡單的感受機制:內穩態最優範圍表現為一種愉悅的感受,而危險範圍就沒有那麼愉悅了,甚至會表現為一種痛苦的感受。(由此可以推斷,在一定程度上,與其說心情不好會影響免疫力,倒不如說心情不好反映了內穩態的失調,實際上反而是免疫力受到影響的信號)

第六,大腦的存在是為了在機體內部管理生命,大腦是由演化組裝而成的最為精巧的管理機制。在越發複雜的環境中,生存著越發複雜的機體,這些機體產生了越發精巧複雜的大腦。(所以越是在複雜的環境中處理複雜的生存調控問題,對進化就越有意義,當然了,風險是走出舒適區以後反而受困於不適)

第七,心智(mind)是對表像(image)的剪輯,而且不是根據先來後到,而是基於生命調控初始價值傾向以及後面形成的新的價值來源,在邏輯時間框架內根據價值標記進行選擇而形成的"電影"。

第八,情緒是價值原則盡忠職守的執行者和僕人,是生物價值迄今為止最智慧的產物。另一方面,情緒自身的產物是情緒感受,在我們從出生到離世的過程中,它豐富了我們的一生。我們要保證情緒未被忽略,這樣才能凸顯出人性的存在。

第九,大腦之所以會採取這種方式(指的是情緒映射的提前預判和處理,比如替代機制)正是由於它節省了時間和能量,並且,越聰明的大腦也越懶惰。任何時候,它們能少做就少做,虔誠地奉行著極簡主義的哲學。

第十,情緒是一種行為程式,它不僅包含外顯的表現也包含內在的反應,因此對情緒的調控僅限於外部表現,也就是情緒的表達,從這一點也能看出情緒感受的區別,舉個例子,聽到好消息時產生了愉悅的情緒,一個人可以抑制情緒表達的外部表現(沉著臉不笑),但這並不影響對愉悅情緒的感受。

第十一,大腦儲存記憶的方式並非是直接儲存映射和表像,而是把複雜情境下整體的知覺儲存下來,然後構建一種靈活的快速的機制便於提取模糊的記憶進行重塑,也就是說,儲存的不是單獨的圖像和聲音等素材,而是附帶了私人體驗的一整套已經整合到一起的產物,以便於下次誰提到一個關鍵字,這一整套都會逐漸浮現出來(靈活機制的作用) 作者舉了個例子,一旦負責記憶的大腦區域受損,把一個人前一天參加的party的一張照片給他看,他非常清楚地識別出這是一個party,但不記得是自己參加的那個party,這個例子可以證明,大腦對於基礎記憶的能力是不會受到特定記憶損害所影響的,一旦記憶喚起機制受損,只不過是"想不起來"形成記憶時的整體知覺,而不是想不起來某個素材,假如大腦記錄和儲存的真的是素材本身,那記憶機制受損顯然也會影響對於這種素材的回憶。 具體參照作者的"聚合發散區"概念,我覺得一個不太恰當的類比是類似於哈利波特魔法世界裡的照片,照片裡人是動態的會動的(當然也有聲音),還會移動圖畫中各位物品的位置,而某一段記憶在形成時是一張動態圖片,短期內會一直在動,直到逐漸休眠而變成靜態的圖片留存下來,一旦被啟動後,主體在努力重塑那個照片原本的樣子,而無法直接完全複製 "植物的悲劇就在於它們的細胞被細胞壁束縛著,永遠沒法改變形狀從而成為神經元,而它們對此一無所知。

植物沒有神經元,也就沒有心智"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79919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