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9/21 21:50:14瀏覽533|回應0|推薦0 | |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20年9月11日 明明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檢查都正常? 這些檢查都是針對自律神經在不同系統的功能檢測,但是自律神經分布很廣,每個人的症狀也不盡相同,所以醫師會根據臨床判斷與患者需求做選擇,可能做某一部份檢查,或全面檢查。坊間有病患明明有自律神經失調不適症狀,但是檢查又全部都是正常的,其實很常見,有可能是因為自律神經失調還未達到神經損壞或病變狀態,所以功能檢測仍然是正常的。如果失調狀態是在腸胃道,所以當進行心血管檢查或是排汗檢查,就會找不出問題所在。此外,自律神經每天隨時隨地狀態也不太一樣,所以不見得在做檢查的當下,就能抓出真正的問題。 上述檢查方式都屬於健保給付範圍,需要依據醫師專業評估選擇適合採用哪一種檢測,這一些檢測並沒有先後順序,也不一定全部都要使用。但要提醒的是,以上檢查方式結果不代表100%的診斷,僅能作為輔助判斷工具使用。尤其,透過自律神經的檢測分析,可瞭解是否合併有自律神經失調的情形,有助於作為臨床治療的指標,甚至可以減少併發令人擔心的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自律神經失調6大併發症》 自律神經失調不僅被視為是影響精神疾病,包括憂鬱症、焦慮症發生的重要指標。近年來更被證實,自律神經失調患者罹患心律不整、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衰竭、心源性猝死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顯著高於健康正常人(增加冠狀動脈疾病風險約1.8 - 2.7倍)。 為什麼自律神經失調會「傷心」呢?陳又嘉醫師表示,因為情緒、壓力、憂鬱、焦慮等情緒障礙,都可能造成生理上的病變,這些都是透過自律神經來溝通與影響的,當自律神經失調時,這些長期壓力情緒,會造成心跳變快心律不整或血壓升高,長期就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例如:高血壓、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再接著可能增加心肌梗塞、中風,甚至心源性猝死等嚴重的疾病,都是長期日積月累的問題。所以,如果未獲得適當解決與紓發,的確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疾病狀態。 提醒不可輕忽以下6大相關併發症: ●憂鬱症 若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心悸、失眠等一連串症狀未得到改善,長期下來便易使患者處理負面情緒的能力跟著變差。一旦形成惡性循環,恐使患者因此陷入憂鬱情緒中。 ●焦慮症 自律神經失調患者因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心跳、呼吸加快,更容易使人處在焦慮、緊繃狀態中,增加焦慮症的發生。 ●心律不整 交感神經支配著心臟的傳導與收縮,當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便會對心跳及心臟的收縮力帶來影響,出現心律不整問題。 ●冠狀動脈心臟病 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會導致心跳變快、血壓上升,長期下來易增加心血管負擔,導致血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自然也會跟著變高。 ●心衰竭 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容易啟動心臟的代償機制,使心跳速率加快,提高心衰竭的發生風險。 ●心源性猝死 自律神經失調、紊亂,容易導致心臟出現異常狀態,增加心源性猝死的發生率。 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建議找專科醫師 不能單靠藥物控制,因為病根未找到,無法妥善解決處理,吃再多的藥,也只是症狀的緩解。有關於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方法,可以從生理與心理都要處理,心理要找到壓力的源頭,把壓力解決或減緩,或找到紓發管道,才能解決心理。至於生理部份的治療,目前可以使用的治療藥種類包括: 1.抗焦慮藥,以緩和不安感和身心的緊張、穩定自律神經的作用。還有,抗憂鬱藥改善憂鬱狀態、提高精神,緩和伴隨憂鬱發生的各種症狀。另有 2.安眠藥分為:超短效型、短效型、中效型、長效型,目的改善失眠。以及 3.自律神經調整藥,適用於本態性自律神經失調症和更年期障礙,主要是抑制交感神經的興奮、緩和心悸和緊張。 提醒,自律神經失調症治療用藥副作用多(例如:氣管莖攣、憂鬱、 性功能喪失等),必須小心使用。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