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5/31 06:52:00瀏覽434|回應0|推薦0 | |
2017-12-13 由 咖啡因 發表于健康 2 循環系統因素 血流具組織灌流和運送物質的雙重作用,消化道周圍的血流與藥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謝有有複雜關係。血流下降,吸收部位運走藥物的能力降低,不能維持漏槽狀態,藥物吸收降低。血流量可影響胃的吸收速度,如飲酒時服用苯巴比妥,吸收量增加。但這種現象在小腸中不顯著,因為小腸中有充足的血流量。 藥物經肝門靜脈入肝後,在肝藥酶的作用下可產生生物轉化。肝首過效應大家都知道,肝首過越大,藥物被代謝越多,其血藥濃度也愈小,效應會受到影響。 藥物經淋巴系統轉運也是其吸收的途徑之一,淋巴液的流速比血流慢很多,通常藥物在消化道吸收主要是毛細血管向循環系統轉運,淋巴系統的轉運幾乎可忽略,但它對大分子藥物的吸收起著重要作用。淋巴管上沒有基膜,加上腸組織不斷蠕動及絨毛運動,使毛細淋巴管的內皮細胞不時分離,大分子物質就能容易進入毛細淋巴管。經淋巴系統吸收藥物不經過肝臟,不受肝首過作用影響。 3 疾病因素 疾病對藥物吸收的影響主要是造成生理功能紊亂而影響藥物吸收,疾病對胃腸道的PH值得改變干擾藥物吸收。 物理化學因素 藥物的分子大小、脂溶性高低、溶解度和解離度等均可影響吸收。一般認為:藥物脂溶性越高,越易被吸收;小分子水溶性藥物易吸收,水和脂肪均不溶的藥物,則難吸收。解離度高的藥物口服很難吸收。 劑型因素 物的劑型與藥效關係密切,其對藥效的影響主要是影響了吸收,導致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及體內過程發生改變,使藥物的起效時間、作用強度、作用維持時間、毒副作用等發生改變。藥物的劑型與吸收的關係劃分為兩個階段:首先藥物從劑型中釋放溶出,而後通過生物膜吸收。前者以劑型因素為主,後者以生理因素為主,兩者又密切聯繫形成吸收過程。各項劑型不同,對吸收的影響各異。總結如下: 1 口服各種劑型中藥物的吸收情況 口服劑型中藥物的吸收情況一般用生物利用度來表示,各種劑型的大小順序是:溶液劑>混懸劑>散劑>膠囊劑>片劑>包衣片劑等。 2 直腸給藥劑型中藥物的吸收情況 藥物直腸給藥的劑型有栓劑和灌腸劑,起局部治療或全身作用。健康人的直腸平均溫度為36.9℃(36.2℃~37.6℃),直腸無蠕動作用,表面無絨毛,皺摺也少,其有效吸收面積以及局部體液容量與胃、小腸相比均要小的多,故直腸一般不是藥物吸收的最合適部位,但由於直腸靜脈血液系統分布的特殊性即直腸上靜脈經門靜脈進入肝臟再進入血液循環,而直腸中、下靜脈則是經下腔靜脈直接進入血液循環。有的藥物在直腸中可被較多的吸收,如利多卡因的人體血藥濃度,在劑量相同的條件下,直腸給藥是口服的兩倍。另外,直腸給藥還可減少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性,對肝臟的毒副作用,也適合禁食和昏迷的病人,尤其適用於小兒。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