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5/31 06:34:00瀏覽763|回應0|推薦0 | |
2017-12-13 由 咖啡因 發表于健康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醫藥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藥品的質量與療效有了新的認識。長期以來認為只有藥物化學結構決定藥效的看法有了改變,認識到藥物在一定劑型中所生產的效應不僅與藥物本身的化學結構有關,還受到了劑型因素與生物因素的影響。含有相同量同樣化學結構的藥品,不一定有相同的療效,不同廠家生產的同一製劑,甚至同一廠家生產的不同批號的同一藥品,都有可能產生不同的療效。對於相同的藥品,不同的人服用產生不同的療效。為什麼導致這樣的結果: 藥物在機體內產生的藥理作用和效應是藥物和機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受藥物和機體的多種因素影響。 藥物因素主要有藥物劑型、劑量和給藥途徑、合併用藥與藥物相互作用;機體因素主要有年齡、性別、種族、遺傳變異、心理、生理和病理因素。這些因素往往會引起不同個體或是對藥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發生變異,導致藥物在作用部位的濃度不同,表現為藥物代謝動力學差異;或是雖然藥物濃度相同,但反應性不同,表現為藥物效應動力學差異。這兩方面的變異,均能引起藥物反應個體差異。藥物反應的個體差異,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是「量」的不同,即藥物產生的作用大小或是作用時間長短不同,但藥物作用性質沒有改變。仍是同一種反應。 但有時藥物作用出現「質」的差異,產生了不同性質的反應。在臨床用藥時,應熟悉各種因素對藥物作用的影響,根據個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和劑量,做到用藥個體化。 藥物要在病灶部位起作用首先要被人體吸收。藥物的吸收是指藥物從給藥部位進入體循環的過程。吸收可在口腔,胃,小腸,大腸,直腸,皮膚,鼻黏膜和角膜等部位的上皮細胞膜中進行。其中最常見的,最常用的給藥形式為胃腸模式。大家口服的藥,進入口中後,實際到達病灶部位發揮療效的效量要比實際服用之前減少很多,從而使藥的實際生理效應改變很多。而這些影響藥的生理效應的因素有很多,有的影響是好的作用,有的則帶來不良反應,是使患者產生個體化的因素。這些影響藥物吸收的因素分為生理因素,物理化學因素和劑型因素。生理因素分為消化系統因素,循環系統因素,疾病因素。 生理因素 1消化系統因素 胃腸道是口服藥物的必經通道,由胃,小腸,大腸三部份組成。胃液的主要成分胃酸(鹽酸),有利於酸性藥物吸收,而弱中的酸性液體到達十二指腸後,受胰液中的碳酸氫根離子中和,使腸液的PH較胃液高。小腸自身分泌是一種鹼性液體,小腸較高的PH值是弱鹼性藥物最佳的吸收部位。聰明的你就會明白,有些腸溶劑型就是為讓它在小腸吸收。如奧美拉唑成弱鹼性,口服後在小腸內被吸收,為了保護奧美拉唑避免經過胃時被胃酸破壞,所以製成腸容型。 消化道中不同的PH環境決定弱酸性和弱鹼性藥物的解離狀態,由於消化道上皮細胞膜是一種類脂膜,分子型藥物比離子型藥物易於吸收。而主動轉運的藥物在特定部位受載體或酶系統的作用吸收,不受消化道PH變化的影響。 胃腸液中含有酶類,膽鹽及粘蛋白等物質,對藥物的吸收產生不同影響。胃蛋白酶,胰酶等可以消化食物,也能分解多肽及蛋白質物質,故多肽及蛋白質藥物口服易分解而失效。 胃排空和胃排空速率也影響藥物吸收。由於小腸表面積大,大多數藥物的吸收部位在小腸,胃排空快了,到達小腸部位所需時間縮短,有利於藥物吸收,產生效應時間加快。而影響胃排空的因素有好多,不是幾段文字就表達清楚地。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