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吳惠林:中國經濟的崛起與崩壞(30)
2018/10/03 09:07:00瀏覽430|回應0|推薦0

2018-09-27

()兩岸經貿投資過度開放或不足、過度依賴或互補不足

儘管如數據所顯示的,台灣對中國投資在2005年曾有退潮現象,但2006年又增加,近十年呈現漲跌起伏,比起其他國家來還是遙遙領先。一直以來,兩岸經貿投資到底是過度或不足?是依賴或互補?兩種對立的說法爭論不休。

台灣產業西進中國究竟應開放或管制從來都是兩極交鋒,根本無法獲得共識。表面上,政府政策是從「戒急用忍」到「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再到「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似乎是由管制朝向開放,究其實都是在「開放程度大小」之間擺盪。不過,不管政府政策如何,三十多年來兩岸經貿愈來愈熱絡似乎是一般人的共同印象。大體而言,由勞力密集到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產品;由中小企業到大企業;由貿易往來到對外投資等等走向,應是兩岸經貿歷史過程的寫照。

由於兩岸間的複雜關係,再因意識型態的南轅北轍,台灣內部一直存在被冠稱為「本土派」和「親中派」之截然不同看法。前者認為兩岸的經貿關係愈熱絡,台灣經濟愈危險,「產業、資金被掏空」會是最後的結局,因而必須祭出管制政策來防止;後者則認為應順應全球化潮流,應善加利用中國的資源和市場,而近幾年台灣經濟還能維持不差的局面,就是拜賜和中國的緊密經貿往來。前一種觀點以李前總統主導的群策會和台聯為主,再有數位旗幟鮮明的專家學者,我們就舉前國策顧問黃天麟200681日發表在《自由時報》的〈另一場經濟浩劫即將開始〉一文的內容為代表,茲引述如下:(本土派觀點)

2001826日官商主導的「經發會」將「積極開放」的政策予以定調,當天政府官員、企業無不興高采烈,向「基本教義派」說了一句Bye Bye。不久政府就一舉開放了包括筆記型電腦等七千多項產品赴中國投資,他們認為台灣的經濟從此將步上坦途,榮景可期。

六年過去了,累計這六年,投審會核准對中國投資的金額達到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九年九年間核准金額的二點四倍,去年超過七成的海外投資都到中國(六年前為卅三%),「積極開放」是做到了,但台灣的經濟卻從此失去了動力,六年的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僅三點六%,落後於韓國的五點二%(以前台灣優於韓國),二○○五年每人的GDP一五二七一美元,僅比二○○○年的一四四二六美元增加八四五美元,同期間韓國增加五五三八美元,達一六四二二美元,增加額幾近台灣的七倍。為什麼?因為台灣的企業都到中國複製台灣的過去(註:韓國對中國投資僅及台灣的十分之一),忽略了對台灣之投資,亦怠慢了研發、創新與轉型,競爭力自然無法真正提升。關廠當然帶來了失業,失業壓制了薪資,使得台灣經常性薪資連續三年呈現負成長,失業也帶來卡奴,卡奴創造了自殺,依衛生署統計,去年的自殺率與二○○○年相比增高了六十八點八%,顯然這是一場浩劫。

可是民進黨政府似乎仍未能從過去的失策得到教訓,六月又搬出了「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從議題之設定、代表之選派、說帖及建議方案,自始就是以滿足企業西進之訴求為目的,欲藉經續會之背書予以正當化。所幸在包括台聯立委及許多代表鍥而不捨地堅持下,若干西進主張未能明目張膽地全部過關,但不幸又在全體會議中強行列為其他意見,作為行政院往後推動的依據。看來台商回國上市(透過國際版)、四十%投資中國上限、銀行業登陸及參股、變相直航等,將來都會在民進黨政權主導下逐步推動。

經續會後台灣會起死回生嗎?「經發會帶來六年的浩劫是因為開放不夠徹底,再一次大膽開放,就會使台灣經濟如一條活龍」的傾中統派理論,若民進黨政府真要將其奉為圭臬,那就快點實施吧!終極統一目標之達成,是無需太長的時間的(註:當然我們仍希望政府能懸崖勒馬)。

四十%上限之解除將會使台灣明、後年的國內投資率再掉下一至二%;台商回國上市必將使台灣股市的本益比進一步降低,降低資本市場籌資的功能;幾年之後,那些回台上市公司的五鬼搬運戲碼開始上演(因中國之資訊不明),散戶及大眾之儲蓄,將被這些台商一刮而盡;銀行登陸或可增加銀行之海外利潤,但國內授信即必相對被排擠,進一步迫使企業外移;直航或許提升對岸在台觀光、購屋之興趣,但賣台房地轉向大陸沿海之誘因也將大幅提升,台北地區房地產價格必因此呈緩慢下落之局;政府稅收嚴重不足,但稅源(企業)都已遠飄(大部分資產已在中國),什麼「加值服務島」,將只是海市蜃樓(因為國內投資嚴重不足),到了二一五年,台灣將得依靠中國沿海地區幹活的台勞匯款生活。倒楣的是,到時那些統派學者還會反噬說:「就是因為台灣當局意識形態治國,對中國開放得太慢,失去先機,才會讓台灣落得如此地步!」反正那時五星旗已是滿天飛揚,所有的詮釋權都在他們的手裡了!

至於開放派或親中派的論點,到處都可看到,我們舉2006817日《經濟日報》的社論為代表,也引述如下:(親中派觀點)

經續會結束雖獲得516項共識,但業者所期盼的開放兩岸直航等重要議題,由於台聯黨代表以意識形態立場,全面阻擋,致胎死腹中,回到原點。而且有學者幫腔,質疑台商到大陸投資賺大錢,對台灣經濟究有什麼好處?迄今未見主管機關提出說明。本報以經濟專業報紙立場,有責任對台商到大陸投資,對台灣經濟產生哪些利益,提出我們的分析,以供國人參考。

()提高出口增加率。台灣因內銷市場狹小,主要靠出口來帶動台灣的快速成長,近年來其他開發中國家紛紛跟進學習,成為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發展典範。由於台商到大陸投資,其所需的機電生產設備,生產所需的原材料、零組件及半成品等,絕大部分是由台灣出口供應,帶動了台灣對大陸出口的大幅增加。政黨輪替六年來,台灣對大陸以外地區的出口,平均每年僅增加4.9%,而對大陸(包括香港)出口每年則增加16.6%,使總出口每年增加率提高到8.2%

()由入超轉變為出超。近六年來,台灣對外貿易出超1,036億美元,但對大陸出超則高達2,124億美元,較總出超高出一倍以上。易言之,若不是台商到大陸投資,所創造的對大陸巨額出超,台灣早已成為入超國家;而目前央行所擁有的2,600多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可能只剩下不到500億美元了。

()擴大外需提高經濟成長。自政黨輪替以來,國內投資及生活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影響民間投資與消費的提升。因而內需的增加,自過去每年增加6%以上,近六年來降為每年僅增加1.7%。而近六年來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尚能有3.6%,主要靠外需即出超迅速擴大的貢獻,而近六年出超迅速擴大,又全賴對大陸出超的擴張。近六年來,若沒有對大陸巨額出超,變為入超國家,外需將大為萎縮,則近六年來台灣的每年經濟成長率,就降到2%以下。

()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出口的大幅擴張,不僅刺激投資的增加,加速經濟成長,也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全民獲益。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編製的2001年台灣產業關聯表資料,推估去年對大陸出口716億美元,可創造135萬個就業機會,減去1999年已創造的54萬個就業機會,六年來對大陸出口的增加,增加了81萬個就業機會,遠超過產業外移所裁減的人數,使總就業人數還能增加55.7萬人;即使產業外移裁減員工人數較多的製造業,其就業也增加12.3萬人。若沒有對大陸出口的快速增加,所創造的大量就業人口,台灣的失業率早就超過10%了。

還有很多人認為台商將大量資金持往大陸投資,使資金大量外流;其實兩地經貿交流,其資金往來,不能單看投資這一面,還應將兩地貿易往來及匯出入款計入,算兩地資金往來的總帳,才能確定資金是外流或是內流。

據經濟部核准台商到大陸投資的金額,至今年6月底止累計508億美元,加台商透過第三地如維爾京群島、香港、新加坡及美國等地轉到大陸投資,以及台商在大陸投資賺的錢,因當地投資機會多,沒有將賺的錢匯回台灣,留在當地再投資,估計台商在大陸投資總額約有1,500億美元。另個人歷年來匯往大陸的匯出款120億美元,兩項合計1,620億美元。可是根據海關統計,近十年來,台灣對大陸包括香港的出超高達3,014億美元,減去台商對大陸投資及個人對大陸匯出款,台灣淨賺1,400億美元。因此兩岸經貿交流,算資金往來總帳的淨結果,不僅台灣資金並未淨外流大陸,反而是大陸資金大量向台灣流,應是資金內流。何況台商在大陸投資的所有權,還是屬於台商。

由於台商在大陸巨額投資,所賺的錢雖未匯回,而在當地用作再投資;但其所創造出口的大幅增加,加速經濟成長與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對政府稅收與老百姓就業的增加,以及整體經濟都有好處,是無庸置疑的。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17086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