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1/09 08:05:00瀏覽226|回應0|推薦0 | |
2018年10月08日 中國決心向高端製造業進軍,是因為「世界工廠」正在失去綜合競爭力。早在中美貿易戰爆發之前,中國的「世界工廠」就出現了局部衰退跡象,其標誌是服裝和床上用品製作業大規模遷往東南亞和南亞,因為中國的勞動成本、能源價格、稅收(包括社保收費)迅速上升,而匯率則居高不下。據波士頓諮詢公司2014年的調查,當時中國的製造業平均成本比美國只低5%左右。幾年前,勞動密集型的服裝和床上用品產業首先撤離中國。為了因應這種趨勢,廣東省首先提出,通過對外企的「騰籠換鳥」產業政策,實現「世界工廠」的技術升級。 如果「世界工廠」的技術升級主要依靠自主研發,誰也不能說三道四。但是,中國製造業向高端進軍所需要的大量民用技術,不可能全靠政府資助的自主研發,那種技術開發成本過高,耗時過長,所形成的產品和技術只適用於軍用領域,在民用品領域裡不具備商業競爭價值。於是,從國外設法「獲取」技術,就成了「世界工廠」技術升級的重要手段和捷徑。關於這一點,我在《中國高科技領域「彎道超車」的三個迷思》一文中有具體分析,在此不敘。 三、「世界工廠」的宿命 研發成本高昂的先進技術並非路邊野花隨便采,技術被「拿走」後的外國企業,將來要面臨的不僅是同類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奪陣掠地」,而且,其知識產權的價值構成了中國企業的額外利潤和這些外國企業的長期損失。所以,美國把侵犯知識產權視為中美貿易戰的關鍵問題。而「世界工廠」的技術升級又離不開「拿來」的技術,於是,中美雙方的貿易談判就以互懟終場。美國提高了中國出口產品的關稅,其效果真的如中國官媒所說,「射出的子彈最終會打痛美國消費者」?這可能在短期內對美國市場有一些影響,但美國的進口商將逐步調整其供應鏈,在東南亞和南亞各國另建工廠,甚至將供應鏈改設美國國內。台商郭台銘在美國新建蘋果手機裝配廠,就是一個例子。供應鏈的轉移,可能需要幾年時間,中國的外企因此會兩分化,以中國國內或歐洲、中東市場為重心的外企會堅守在中國的「世界工廠」,而依靠美國訂單的外企則會逐漸撤離。在此期間,中國的「世界工廠」將邁過頂峰,逐漸走向衰退。 我所說的中國「世界工廠」的「宿命」,有三層意思:第一,中國的「世界工廠」因低成本而崛起,最後因壟斷能源的國企高價格、地方政府不斷增加的稅負、以及人民幣的高匯率,最後這個「世界工廠」的成本持續上升而逐漸失去了國際競爭優勢;第二,「世界工廠」如果沒有技術升級,就沒有出路,而短期內要快速實現技術升級,就指望不上政府資助的自主研發,中美貿易戰即源自「世界工廠」的「拿來主義」技術升級手法,而貿易戰的結果則是「世界工廠」的衰落;第三,中國的經濟,成也「世界工廠」,衰也「世界工廠」,沒有它,中國不會有過去二十多年的經濟榮景,而為了維持這個「世界工廠」的活力,中國付出了貿易衝突的代價,失去了部分美國市場,卻仍然無法挽救即將逝去的經濟繁榮。 如果中國不是一個集權國家,政府不害怕全面開放市場,不因為擔心外資撤離而頑強守護人民幣匯率,也沒有和假想敵美國「一較高下」的決心,那麼,中國的「世界工廠」就還有一條出路,那就是讓外企在中國自由地獨立經營而不必強行合資,不給外企設定外銷比例,政府也不必為了獲取外匯而用出口退稅變相大量補貼中國的出口企業。可是,這條路在中國走不通。歸根結底,中國「世界工廠」的宿命,其實是現行制度的宿命。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