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5/02/18 11:46:50瀏覽31|回應0|推薦0 | |
2020 年 6 月 8 日 二、 泛靈主義 (Panpsychism) 愈來愈多的神經科學家及哲學家不相信唯物論的觀點,認為物質的大腦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由複雜神經網路運作所湧現出來的性質,屬於第二性的。而開始相信主觀的感覺(feeling)、明瞭(awareness)等特性是任何物體本身的基本性質,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做 「qualia」,這種觀點稱為泛靈主義,但是泛靈主義也碰到三大困難 : (1) 基本粒子夸克、電子、原子、分子有 qualia嗎 ? (2)這些微小的原子、分子的「qualia」要聚集起來複雜到甚麼程度才會出現可以經驗到的意識 ? 這個問題又叫做組合問題 (combination problem) ;(3) 大腦是如何組合這些原始qualia形成每個人所經驗到的意識 ? 三、麻醉及迷幻藥所改變的意識 某些藥品注入人體後會改變人的意識,比如麻醉藥會讓人喪失意識,吃迷幻藥如 DMT等會改變人的意識狀態產生幻覺,因此研究這些藥物分子如何影響大腦神經傳導,與那些神經受體結合?影響大腦那一部位對了解意識如何產生以及在大腦的哪裡產生都有很大的助益。初步的結論是藥物會打斷神經網路間的一些長距離的信息聯繫,本來大腦是以模組方式處裡輸入的信息,並有回饋網路連結不同模組,因此意識就是模組功能組合的結果,麻醉讓人失去意識主要就是回饋網路被切斷,幻覺則比較複雜。 四、做夢及靜坐的研究 睡眠時意識喪失,但是做夢時似乎意識又活躍起來,同樣的靜坐時意識比較不活躍,因此分析這些狀態時的腦波或是大腦核磁共振圖譜休閒狀態網路的變化對意識的本質可以有比較深入的了解。 五、語言學及內在談話 對一般人而言是左腦顳葉在操控語言,也是左腦運動區在操控右手,只有百分之一點五的人是右腦操控語言。由於擅長用右手的人是多數,運動與操控語言競爭左腦神經區的結果,有小部分的人語言區會被迫散開到數個零散區域甚至移往右腦,這導致有些人會聽到內在聲音好像有人跟自己講話,被診斷為精神病患,這是人類發展語言的代價。 六、AI是否會發展出意識 人工智慧的發展一日千里,Alpha go已經在圍棋上所向無敵,打敗世界棋王,很多例行性的工作也將被機器人取代,一般人更擔心的是機器人是否會發展出像人類一樣的意識,而讓人類的生存受到威脅。英國的物理學家羅傑·潘若斯 (Roger Penrose),他也是1994年最初提出意識的物理的兩位科學家之一,他用一個下西洋棋的例子來說明認為不會,這一棋局是一個和局,稍有一點下西洋棋經驗的人一看就知道結果,但是他請發展西洋棋軟體最厲害的程式例如深藍輸入棋局卻得不出結論,因為程式設計沒有考慮過這種和局狀況。也就是程式不會自我判斷,由此他下結論AI不會自行發展產生意識,當然根據我的意識模型,AI沒有進入複數的量子狀態,沒有虛數出現也不會產生意識。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