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1/25 11:37:31瀏覽295|回應0|推薦0 | |
2017-11-21 台灣當前的經濟困境中,產業缺工問題相當嚴重,但年輕族群失業率卻同時偏高,這一奇特現象亟須謀求突破之道。面對就業市場供需嚴重失衡的現狀,行政院長賴清德已就產業缺工、缺才問題提出對策;產學界近日也積極獻策,由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主辦的研討會,建議高職及科技大學合作建構「七年一貫人力培植計畫」,並提升技職師資技術及學生實作能力,以改革現有技職教育,且紓解產業缺人問題。 技職教育曾是台灣創造經濟奇蹟的重要元素,當年工業、商業、水產等職業教育,吸引並造就不少人才。在台灣經濟脫離困苦邁向繁榮的過程,從基層到管理,不論就業或創業,都有技職畢業生勤勉實幹,反映技職教育既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實力和競爭力的展現。當年的台北工專等技職學生,不僅畢業即具就業力,也普為產業界所重視。 不過,有如一般教育體制,技職教育在經過多年數量過度擴充之後,出現供需失調及學用落差的嚴重問題。一如國人所見,由於「唯有讀書高」的重文憑或學歷的價值文化,技職教育最基礎的實作能力反受輕忽。技職教育的本質是學以致用,培養有一技之長的學子,且經苦幹實幹,終身學習成長,最終甚至成就工藝技師或職場達人。但在文憑主義的大環境,技職教育走向學術化,且延伸及於高等教育。 於是,高職畢業被等同於學歷不高,吸引不了「好學生」;如今高職生以升大學為尚,實作能力普遍衰退,高職教育因向高等教育過度傾斜而空洞化。另一方面,技職專校大量升格為科技大學,但教師的實務經驗能力未必升級,濫竽充數的「學院派」常被在職學生考倒;重理論、輕實務,學用落差大,「科大育才無效化」是必然結果。 少子化導致問題更嚴重。台灣的婦女生育率和人口出生率近年都居全球最末段,少子化現象絕非短期間形成,但教育政策規劃當年並未把少子化及其效應列入考量,在青少人口增加減緩之時,高等教育反而大量擴充。教育是百年大計,短視的教育政策卻造成如今的困境。從國小到大學,少子化所導致的學生人數下降已現,招生不足、減班廢系、科系整併、學校合併、停辦廢校、教師失業都是現在進行式。 技職教育同樣難逃少子化衝擊,科技大學為搶學生的誇張表現尤其明顯。由於技專校院的科系招生按規定可自行選擇三個類群考生,列為生源對象,許多科系為搶學生,不問學生所學背景,進行跨領域廣為招徠。於是,土木系及法律系出現搶招餐旅科學生,表演藝術系竟可招資電科學子,完全無視學生背景及程度差異如此明顯,也不顧其所必有的學習和教學困難。 這種偏差現狀所實行的技職教育,對學生、產業及整體經濟社會都沒好處。從整體技術水準看,我國在國際技能競賽曾有耀眼的成績,如今已不復當年風光。同時,在台灣產業亟待升級之際,供需失調、學用落差的技職教育體系也無以跟產業需求接軌。技職畢業生在與實務脫節的情況下,也常高不成低不就,不論薪資或專長,都難如意。 所幸在經歷困境之後,市場機能似正逐漸發生調節力量。在各方關注技職教育之際,本月初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的民調顯示,有七成五受訪者認為,就讀技職學校有前途;但也有四成二民眾指高職現今八成以上升學率,會影響高職畢業生動手實作能力。認為「技職學校有前途」、重視「實作能力」也許目前只是觀念的轉變,要化為有效推動技職教育的變革力量,仍待後續的實際具體作為。 從本質說,技職教育攸關學生就業前景,也影響整體經濟社會發展。不做好技職教育,台灣經濟就難有美好的明天。台灣需要技職教育通盤改革,不只是教育部枝節的調整,經濟部、國發會及行政院都應積極參與,台灣的這一改革只能成功、不容失敗。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