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1/25 08:54:02瀏覽241|回應0|推薦0 | |
2017-10-23 唐國銘 /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副教授 近年來,由於國內博士供過於求,在國內找不到合適工作,又不甘淪為流浪教授,加上中國增設大學與民辦獨立學院,需求師資日甚,且配合中國統一戰線策略,祭出百萬年薪與住房研究津貼三十萬以吸引年輕學者。的確,在台灣的博士們,學長招學弟一同前往,早已不是新聞,甚至由資深教授充當仲介,也早有耳聞。台灣大學各校普設博士,造成就業市場供過於求,失業、轉業或淪為高學歷低就,形成資源錯置與浪費,也被視為司空見慣的現象了。 為何如此,究其根源,當年為何成立博士班?成立博士班的目的為何?基於國家高等教育政策,為因應未來學術研究與經濟發展,人文社會理工醫農商確有其必要成立博士班,以銜接深入研究。 在台灣,成立博士班都由學校自行申請,說明其理由,未來計畫發展,再列軟硬體設備與師資能力,向教育部申請。坦白說,在這申請過程中,皆由教育部單一審核作業,並未跨部門來思考成立博士班的必要性。這個過程和成立大學一樣,高教政策失焦,完全沒顧及到社會發展與經濟人力需求,盲目設立的結果,造成惡果是必然的。 基本上,失焦的高教政策與博士班的設立是一樣的。政客基於選票考量,民粹需求,官商勾結炒地皮而設立大學。教育部單一審核作業,並未與經濟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技部前身)、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國家發展委員會前身)組成跨部門的專案委員會來通盤思考總體未來性,才造成今天資源錯置和學校即將倒閉成風的慘狀。而博士班的申請也是如此,僅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外加幾位大咖教授進行審核來決定是否准許成立。 再者,成立博士班即需考量國家發展的整體面和未來性,因此,它含括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從實務觀點提出,建議博士班培育應調整理論與實務兼具,符合國內就業需求,事實上,近年來,國立清華大學已開始設立產業博士班,但畢竟在國內是少數,因其關鍵乃在於大學本身是否有雄厚資源,並非各校可仿效。 實際上,許多工科教授一直與國內產業密切合作參與研發,但畢竟是外包接案的間接研發人力,如何降低成本才是產業所關切的。國內直接僱用博士從事研發工作,除了數一數二之產業龍頭之外,其比例相當低,這與產業組織文化有密切關係,原因是他們習慣降低成本,代工,用錢買研發成果來替代長期專職的研究開發。若深入查看師資,許多教授未曾在實務界有工作資歷,不知市場需求,誠如張忠謀先生所言,學生用在工作上的學校知識只有五%,絕非虛言。所以,造成與就業市場脫節,其所從事的教學研究,又如何讓其指導學生畢業後能具備就業實力與即戰力呢? 當然,博士班不僅只有工科,商業管理類科,依目前台灣產業規模層次,碩士已綽綽有餘。生物醫學產業對於博士的需求是有的,但也是少數。純人文社會和數理科學的屬性要和實務結合並不容易,從人力資源開發觀點,如何以激勵誘因配套因勢利導,運用其本身專業,施以跨領域學能職場訓練相結合,將是未來不容忽視與努力的方向。 事實上,國內產業結構改變和外移西進,大學和政府的疏忽,難辭其咎。國內民眾的社會價值對於高學歷迷思的盲從,也須負起責任。學生更應了解,念博士的出路除了當教授外,更應思考投入產業,也必須為自己的未來承擔生涯規劃的責任。 站在政府的立場而言,這是國家安全問題,也必須集產官學的力量,成立專案小組,以國家政策層面(包括新南向政策)與全球化策略(因應對岸的一帶一路戰略)來考量,思考與定位未來十年、二十年的人力資源發展與開發策略,評估現有博士班的質量和存在價值與否,是責無旁貸的。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