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雲南【傣族】生産茶品工序
2022/01/28 15:59:35瀏覽412|回應0|推薦0

1953~1954年間,雲南省茶葉研究所調查【傣族】生産茶品工序,原則區分出三種型態:
◎ 殺青→揉捻→曬乾
  此即曬青毛茶,與一般認知的少數民族傳統製法相同。將鮮葉放入熱鍋內手炒殺青,至顔色轉深綠色時倒在竹席上以手揉條狀,再攤均曬乾。
◎ 殺青→揉捻→後發酵→ 曬乾
  此製法的後發酵方式,是將殺青揉捻好的茶葉在乾燥之前,先裝入竹簍中進行後發酵,讓茶葉轉成紅褐色,隔日才將茶葉日曬乾燥。過程類似渥堆,但並無灑水增濕之步驟。此類做法茶葉成品爲「黑褐色」(與下雨天所採製類似顏色),有些類似紅茶,與曬青毛茶的香氣、口感大有不同。
◎ 殺青→初揉→後發酵→曬乾→復揉→曬乾
  此製法在殺青完,第一次將80%以上茶菁揉成條後,即裝入竹簍進行後發酵;隔日再攤均在竹席上,曬至半乾時,再將未完全揉成條狀的偏老葉部分再揉一次,而後再曬乾即成。
  雲南在1938年以前一直只生産曬青茶,1945年才有蒸青綠茶,1964年揉茶機出現,此時也才開始生産雲南大葉種烘青綠茶。可以推斷的是,從1964年開始傳統曬青毛茶在充分接受現代文明的衝擊與新製茶技術洗禮下,製作工藝有了另一種思維。
  傳統製法因爲沒有經過高溫的炒青及乾燥,酶的活性沒有完全消失,在經蒸壓工序或儲存過程,仍可以繼續進行發酵及氧化作用,口感香氣濃烈且可長存久放。不像一般經過高溫炒青與乾燥的綠茶,雖然香甜可口,但如果沒有適當保存,在很短的時間內産生質變。
  傳統曬青製法不僅目前許多滇南地區少數民族仍在使用,所製成的曬青毛茶口感多樣化;而其製程中微渥堆、微發酵的做法,也是現代普洱茶灑水渥堆工序的先驅。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a520&aid=171463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