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燒窯的方式與演進
2014/08/24 21:00:21瀏覽10039|回應0|推薦2

    自從人類開始懂得製作土器開始,不久,窯爐也跟著被發明,它的演進,一直見證著人類的文明史。 

    科技發達的今日,窯爐也跟著在改進。現代的窯爐比起過去,不論在材質、型式、蓄溫、體積、燒成時間…等,都要好的很多。作品的燒結成功率幾乎可以達到百分之百的。不過,現今有許多偏遠,沒有受到科技影響的地區,陶器燒成的方式,採就地取材的方式。也就是將製好陰乾的坏體,在地面上排放一起,再覆蓋上雜草、樹枝、砂土等等易燃物和保溫的材質,而後點火燃燒。從偏遠部落的燒陶方式看來,我們大概能推想,早期史前人類起初燒製陶器的方式,可能也是如此。這種簡單的燒陶方式,因為沒有一個窯爐的型態,在燒結的過程可以續溫,且保護坏體。所以,很容易造成陶坏在燒結中破損,失敗率很高。 

    經過漫長的時間,從雛形窯(穴窯)開始,到蛇窯、登窯…今日的四方窯、八卦窯、瓦斯窯、電窯、隧道窯、柴燒窯、乃至於最先進的快速滾軸窯。從火焰行進的方式開始,到造窯爐的材質、和燃料的種類等等,窯爐的種類,是愈來愈多,寫下台灣近代百年陶瓷產業輝煌的史頁。

   

    從燒製傳統陶器,水缸、陶甕、陶缽和花盆等日常用品到燒現代台灣壺、茶海、茶荷、茶盤、茶則等工藝品,更精進的燒製高科技陶瓷。以下就各種窯進行介紹:

 

一、穴窯

    在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和生活經驗的累積,先民發明了簡單的窯爐~穴窯。穴窯以坑為窯,將乾草、樹枝…在四周,再將土坏緊緊的排疊在一起,並舖滿乾草、樹枝…燃料,在坏體周圍和中間,直到完全蓋滿為止,最後,在最上層用破片和泥漿糊起來。

 

 

二、蛇窯

    「蛇窯」的外觀成長條圓管狀,並非彎彎曲曲的蛇形;長者有達百餘公尺,大多建於坡地之上,遠望宛如果一條噴火巨龍,屬「龍窯」窯系。窯頭往往低於地平面,窯尾則順著坡度而升,利用地形坡度形成自然的抽力,有利於燒窯時熱氣上升;因此窯床斜度越大,煙囪的高度相對就降低、斜度大約在1530度之間。蛇窯所用的燃料通常是因地制宜,蛇窯所生產的日用陶瓷和民眾生活習習相關,從清朝到民國60年代,蛇窯是民眾生活的搖籃。

 

 

三、登窯

    是由數間窯室連續組合,一種如階梯般向上爬升的窯爐。窯爐之所以向上爬升,乃是因為配合熱空氣向上的運動原理。這種窯爐是根據單間窯室的窯爐,在燒成結束後,任憑熱能散去的缺點,加以改進,它是將熱氣餘溫集中,再次蓄溫循環、利用。我們中國的德化窯,和台灣的目仔窯,就是這種型式的窯爐。登窯輾轉傳入日本,日本將大型的登窯尺寸縮小,藉以符合國內陶製品的特色與產量。

日俗稱目仔窯,中國傳統窯種之一,傳到日本,日據時代再傳到台灣。 

登窯通常依山而建,窯室一階一階而上,呈階梯狀。 

窯室分開;裝窯、燒窯可以同時進行。因此是一種「半連續式」的窯爐。 

登窯的火焰屬於「半倒焰式」,窯溫比蛇窯平均,產品品質較一致。 

台灣登窯除生產日用陶器外,也生產紅磚。 

●燒成、燃料

*~早期使用木柴為燃料。1926年,石山丹吾試驗天然瓦斯成功;苗栗市的登窯,相繼改用天然瓦斯做為燃料。

*~登窯的燒成,是以先燒窯頭的「燃燒室」,再燒各窯室的「投柴口」。

*~燒成的溫度因產品而可達1,200℃以上,而當時可算高溫。
燒成的時間也因窯爐大小以及產品不同,而有差異。大致上,一般燃燒室的燒成時間約2天,每一窯室再加37個鐘頭。
  

四、包仔窯

結構:外觀呈圓型,像一顆包子。
以燒製磚瓦為主,少一部份燒製陶器。
 

特色:屬於半倒焰式窯爐。以燒製磚瓦為主,但也有極少用於燒製陶器;因燒結時間長,所以可燒出較厚度較大的磚瓦,也較能表現出紅磚古樸的特色。 

 

五、八卦窯

    約在日據末期,八卦窯由紅磚業者引進。早期,八卦窯大多集中在中部以南;民國五十年到六十年代,苗栗約有二十幾座「八卦窯」。不過因窯體所佔面積相當龐大,發展的時間不長,很快就被「隧道窯」取代。 

特色

    第一次窯內起火時由窯內起火,必須搭起土牆。起火後,以煤粉為主要燃料,由窯蓋上方的投柴孔倒入。前面正在裝窯的人,用報紙隔開正在窯燒的窯室,才不會被煙燻到。當溫度逐漸上升,紙也被燒掉,窯室自然相通。此時,後面的窯室,早就燒好冷卻的紅磚,又可以同時出窯。  

四角(方)窯

    四角窯以其外形為四方形而得名,又稱「角窯」或「四方窯」,因為以煤炭為主要燃料,所以也稱「煤炭窯」。窯爐煙道在地下,經由地下隧道連接煙囪排氣,燒成溫度比較高,約1,1201,250℃,主要用於燒製溫度比較高的碗盤、耐火磚、與磁磚等。日治時期原以煤炭為燃料,光復後改燒重油。四角窯的出現,使得台灣的窯業脫離中國傳統的影響,是台灣窯業走向現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七、瓦斯梭子窯

    梭子窯的設計通常有兩輛加上輪子和軌道的台車交替使用,因此不必等窯溫下降至最低,即可將另一輛已裝窯完畢的台車先行推入,利用餘熱來烘乾坯體,以加速燒窯的作業。由於台車一進一出的往返,猶如織布機的梭子,故名「梭子窯」。窯爐兩側裝置瓦斯燃燒器(火嘴),並有調節閥,可調節排氣量大小,使窯內的燒成氣氛變成「氧化燒」或「還原燒」。燒製藝術陶瓷時若想燒出色澤較白的白瓷,必須運用這些燒成法。瓦斯梭子窯的方便性,以及省錢和減少污染的特性,很快的取代了四角窯,促成台灣陶瓷產業的激烈革命。 

 

八、隧道窯

    民國六十年代至今日,結構窯內分為「預熱帶」、「燒成帶」和「冷卻帶」三大部份以台車、母車,循軌道成一連續式循環系統使用材料外層為紅磚,內層為耐火磚、保溫磚(毯)等等。   

    利用台車連續循環,可以終年不必停火;是一種連續式窯爐。隧道窯使用重油、煤炭為燃料,燒成時間約2070小時;設有副窯-「乾燥窯」,利用主窯內燒成品餘熱回收為乾燥窯內的熱源。 

    隧道窯等於是梭子窯的延長,長者可達100公尺。與梭子窯不同之處在於其台車是一部接一部,從窯的一端進入,燒成後,由另一端出來。主要以天然氣為燃料,窯爐本身可分為預熱帶、燒成帶、冷卻帶三階段。隧道窯不需熄火,可連續不斷操作,幾乎無浪費能源之虞。若操作條件穩定,產品品質還可確保一定的水準。最先是由磁磚業、衛浴陶瓷業、紅磚業引用,後來日用陶瓷業也改用此一窯種。產業開始走向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大廠型態。 

 

九、電窯

    電窯利用「電阻」產生熱量,與電爐的結構類似,只是空間密閉,以充分利用熱能。早期電窯使用閘刀式開關,利用人力控制溫度;如今則以微電腦自動控溫,只要經過設定,也能自動控制整個燃燒過程。電窯最初用於碗盤和花瓶的釉上彩烤花,後來因其極具穩定性,燒成溫度最高可達1,700℃,遂被運用於燒製變化繁複的釉藥,以及工業用的精密陶瓷。而且由於操作簡便,陶藝界和陶藝教室都普遍使用,對於陶藝的推廣和普及有很大的幫助,工作室因而紛紛成立。

 

十、快速滾軸窯

    快速滾軸窯和隧道窯的原理一樣,也分為預熱帶、燒成帶、冷卻帶三部分,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利用一根一根的輥軸轉動,將坯體送入窯內燒成,取代了傳統台車。從成形、燒成到出窯,都是由電腦自動控制,燒成速度最多只要30分鐘,燃料多為天然瓦斯和重油,少數使用電力。1974年國內陶瓷廠引進第一部快速滾軸窯後,即開啟了將大型磁磚的開發導入全瓷化的領域。 

十一、現代柴燒窯

   

    柴燒窯爐自古以來,就一直不斷地隨著時間、地區、需求、等等在改變。從穴窯、雛型窯、蛇窯到登窯,有直燄式、斜燄式或倒燄式,不論是何種型式的改變,其改變的唯一目的,也就是希望燒出屬於當下滿意的作品。

 

    民國六十九年(西元1980年)間,苗栗士紳賴驥才,創建「漢寶窯」,為苗栗的柴燒陶風氣奠定基礎。賴受日本陶藝家杉原鉉影響,醉心於不上釉的天然灰釉陶器,這種審美觀與當時台灣陶瓷業的觀念背道而馳。當時,苗栗縣陶瓷窯業者紛紛將傳統窯爐打掉,改用電窯、瓦斯窯、隧道窯生產,以提高產量、提昇品質的年代,只有「漢寶窯」反而使用傳統的登窯,生產花器、茶具、生活用陶,必以柴燒的質感為特色,而吸引陶藝界、花藝界的青睞。

 

   「漢寶窯」經營的時間雖不長,但對苗栗的柴燒陶發展影響很大。知名的陶藝家陳煥堂、謝正雄、邱建清、吳水沂、徐崇林等人,當年都曾受「漢寶窯」的啟蒙,認識柴燒的自然古樸之美而相繼投入柴燒陶藝的創作工作。西湖漢寶窯、華陶窯用傳統柴燒作品受到國內外注目,樸拙不失創意的柴燒作品,深受社會的肯定,柴燒創作者、工作室,如雨後春筍設立,創作者設計、改良、砌造各式各樣柴窯,燒製個人風格作品,讓苗栗成為國內柴燒創作的重鎮。

 

    柴燒窯是用柴、火、窯和陶土。由於陶土是一項很特殊的創作媒材,需經過「熱處理」的一種表現方式,又是表現型、色、質三度空間的創作。特別是柴燒創作,燒窯不但耗時、費力、且失敗率高。

 

    燒窯的過程又被天氣、溼度、氣壓、木料等多重影響。也因為結果無法完全預期,開窯時的興奮緊張、與拿到作品後的挫敗、感動、喜悅交融在一起,這是柴燒吸引人投入的地方。柴燒陶藝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在創作的每一環節。

 

    某些陶藝的創作,或許可以買現成的土、只鑽研造型或釉藥的領域,甚至燒窯可以請人代勞。不過嚴謹的「柴燒陶藝」創作者,會從選土、配土、造型的考量、成型、排窯方式、燒窯的時間,甚至木柴的種類、長短、乾溼度,都需要周慮的思考。「柴燒」,也不只是製陶過程的一個步驟而已。從窯的設計、蓋築、燒窯、出窯的一連串過程,都是創作者美感、理念的一種表達。一位成熟的柴燒陶藝家,往往需要耗費十年八載,才有把握掌握這些變數,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美學風格。有些人特別表現「土礦」的質感。

 

    柴燒比其他的窯燒方式更適合於表現「土」的各種原味。有些人則強調隨機的「落灰」或「火痕」的自然效果。而正這是其它窯燒很難模擬的自然美感,讓許多傳統陶藝師願意投入,追尋柴燒獨一無二美感表現。 

 

十二、其他窯爐:

電子陶瓷燒結爐批次式錳鋅燒結爐滾道烤花窯實驗爐旋窯…等創新電子陶瓷窯設備與周邊設備。 

十三、台灣現代尚存窯口 

(一)、鶯歌蛇窯

    「蛇窯」源自中國大陸,由於多屬官窯,官窯多使用「龍窯」的原名,民間沿用不敢僭用「龍窯」之名,故易龍為蛇改稱「蛇窯」。鶯歌地區製陶初始,主要以柴燒蛇窯為主,由於蛇窯溫度僅能提升至一千一百度左右,所燒製的陶器主要以傳統缸甕等主。 

   「蛇窯」大都沿山坡而建,最低處為送火口,此一部份包括燃燒室稱「龍頭」,煙囪及出火口位於最高處則叫「龍尾」。窯身的側面亦開數「目」,等退柴後再封閉以提高溫度。

    
蛇窯成品燒製完成時,窯工為節省柴火,在窯爐尚未完全退溫前,冒熱「搶窯」,運出成品後再放入未燒素坯,辛苦與危險兼備,不但有燙傷之虞,萬一匆忙中成品跌落碎裂,這些瑕疵品往往就成為自家使用的餐盤,鶯歌地區俚語「作仔喫砌」即描述當初業者節儉之情。

    
鶯歌火車站附近的芭樂埔存有一座傳舊時的蛇窯,這座蛇窯原為王欽錫及吳萬淵在昭和十八(一九四三)年興建,後來吳萬淵產權移轉給手拉坯名師「阿萬師」曾財萬。阿萬師在民國六年代改用新式窯爐,蛇窯廢棄,原長十餘公尺的窯身攔腰切斷僅剩約四公尺,唯有煙囪依舊矗立,見證蛇窯柴燒榮景。

(二)、鶯歌四角窯

    日治期間引入的四角窯,對鶯歌製陶技術產生決定性影響。業者捨棄柴燒的蛇窯,改採煤燒的四角窯,以製成質感較為細緻的陶瓷器具,但四角窯因需加強抽氣所造成的空氣污染,讓早年鶯歌成為天空灰暗的「黑都」。

 

    四角窯的火路屬全倒焰型,窯中火焰由上往下逆向而行,火焰經過地下煙道後,經由煙囪排出,火力均勻,較半倒焰型的包仔窯、登窯效果為佳。但四角窯雖然火力均勻,但加強抽氣的結果,導致四角窯煙囪又大又長,甚至還有一窯二煙囪情形,而這一支支四角窯大煙囪,也妝點出鶯歌早年特有的天際線。之後,隨著隧道窯與電窯問世,加上民國五十七年政府禁燃生煤,舊式窯爐紛紛被淘汰,煙囪陸續遭到拆除,污染鶯歌空氣最遽的四角窯也幾乎拆除殆盡。

 

    目前鶯歌的中正一路與文化路口附近的「合興窯」,尚保留二座四角窯煙囪,窯身大致完好;而在陶瓷老街附近也保留著一根四角窯大煙囪,道盡當年燦爛的美好時光。

 

(三)、苑裡華陶窯

    苗栗的陶藝,在歷經代工、蕭條、轉型到現在,逐漸走出一條屬於苗栗特色的道路,發展為古樸與生活化,令人充分感受古樸之美。

    目前製瓷多使用電燒法,而華陶窯仍堅持使用登窯,並使用柴燒法。華陶窯使用樹鄰十年以上的相思木,並曝曬三天後為柴燒原料。在窯中以高溫燒製,柴灰和火痕落在壞體上,形成自然溫潤且色彩美麗的釉紋。 

    使用柴燒的器皿時,因為高溫製造的器皿具有遠紅外線的效果,食物因而顯得較為美味。華陶窯的特色為庭園、生態以及人文陶藝之美。 

(四)、後龍松興窯

    氧化物為著色劑,在還原氧氣時燒出銅紅色的釉紋,顏色鈞紅。鈞紅是最早的紅釉,當時的釉料配置不夠精細、準確,除了銅以外,還混雜著其他金屬氧化物。因此鈞紅釉具有紅裏泛紫的色調,近乎玫瑰花、海棠花的紫紅色,所以又稱為「玫瑰紫」和「海棠紅」。松興窯除了生產台灣鈞紅釉外,並以生活陶藝作品為特色。 

(五)、竹南蛇窯

    竹南蛇窯保存完整的傳統蛇窯,並繼續以蛇窯製作陶瓷。其以陶管裝飾門柱,陶瓷裝飾讓窯場顯得古意盎然。其保存的一座蛇窯是1972年時,來自大甲東的林添福陶師親手打造的,蛇窯窯體保存狀態完整,是台灣目前保存狀態最良好,並且尚在製造陶瓷的蛇窯。 

(六)、西湖金龍窯

    金龍窯是典型的傳統窯業場,目前製造有茶壺、茶杯、花盆、燈具、水缸、火爐等等生活器皿,價格比坊間的觀光地便宜許多。

    金龍窯三代傳承至今,堅持傳統古樸的產業風格。除了創造藝術陶瓷外,以生產酒甕、水缸起家的金龍窯,陶師至今仍接受水缸等生活陶瓷器的訂單,品質優良,不同於工廠大量生產的商業化產品。 

(七)、苗栗古登窯

    苗栗古登窯在1933年,由日籍陶師佐佐木丈一建立,共有八間窯室可供燒製。在日據時期,苗栗本地陶師接觸到日本的燒製技術,並開發出台灣早期的製瓷技術。

 

    古登窯生產各個領域的使用品,如花盆、硫酸甕、酒甕等等,具多樣性和續存力,造成苗栗登窯興起。

 

(八)、南投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南投水里蛇窯於民國16年興建。當時水里是全國最大的木材集散地,擁有豐富的製陶資源,便砌了蛇窯生產陶器。現今園區內有文物館、藝廊、陶藝教室、茶藝館、咖啡館、多媒體簡報室、師傅成形區、921震災紀念館、921震災紀念碑、金氏世界紀錄最高的陶器千禧雙口瓶、挑戰金氏世界紀錄資料館、展售部等設施,可供來客參觀。

 

    蛇窯的構造比較簡單,又依山坡而建,高度也不大,築窯並不困難,築窯費用也很經濟,容量又大,所以廣受業者歡迎,成為日據時期臺灣使用最多的窯爐。但因其為橫燄式窯爐,所以產品的迎火面和背火面往往會呈現不同的面貌,這種缺點業者稱為「陰陽臉」。 

   其窯爐內溫度並不平均,同一位置上下溫差很大,整個窯爐的前後的溫差更大,所以其品質並不穩定。但因早期居民對產品的品質並不講究,只要實用且價廉即可,所以這些缺點都在可以容忍的範圍之內,而蛇窯的優點即足以彌補其缺點,因此蛇窯還是使用得最普遍的一種窯爐。 

(九)、添興窯陶藝中心 

    添興窯於1955年創窯時,即建立第一座蛇窯,後來由於產品銷售量日大,於1960年建立第二座蛇窯,1986年由於不符經濟需求,拆去一座,現在保存的蛇窯是創窯時所建立的蛇窯。       

 921大地震,本窯遭受嚴重的損傷;老蛇窯被震得幾乎全毀,後經克服各種困難,終於在200083日修復完成,現已成為台灣地區現存仍實際燒窯的最老蛇窯,繼續擔負延續台灣陶藝傳統的使命。

 

窯室身長75台尺,窯頭長20台尺,總長90台尺,身高12台尺,煙囪高20台尺。添興窯部分圍牆是以早期生產的酒甕、琉璃瓦築砌的, 除了美化及宣示用外,更有 保存的用意。添興窯大部分的建築均保留台灣3050年代本島式建築, 新建之廠房、展示場、藝廊……均依此風格設計施工。 

添興窯保留了一座創窯至2011年已有56年歷史的蛇窯,其構造與功能均相當完整。除了繼續燒製獨特風味的柴燒作品外,於不燒窯時則開放民眾入窯內參觀,民眾可以緬懷先輩作陶的辛苦情景,亦可欣賞窯內累積44年的燒窯留下的痕跡,宛如走入時光隧道。由於目前需用以蛇窯燒的陶藝品不多,故每窯僅燒約全窯容積的1/3,其他2/3容積必須維持空燒,成本雖高但是為了維持老蛇窯的長壽,仍是值得。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a520&aid=16587372
 引用者清單(1)  
2014/10/01 21:17 【udn】 比價後還有更低價!點火 覆蓋 自動 型瓦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