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茶器裝飾與燒結~釉下彩
2014/05/19 20:40:30瀏覽1354|回應0|推薦0

陶瓷器的色澤與坏或釉中所含礦物質成分密切有關,相同礦物質成分因其含量的高低,也可變化出不同的色澤。陶器通常用含氧化鐵的粘土燒製,只因燒成溫度和氧化程度不同,色有黃、紅棕、棕、灰等色。在粘土中添加其他礦物質成分,也可以燒製成其他色澤,但較少見。而瓷器歷來花色品種豐富,變化多端,現簡述如下:

 

一、釉下彩

   彩是陶瓷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乾的素坯上繪製各種紋飾,然後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淺色面釉,入窯經高溫一次燒成。它的特點是色彩保存完好,經久不退。我們通常看到的青花瓷、釉裡紅瓷、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就是釉下彩瓷的細分類。

   釉下彩瓷的出現應追溯到漢末三國時期,不過當時只是以赫色顏料簡單地點彩來裝飾瓷器,還沒有刻意地繪製紋飾。真正的釉下彩繪瓷應出現在唐代。當時湖南長沙窯的工匠們以氧化鐵,氧化銅為彩料在素坯上繪出不同的圖案,或寫上文字、詩句,然後施青釉經1220℃~1270℃高溫燒制。其後陝西黃堡耀州窯,浙江余姚越窯等瓷窯亦紛紛效仿,從此釉下彩廣泛流行,屢屢創出驚世之作。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被世人稱為「國瓷」的青花瓷了。

 

  目前,陶瓷考古界普遍認為青花瓷出現於宋代,也有學者認為還應更早,至少應上溯到晚唐。當然這些記述還有侍考古發現的實物來加以證實。1983年揚州唐城遺址曾出土一批據認為是唐青花的標本,可惜實物太少,且缺乏完整器物。

 

(一)、青瓷:施青色高溫釉的瓷器。

青瓷釉中主要的呈色物質是氧化鐵,含量為2%左右。釉由於氧化鐵含量的多少,釉層的厚薄和氧化鐵還原程度的高低不同,會呈現出深淺不一、色調不同的顏色。若釉中氧化鐵較多地還原成氧化亞鐵,那麼釉色就偏青,反之則偏黃,這與燒成氣氛有關。燒成氣氛指焙燒陶瓷器時的火焰性質分:氧化焰、還原焰和中性焰三種。

 

氧化焰指燃料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的火焰; 

還原焰是指燃料在缺氧過程中燃燒,產生大量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碳化氫等的火焰; 

中性焰則介於兩者之間。 

用氧化焰燒成,釉色發黃;用還原焰燒成則偏青。 

青瓷中常以「開片」來裝飾器物,所謂開片就是瓷的釉層因坏、釉膨脹係數不同而出現的裂紋。哥窯傳世之作表面為大小開片相結合,小片紋呈黃色,大片紋呈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稱。南宋官窯最善應用開片,且坏薄(呈灰、黑色)、釉層豐厚(呈粉青、火黃、青灰等色)的特點,器物口沿因釉下垂而微露坏色,器物底足由於墊餅燒而露坏,稱為「紫口鐵足」,以此為貴。越窯以產青瓷而馳名世界,其作品呈現一種特別的「雨過天青」色,質地如冰似玉,後流傳至國外,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作。 

(二)、黑瓷:施黑色高溫釉的瓷器。

釉料中氧化鐵的含量在5%以上。商周時出現原始黑瓷,東漢時上虞窯燒製的黑瓷施釉厚薄均勻,釉色有黑、黑褐等數種,至宋代黑釉品種大量出現。其中建窯燒製的兔毫紋、油滴紋、曜變等茶碗,就是因釉中含鐵量較高,燒窯保溫時間較長,又在還源焰中燒成,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鐵結晶,成品顯示出流光溢彩的特殊花紋,每一件細細看去皆自成一派,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茶器。

(三)、青花:釉下彩品種之一,又稱「白釉青花」。

在白色的生坯上用含氧化鈷的色料繪成圖案花紋,外施透明釉,經高溫燒成。在燒製時,用氧化焰時青花色澤灰暗,用還原焰則青花色澤鮮豔。 

(四)、釉裡紅:釉下彩品種之一。

在瓷器生坯上用含氧化銅的色料進行繪製圖案花紋,然後施透明釉,經還原焰高溫燒製而成。 

(五)、白瓷:施透明或乳濁高溫釉的白色瓷器。

在長期的實踐當中,窯匠們進一步掌握了資器變色的規律,於是在燒製青瓷的基礎上,降低釉中氧化鐵的含量,用氧化焰燒成,釉色一般白中泛黃或泛綠色,還原焰燒成釉色泛青,有「青白瓷」、「影青」之稱。唐代白瓷生產已十分發達,技藝卓越首推北方的邢窯,所燒製的白瓷如銀似雪,一時間與南方生產青瓷的越窯齊名,世稱「南青北白」。 

(六)、顏色釉瓷:各種施單一顏色高溫釉瓷器的統稱。

主要著色劑有氧化鐵、氧化銅、氧化鈷等。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有青釉、黑釉、醬色釉、黃釉等。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有海棠紅釉、玫瑰紫釉、鮮紅釉、石紅釉、紅釉、豇豆紅釉等,均以還原焰燒成,若以氧化焰燒成,釉呈綠色。以氧化鈷為著色劑的瓷器,燒製後為深淺不一的藍色。此外,黃綠色含鐵結晶釉色也屬顏色釉瓷,俗稱「茶葉末」。 

薄胎瓷器:早在距今四千至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屈家嶺文化的蛋殼彩陶和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都可以稱得上是薄胎瓷器的始祖。 

    到了北宋,景德鎮大量燒造的影青瓷器由於瓷化程度高,有些製品也以「體薄而潤」見稱。當時人們稱讚某些瓷品「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可能就是指景德鎮的薄胎影青瓷。有了這麼一個基礎,明代景德鎮能生產出薄胎瓷器就不奇怪了。 

  燒造薄胎瓷器,從原料選擇加工,成型修坯,到上釉燒成,一環套一環都要求高超的技術和精細的工藝,真可謂巧奪天工! 

(七)、釉下彩加「倒角脫模工法」: 

    此工藝技術是法藍瓷以世界專利的釉下彩加「倒角脫模工法」,並融合3D立體雕塑科技,突破陶瓷傳統造型限制,將大自然的萬千丰姿以栩栩如生的立體造型呈現於作品之中。 

工藝程序:繪製設計圖→工藝精雕,立體呈現→倒角脫模工法→修胚→入窯素燒→「釉下彩」彩繪→施釉→釉燒→成品。

    每件作品皆採用獨家配比的高級細緻高嶺瓷土,經過手工繪製及上百道工序,才得以精心製作完成。展現陶瓷通透明潤的質感,並秉持環保理念,從原物料、包裝、燃料等生產過程,都為環境保護層層把關,以改變傳統配方使陶瓷燒製溫度降低至 1,205℃ 以節能減碳。由於器皿上的花鳥蟲魚,都是雕模師一刀刀細細雕出來的,接下來的灌模、上釉、入窯,繁複的手工工序都像一道道充滿挑戰的關卡,這也是瓷器的生產良率平均只能達到70%的原因。

 ◎摘錄至《台灣茶百科全書》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a520&aid=1346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