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認識製壺原料
2014/05/13 14:47:03瀏覽4918|回應0|推薦1

      中國茶具歷史悠久,並與陶瓷業的發展關係極為密切。相傳陶器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最早的兼用茶具就是用陶土製成的缶(肚大口小的容器)。雲南、四川的烤茶罐是用砂陶製成,可以證明。砂陶茶具後來發展為釉陶茶具,這種釉陶茶具沿用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

 

西漢王褒《僮約》中記載的「烹茶盡具」的「具」,可能就是釉陶器一類的茶具。

 

到南北朝,飲茶之風已較普遍,但飲茶風尚的盛行卻始自唐代。

 

唐代貴族家庭多用金屬茶具,而民間卸以用陶瓷茶碗為主。當時瓷製茶碗主要有青釉、白釉兩種。由於飲茶盛行,茶具需要量大增,促進了當時瓷器生產的發展。宋代飲茶多用茶盞,盞是一種小型茶碗,口敞底小,有黑釉、醬釉、青釉、青白釉及白釉等多種,而以黑釉為主。

 

元代青白釉茶具較多,黑釉茶盞已逐步被青白釉茶盞所代替。明代盛行白茶盞,中期以後又出現了用瓷壺和紫砂壺的風尚。

 

到了清代,廣州織金彩瓷、福州脫胎漆器等茶具相繼而起,但仍以「景瓷」、「宜陶」為貴,即瓷質茶具以江西景德鎮白瓷為首,陶質茶具以江蘇宜興紫砂為最。這時瓷茶具中的茶壺造型有了變化,品種也有了增加,既有青花的,又有粉彩和各種顏色釉的。款待客人用的蓋碗茶具也開始出現。宜興紫砂壺的製作也有很大的進步,出現了不少名工巧匠。

 

中國的茶具,有史以來出現過的有陶器、瓷器、銅器、錫器、金器、銀器、玉器、瑪瑙器、漆器,還有玻璃器、搪瓷器…等等,真可以說是琳琅滿目,豐富多采。

 

以下就常見茶器材質進行介紹:

 

一、陶器、與瓷器及耐熱玻璃

 

(一)、陶器、與瓷器的差別

 

瓷器和陶器雖然是兩種不同的物質,但是兩者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瓷器的發明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製陶過程中,不斷認識原材料的性能,總結燒成技術,積累豐富經驗,從而產生量變到質變的結果。

 

陶器燒成溫度一般都低於瓷器,最低甚至達到800以下,最高可達1,100左右。瓷器的燒成溫度則比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

 

陶器燒成溫度低,坯體並未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發悶,胎體硬度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鋼刀劃出溝痕。瓷器的燒成溫度高,坏體基本燒結,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鋼刀很難劃出溝痕。陶器不施釉或施低溫釉,瓷器則多施釉。陶器坏質粗鬆,斷面吸水率高,瓷器經過高溫焙燒,坏體堅固緻密,斷面基本不吸水,敲之會發出清脆的金屬聲響。

 

陶器往往是就地取材,有什麼土就用什麼土,使用一般黏土即可製坯燒成,瓷器則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以高嶺上作坯。燒成溫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溫度階段,則可成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燒成的。高嶺土在燒制瓷器所需要的溫度下,所制的坯體則成為瓷器。但是一般製作陶器的黏土製成的坯體,在燒到1,200時,則不可能成為瓷器,會被燒熔為玻璃質,陶器的坯體即使比較薄也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陶器有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兩種,既可在高溫下與胎體一次燒成,也可在高溫素燒胎上再掛低溫釉,第二次低溫燒成。

 

以上幾個方面中,最主要的條件是原材料和燒成溫度,其他幾個條件,都與這兩條密切相關。因此,製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燒成溫度的技術,並認識到高嶺土與一般黏土的區別,便具備了發明瓷器的條件。

陶、石陶(炻)與瓷及耐熱玻璃的區別

  項目

陶器

石陶(炻)器

瓷器

耐熱玻璃

原料土成分

含雜色金屬較多

主要原料為粘土,少量長石

含二氧化矽較多,較高級粘土及大量長石、陶石

硼矽酸

原料土顏色

偏土黃色

土黃色

灰黑色

青色

燒成後坯體色坯

土黃色、樸拙

土黃色、樸拙

白色、亮麗

白淨無瑕

吸水性

透氣性

透明性

不透明

不透明

半透明

完美的透明度

敲打聲音

濁音

清脆

清脆

燒結溫度

8001100

11001200

12001400

1800

Ps:無論陶土或瓷土均富含鋁、矽、鈣、鐵、鉀、鈉等金屬或非金屬氧化物。

 

另一個陶、炻、瓷質材料的區別的方式是:

 

主要區別在於吸水率。吸水率小於0.5%為瓷,大於10%為陶,介於兩者之間的為半瓷(炻,音ㄕ/。常見的各種拋光磚、無釉錦磚、大部分衛生潔具是瓷質的,吸水率E0.5%;仿古磚、小地磚、水晶磚、耐磨磚、啞光磚等是炻質磚,即半瓷磚,吸水率0.5%E10%;瓷片、陶管飾面瓦等一般都是陶質的,吸水率E10%,吸水率是陶瓷製品中的氣孔吸附水分的多少占製品的百分比。

 

 

(二)、耐熱玻璃

 

耐熱玻璃最主要重視的就是它的原料純淨度及膨脹係數,純淨度影響玻璃的色澤及透明度,一般人或許看過東歐的水晶玻璃杯或器具,他們的色澤白淨無瑕,呈現完美的透明度,所以全球最頂尖的玻璃大廠都設在歐洲,玻璃主要成分就是~矽!矽的熔點特高,達到1,800℃﹝鋼鐵熔點不過1,300℃﹞但膨脹係數卻很低,如果使用純矽沙來生產玻璃,一方面設備無法承受如此高溫操作,一方面也無法加工。所以需要加入一些添加物來降低溫度並保持低膨脹係數,這種添加物就是硼砂,硼砂玻璃也就是耐熱玻璃的正式學名。

 

許多金屬氧化物可以使玻璃著色。不同種類及性質的玻璃(如鉛玻璃、硼矽酸玻璃等)對著色的效果也有所差異。

氧化鐵:呈橄欖綠(黃綠-綠)

氧化錳:呈紫色(鈉-石灰玻璃、且在強氧化狀態下形成)。

氧化鈷:非常低的含量即會著色鉀含量多的玻璃→呈現純藍色鈉或硼含量多的玻璃→呈現有帶紅的藍色

氧化銅:鈉石灰玻璃成藍綠色鉛玻璃中呈藍綠色。

氧化亞銅:呈寶石紅。

鉀:石灰玻璃中呈鮮粉紅色。

鈉:石灰玻璃中呈帶有棕色之粉紅。

鉛:玻璃中呈帶金之琥珀色。

 

二、紫砂器

紫砂陶土產於當地小山丘內。鼎蜀鎮西北有兩座小山丘,分別叫青龍山與黃龍山。青龍山是座優質的石灰岩山,用以生產的水泥及石灰品位優良。黃龍山的砂器,是相當優良的建築用石料;在黃龍山的砂岩復蓋之下,蘊藏著宜興陶瓷工業的重要原料“甲泥”!紫砂陶土主要產於甲泥礦內!紫砂天然陶土具備了製陶所必須的化學及礦物組成成份,其主要成份為石英、赤鐵礦、高嶺土、雲母!類似中國南方瓷器原料的特點,屬於粘土石英雲母系!因此不須另行調配製成,單種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壤強度高,乾燥收縮小,有利於燒成紫砂器的前提條件。紫砂泥料分為紫泥、硃砂泥、本山綠泥等三種,而以紫泥為主。三種泥料皆可單獨成陶,又能互相摻合配制成不同色調!由礦裏採掘而來的泥料,外觀類似岩石,不能用水直接膨潤,經陳腐後能風化成細碎的顆粒。傳統的加工方法是用石磨碾碎過篩,加水拌和後經人工翻復捶鍊直至達到理想的可塑性製成成品泥!現在是採用拋球式雷蒙粉碎機粉碎,過篩後加水拌和經真空練泥機製成成品泥!

 

『宜興紫砂壺』

 

宜興紫砂壺馳譽於國際,一直是收藏家的最愛。朱泥、紅泥、紫泥、綠、段、黑鐵砂其統稱為紫砂。因紫砂質地好,其燒製成器後,它的吸水率和排氣率適中,用來泡茶,色、香、味俱佳;又傳熱性低,摸之不燙手,還有冷熱急變性好,不易爆裂,比一般陶瓷器更適於用作茶具。紫砂壺之美,除了獨特造型美外,還有其裸露在外的特有的肌理線條和材質色澤美。

 

(一)、甲泥

甲泥是一種富硅高鐵的沉積礦床,且頂底板為細砂岩或粉砂岩,而稱夾泥。因其泥塊堅似鐵甲,故俗名『甲泥』。甲泥與紫泥是同一層位,同一地質環境,同一條件下生成「氧化或強氧化」。它們的化學組成、礦物組成和顆粒組成不同。甲泥為宜興日用陶器的主要原料,紫泥則為用作紫砂陶器的生產。

 

(二)、紫砂泥

◎泥料發色:

 

指紫砂泥燒成中發生的色彩變化。紫砂泥包括紫泥、紅泥、本山綠泥三種,統稱『紫砂泥』。紫、紅、黃三種基泥,由於礦區、礦層的不同,加工過程的差異,以及培燒時溫度等諸因素,其發色變幻莫測,變化微妙,巧奪天工。

 

●紫砂泥的特性:

 

◎曬泥:

把開採出來的紫砂泥礦,露天曝曬,任憑日曬風吹雨淋,因剛開採出來的紫砂泥礦,其硬無比,性質剛烈,須露天曝曬,任憑日曬風吹雨淋自然風化瓦解,風化時間越久越好。

 

◎陳腐:

開採後的紫砂泥礦,經曬泥、篩選、輾碎、收集泥粉、過篩、和水攪拌、真空成條、把紫砂泥礦煉製成熟泥後,放置在陰濕的地方,需保持一定溫度和濕度,不令乾燥,濕泥經過陳腐,成為「腐泥」。讓水份均勻分布,使泥料腐化,有機物質分解產生膠質,這種方法就是「養土」。

 

◎養土的好處:

可提高可塑性,減少在成型過程和生坏陰乾時的開裂,其燒製成器後表皮結晶溫潤日久使用,漸露鋒芒,養成變化甚大。

 

1、紫泥

紫泥,為江蘇宜興黃龍山,礦脈所開挖出來的紫泥原礦提練而成, 當時因礦脈裡鐵質成份較高、所生產的茶壺會產生火疵、小熔點,泥料內所含顆粒較大結構疏鬆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氣孔對流較好;日久使用,漸露鋒芒,養成變化甚大為養壺之最佳教材。泡茶好喝,讚不絕口!
紫泥窯溫:約1,150 / 收縮比:約11%

 

2、紅泥

紅泥在早期是最常用之泥料,為江蘇宜興黃龍山趙莊山紅泥原礦提練而成;當時因礦脈裡鐵質成份較高、所生產的茶壺會產生火疵、小熔點,日久使用,漸露鋒,深獲早期壺識者深愛、讚賞。養壺者之最愛。新壺初用,茶湯略現砂氣,經使用壺身展現出朱紅,泡茶鋉數日則如朱泥,讚不絕口!
紅泥窯溫:約1,100 / 收縮比:約13%

 

3、緞泥

緞泥,早期最常見通用之泥料,為江蘇宜興黃龍山本山綠泥原礦提練而成;泥料內所含顆粒較大結構疏鬆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日久使用,漸露鋒芒,養成變化甚大為養壺之最佳器材。泡茶好喝,讚不絕口!早期泥料調配跟早期窯爐所升溫度較低溫,在一般緞泥產品會"吐黑";近期來所用窯爐為高溫窯,所燒成之緞泥壺,可輕易提升至所須溫度,而真正達到較高的結晶,絕不吐黑!
緞泥窯溫:約1,150℃ 。收縮比:約13%

 

4、黑砂

黑鐵砂,為早期最常見通用之泥料之一;為江蘇宜興黃龍山原礦提練再加入錳而成,當時因礦脈裡鐵質成份較高、所生產的茶壺會產生火疵、小熔點,日久使用,深獲早期壺識者深愛、讚賞。養壺者之最愛。新壺初用砂土氣重,茶湯略現砂氣,經使用壺身展現出灰黑,泡茶鋉數日則如墨黑,讚不絕口!
窯溫:約1,130℃ 。收縮比約12%

 

5、內紫外紅

壺胚乃以清水泥為泥料,成型後再以紅泥漿上漿"壺表",再讓壺坏陰乾入窯燒成;此作法在當時為早期壺很常見之泥料工藝壺身泡茶多日顏色變朱紅色,現代壺已甚少見此作法。
窯溫:約1,100℃ 。收縮比:約11%

 

6、大紅袍

由宜興市洑東鄉西面,在任途村與紅衛村交介處小煤窯礦區,所開採的夾層嫩泥。含氧化鐵,在煉泥過程加入天然鐵紅粉提昇紅色,經過窯燒會變成大紅色,泥質細膩密度高、高結晶,泡茶柔順好喝,經過泡茶養成色澤豔紅非常討喜,此種泥料非常稀有。
窯溫:約1,040℃。收縮比:約4555%

 

7、蘭山朱泥又稱小紅泥

由宜興市洑東鄉東面的礦區所開採的嫩泥,因含大量的氧化鐵經過窯燒會變成朱紅色(又稱小紅泥),泥質細膩密度高高結晶跟一般紅泥含礦量不同泥質較多此種泥料非常稀有。
窯溫:約1,080℃。收縮比:約2028%

 

8、墨綠泥

紫砂泥色配比之一。將著色金屬氧化物氧化鈷、氧化錳,加入本山綠泥中配製而成的一種紫砂色泥。經燒成後,呈深綠色至墨綠色,是人工配製為數不多的紫砂色泥之一。墨綠泥呈色的深淺,隨氧化鈷、氧化錳加入量的多少而定。

 

資料來源:大時代茶藝總匯與筆者整理~摘錄至《台灣茶百科全書》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a520&aid=133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