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人文茶藝奠基者~章甫
2014/05/09 18:31:34瀏覽2939|回應0|推薦1

        章甫(17551816),字申友,又字文明,號半崧,臺灣縣(今臺灣省臺南市)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事變時,曾募義軍堵禦。嘉慶四年(1799)歲貢,三次渡海赴試,皆不中,遂設教里中。重修府學文廟時曾捐銀贊助,其後擔任董事。甫性嗜古,天分甚高。讀書博采經子百家之菁華,究心詩學之源流正變。其後絕意仕途,課兒孫自娛,時人目為高士。詩文俱工。

  章甫著有《半崧集》六卷。連橫《臺灣通史》著錄作四卷、《臺灣詩乘》作八卷。集中或贈答酬酢,或山水記遊。作者屐痕所至,除臺灣本土風光外,三次渡海赴試,於澎湖、福建所見,亦留載文字之中。全書依體裁大致分為六卷,前五卷為詩歌,第六卷為散文。王國璠臺灣縣學教梁上春,為其《半崧集》簡編作序曰:「按半崧之詩,體制、格力、氣象、興趣、音節五法俱備而不入俚……故非獨五、七言律波瀾壯闊、法度精嚴,如建大將旗鼓,雖八面受敵,無懈可擊。其古詩之蒼樸渾成,直截愷惻,寄濃於簡淡之中,真有古樂府遺意。至如絕句、駢體、雜文,或以韻格勝,或以詞氣勝,要皆麗而有則,約而彌該,非出入於六朝諸家不辨。」章甫詩歌的風貌,大抵如此。然以其詩「不入俚」,少有詠歌民俗之作。

        章甫詩歌典雅有致,絕少俚俗之作,對臺灣風俗民情也甚少描述,但臺灣的地理風情,甚至是旅遊中國所見的山川名勝,往往成為他筆下書寫的題材,此類情景相融之作,占其詩歌比例之最大宗,也是抒發詩人內心鬱悶的最佳管道,因此,探究其所記憶的空間書寫,無異能幫助後人瞭解這位著名詩人的生命情懷。 

        今見《半崧集》為日治時期大正六年(1917)據嘉慶二十一年(1816)謄錄的抄本,典藏於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刪存原書之半,刊印成《半崧集簡編》,為今日常見的版本。

其詩歌中,歌詠茶事的作品不少,〈春江吟送鴻卿歸清溪〉詩云:「風雨無間清課事,敲棋煮酒又茶煎。」〈讀湯卿謀集,四首之一〉詩云:「茶香清課外,淡永每無言。」〈無題詩和吳松濤,四首之二〉詩云:「烏鵲橋頭催遞柬,鸚哥院後喚煎茶。香風送到氤氳使,細貼雲鬟並蒂花。」〈塾課即事〉詩云:「花村夜雨讀書燈,曉起茶煎午飯蒸。」由詩歌內容可以窺見當時台灣文人雅事,平日除讀書外,生活中清雅的功課乃下棋、煮酒、煎茶。同時,章氏習慣一早就煎茶來飲用,不僅可提神醒腦,更是每日必備的功課。〈韓緝五照〉詩云:

茶煙縷縷清課罷,香風繞遍讀書亭。閒情偶寄畫橋南,環橋流水水拖藍。箇中相喻無言處,坐對盤松鶴夢酣。琴心憐取美人心,石上橫陳百衲琴。且將一曲春光好,留贈知音月下吟。

        文人雅事,讀書之餘,到戶外品茗踏青旅遊,並且一面彈琴作畫與知音分享之無限樂事。而〈王鴻卿烹茶鶴避煙照〉詩云:「看鶴盤松頂,煮茗月明天。此間得佳趣,翁地上仙。心清非學佛,坐久不參禪。養氣遊天地,造化一爐煙。」38中國傳統飲茶乃出自於寺院僧人藉由品茗以參禪,然而章甫等台灣文人則認為煮茶之雅趣,不需要學佛參禪,也能夠在煮茶品茗中,養天地之氣,逍遙似神仙。〈輓亡友李瑾卿,八首之六〉詩云:「冷落主人何處去,筆床茶臼不勝哀。」39章甫悼念亡友李瑾卿,並以筆床、茶臼,若沒有主人可以使用,來哀嘆亡友的逝去。可見筆墨紙硯與茶臼皆是文人日常生活中必備的用具。也道出章氏平日與友人一同品茗談天的情誼。

       章甫性好茗飲,以江南文人茶為師,定清茶日課,也雅好旅遊,他在台灣茶文化史有三個貢獻:

一是建立文人飲茶集團,平日與七八個好友常相往來,以茶結會,以清課自娛;

二是建立台灣茶雅藝文化的範圍,結合了十幾種與茶相合的文人休閒藝術,諸如文人雅藝、文房用具、生活藝術等;

三是展開了台灣旅遊的茶文化。他是茶與文人雅藝結合的奠基者。

    茲以<題陳文川十八友照>為例: 

        琴,情友。棋,智友。劍,俠友。筆,才友。墨,益友。硯,端友。紙,文友。茶,清友。香,臭味友。書帖,法友。古畫,遊友。圖書,鎮定友。塵尾,瀟灑友。池魚,活潑友。石床,涼快友。竹枕,直率友。折枝入瓶,韻友。架上鸚鵡,清談友。

       以為文人彈琴以寄情、下棋磨智慧、舞劍養俠氣,又道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乃文人最好的朋友,得端益文才。同時茶也是文人不可缺少,得以清心養廉的好友。章氏將十八件文人雅士最常接觸的事物,以朋友來相稱,並指出其特性。

來源:網路名人誌 作者不詳~台灣茶訊編輯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a520&aid=1319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