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茶葉護主~劉銘傳
2014/05/09 08:41:55瀏覽2616|回應0|推薦0

        劉銘傳(18381896),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清光緒十年(1884),以巡撫銜督辦軍務渡臺,十四年正式台灣巡撫,在台多年,兵敗法軍,開山撫蕃,興建鐵道,大有政績。著有《大潛山防詩鈔》、《劉壯肅公奏議》等。 1885 年清廷將臺灣從福建分離出來建立臺灣省,成為中國第二十個行省,五十歲的劉銘傳因為中法戰役保台有功,被派為第一任臺灣巡撫。劉銘傳辦公的巡撫衙門沒有設在台南古都,也沒有落腳於預定的台中城,而是在台北城。除了劉銘傳本身的政治考量外,更重要的因素是,當時北台灣的經濟力量已經舉足輕重。隨後,日本人佔領台灣,繼續以台北城為政治中心。台灣的政治版塊轉變而為「北重南輕」。這個趨勢一直延續至今。

       在《劉壯肅公奏議》內,多有推行茶葉之論。他重用本土豪紳林維源,以及茶商李春生,推展茶藝文化。他規劃高山種茶,制定茶商法規,遂後有「茶郊永和興」(茶商公會)之起。對於台灣茶葉貢獻良多。

       1885年,劉銘傳請林維源、李春生組織建昌公司,興建千秋、建昌兩街洋樓店面,租給各國領事、洋商、茶商,為清末台北繁榮的商業中心。

      1886年設立「電報總局」由怡和洋行承建基隆經滬尾、台北、台南、安平;安平到澎湖;滬尾到福州間的電報線。官辦樟腦和硫磺(全台腦磺總局」)、「煤務局」、獎勵製茶業、設立「官醫局」、聘雇西洋醫師。劉銘傳的努力可以見到的是比中國本土更早實行近代改革。增設巡撫衙門、撫墾局、稅釐局、軍政局、鹽務總局。

      1886年四月八日,劉銘傳向朝廷報告洋行獨佔臺、閩之間茶市的承運業務,並強迫台灣茶商簽約,以防干涉爭利。劉銘傳認為這種獨佔經營,讓政府很難課到稅,他乃趁籌措建設經費時同時要求收取茶葉稅。有關劉銘傳課茶葉稅,並藉此成立「釐金局」以方便取得茶葉稅,起於何時,有兩種看法:一為李筱峰在《台灣史100件大事》中說,光緒十七年(1891)一月二十二日,劉銘傳開設茶釐。 

       朱萬里編《台北市都市建設史稿》記載:「劉銘傳…奠定台灣建設之經濟基礎,所得甚大。除地租以外,劉氏任內增闢之財源尚有茶釐…。光緒十一年(1885)台灣省收入中,由英人包辦茶釐,年納茶釐四十萬兩,十二年(1886)由十一人分包七十五萬兩;十四(1888)年十二萬兩,光緒十七年(1891),茶釐有五十萬兩。」 

      1887 年劉銘傳上奏「擬興修臺灣鐵路摺」:「一、便於海防,因台灣為海上重鎮,乃東南各省安危之所繫,欲保東南安全,首要確保臺灣、欲從事建設,更需先築鐵路。二、便於建省,建築鐵路與興建省城,必須密切配合。鐵路開通,則商業可致繁盛。三、便於工事、臺灣自北而南八百餘華里,步行需十三、十四日,而且溪流廣漠,港灣分歧,每逢大水即阻遇不通。要建設臺灣,必須發展省內陸上交通以增加運輸效率,然鐵路橋樑之架設,即是一勞永逸之大計。」此議得到醇親至奕環、李鴻章的支持,在1887年動工,建設中國第一條官辦且運客的鐵路。這條鐵路當時最大的用途,除國防上方便軍隊及餉糧運輸外,新竹地區生產的茶葉可以經由鐵路,從基隆直接運往國外,不必透過廈門轉運。這條鐵路當時最大的用途,除國防上方便軍隊及餉糧運輸外,新竹地區生產的茶葉可以經由鐵路,從基隆直接運往國外,不必透過廈門轉運。

      清朝淡水開埠後,劉銘傳大力推展台灣對外貿易,茶葉、樟腦與稻米成為台灣三大出口品1889年(光緒十五年)時,劉銘傳為了鼓勵茶商同心共濟、杜絕私利,並維護台灣茶葉聲譽,下令業者組成「茶郊永和興」,藉以擴大茶葉市場,爭取國際地位。而從清末、日治到光復至今,永和興歷經七次重要改組,成為今日的台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有趣的是,公會至今承擔的拓展貿易、規範會員與提振品質等功能,依然延續了和一百二十四年前草創時並無二致。 

      1889年彰化就曾經因為清田賦問題而爆發「公道大王」施九緞的叛亂。1891年劉銘傳告老還鄉,由邵友濂接任。光緒十九年(西元1893年),茶葉已成為臺灣外銷農產品首位1896年底病逝於故鄉合肥。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a520&aid=1318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