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8/29 20:52:01瀏覽882|回應1|推薦10 | |
佛曆 2551年 8月29日
佛教不迷信、不消極、不避世,佛學反而教導我們如何正確「經營人際關係」、「身心靈自我提升」,如何活出生命的光采,如何把光采照亮別人的生命,為永恆不滅的「靈性生命」的昇華減少包袱、減輕重量,不使祂蒙塵、蒙羞。 佛法不僅是一種學說理論,也不僅是宗教信仰,祂還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理性的、自覺自悟、競業積極、自戒自律、自重尊他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迷昧的、顛倒的、懵懵懂懂的生活方式。 這種自覺自悟的生活,是建立在對於「法(真實的宇宙人生萬事萬物運行軌則或法則的總稱)」的了解與遵守上,懂得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覺察、自我修正,進而實踐力行,把佛法融合在我們生活中真誠無害的「待人處事」上。 佛教、佛學所要傳達的要義是: 學習自我覺察的能力,叫做覺性,能隨時覺察到自己和人相處時犯的過錯、說錯的話傷害別人,破壞和氣,馬上能自我反省、改過,並在第一時間向被自己傷害的人懺悔致歉,把傷害彼此情感和信任的程度降到最低。 以自我覺察、自我反省、懺悔過錯的純善的「真心」,在戒律的規範內監控自己的「人格品質」,人前人後「心口如一」。 進一步用「真心」和至純的「人格品質」,關懷與幫助能力所及的弱勢、困苦的人,藉這種善的行為,再提升我們的「心」達到接近「菩薩的神性」境界,佛教稱為「行菩薩道(菩薩所走的路、所做的事 ―― 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大勢至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 …… 都在為古往今來的人們做利樂人生、利人利他的事)」。 所以透過認知佛學原理、方法,檢查自己的內心念頭的良惡,控管言語行為不傷害別人能做到多少?做與不做將承擔什麼後果?如何補救錯誤等等的教材,在生活中拿來實踐、身體力行的,佛學原理、方法就是生活的實用知識。 「人際關係」如蜘蛛網,越裏面越緊密,離蜘蛛站住的中間,越遠就越稀疏,裡面緊密的關係就如父母、兄弟姐妹;越遠越稀疏就像祖父母、叔伯姑姑舅舅阿姨、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鄰居、老師、同學、老闆、長官、同事等,這些人都是我們「人際網絡」裡,互動最頻繁的主角,但我們卻因為天天接觸,而彼此傷害也最深最激烈。 說到蜘蛛網,大家可能馬上會想到走在山林原野間,經常看得見掛在樹上,擋住我們去路的蜘蛛網,其實「人際網絡」,絕不像這種平面式的蜘蛛網。 有一種結在地面雜草間像一團霧狀的蜘蛛網,用這種霧狀的蜘蛛網來比擬「人際網絡」,最是貼切了,牠的網向四面八方、 360 度結出去,蜘蛛被自己的網包在中間,既可保護自己,捕捉獵物更牢靠,還能當作小蜘蛛安全的遊樂場所。 假若某一根絲斷掉,保護安全、捕捉獵物的功能就會減分,斷得越多,功能就越差。從這個比方,我們不難看出當自己破壞一個親情、友誼,或結一個怨、一個仇時,就像蜘蛛的絲線斷了一樣,將會讓自己損失許多福利和資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溫馨支持」的力量,破壞的人際關係越多,生存就會越少得到助力。 佛教最基本的教理都在討論「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待人」,「在受人委屈時如何忍辱」,「遇人危難時如何行慈悲喜捨」,「成佛離不開人群」等等。 可是有些在家居士(業餘修行人)尚未瞭解佛教這些「幼稚園程度的內容」,就飛快的想吸收大學或研究所程度的學問 。 「修行」需先「修改行為、觀念、態度、習氣」、「培養慈悲心」、「發大願行菩薩利他利眾的工作」,不論修行境界多高,對佛法了解多深,這些永遠是隨時隨地、時時刻刻、在家出家、一輩子形影不離的「修行功課」,最為實際、務實、不會偏頗的正路、直路 ――修出面貌上看起來積極、自信、隨和、熱誠、和藹可親――人間佛教,就是佛法家庭化、佛法生活化,把家庭親情、人際關係善巧的經營,不就有很寬廣的討論與擴展空間嗎? 待續……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