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想思(二十八)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2010/01/08 01:09:59瀏覽364|回應0|推薦1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 馬丁•沃爾夫 2009-12-28

唯一真正全球性的強國在迅速地相對衰落。不久前,它贏得了一場殖民主義戰爭,但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新的強國正在崛起。一場軍備競賽已經拉開,在不發達地區的市場和資源競爭也已開始。然而,人們仍然堅信,自由貿易和自由資本流動將會長盛不衰,這二者哺育了繁榮,在許多人看來,也促進了和平。

這是20世紀“頭十年”(noughties)末許多人對世界形勢的看法。然而,災難就在前方:一場世界大戰;共產主義革命;大蕭條;法西斯主義;然後是又一場世界大戰。事實證明,建立在強國爭霸、帝國主義與自由市場基礎之上的世界秩序,無法提供和平與繁榮這種公共品。經過災難、冷戰以及美國取代英國成為霸權國家,才重新實現了穩定。這進而推動了非殖民地化、空前的經濟擴張以及共產主義的失敗,並開闢了另一輪以市場為導向的全球一體化時期。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地相似,”據說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如是說。如今,21世紀頭十年與一個世紀前一樣,給人一種“政權末日”感。當時正在崛起的是美國、德國、俄羅斯和日本;如今則是中國和印度。當時爆發了布林戰爭;如今是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當時德國和英國展開軍備競賽;如今中國在擴張軍備。當時美國的保護主義破壞了自由貿易;如今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衝突使我們無法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當時美國是孤立主義者;如今中國及其它新興大國要求不受束縛的主權。

21世紀頭十年以歷史性轉變為特點。

首先,我們至少正目睹美國虛幻的“單極時刻”終結和西方霸權(尤其是英美霸權)沒落的前兆。在19世紀,英國是唯一觸角遍及全球的強國。20世紀下半葉,美國扮演了同樣的角色。這兩個時代的轉換是一場災難。如今,我們面臨一場可能更艱難的權力更迭。

其次,西方(尤其是美國)的權威嚴重受損。對任意干涉權的主張,摧毀了世界對美國的信任。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後、尤其是在金融危機後的混亂局面,摧毀了西方“有能力”的聲譽。世界其它地區過去傾向於認為,西方不論存在什麼過錯,它們總是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尤其是在運行市場經濟方面。但隨後,老師沒有通過考試。

第三,全球化也陷入了困境。私人部門杠杆、金融業資產負債表,以及美國和其它高收入國家金融業的名義收益等歷經30年的迅速增長,最終以災難收場。大規模全球經常專案“失衡”的形成,證明極其不利於穩定。匯率摩擦更威脅著自由貿易的繼續存在。

第四,提供基本的全球公共品,如今要求現有強國與新興國家合作。這從以下幾方面就可看出:杜哈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無法完成;在金融危機期間,由主要國家組成的20國集團(G20)影響力上升,而由高收入國家組成的七國集團(G7)影響力相應下降;中國作為全球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國,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談判中佔據中心地位。

然而,相當正確的是,世界也要求提供比一個世紀前多得多的公共品。那時,人們所冀望的不過是些許的和平、貨幣的穩定和開放的市場。而如今,世界要求領導人不僅要維持和平與繁榮,還要促進發展和環境可持續性。要實現這些,要求全球大約200個能力各異的國家進行合作。與此同時,許多非政府主體(有好有壞,以壞的居多)造成了相互衝突的壓力。有時候,它們會徹底顛覆政府。

好消息是,世界沒有犯下與上世紀頭十年後同樣重大的錯誤: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核武器,強國之間的直接衝突得以避免;截止目前,自由的世界經濟依然健在;上世紀30年代的教訓應用於21世紀頭十年內發生的金融危機,至少取得了短期成功;氣候變化談判未到末路;許多發展中國家(儘管遠非全部)實現了經濟進步。雖然上世紀90年代初的民主運動有所放緩,但極其邪惡的極權主義政權目前為數很少,至少按20世紀的最壞標準來看是這樣。

那麼,在下個十年,我們應向何處去?儘管困難重重,但美國並非1910年時的英國。美國經濟仍是全球最具生產性和創新性的,其軍事實力仍無可匹敵。西方整體上依然強大,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其產出約占全球的40%。但是,其它國家和力量正在崛起,而前方的挑戰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複雜,也更具全球性。

“我們必須團結一致,否則就會被各個擊破。”所有國家(尤其是現有的及新興的強國)都必須承認這一事實。此話是當年本傑明•佛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在美國《獨立宣言》上簽字時所說的。歷史很少受到合作、遠見和自我克制等良好精神的主導。我至少要稱讚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試圖發揮正確的領導作用。但是,美國國內外會有足夠多的人效仿他嗎?哎,我相當懷疑。

譯者/何黎

參考 :  想思(二十九): 一個新世界?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woo09&aid=3665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