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30 02:39:01瀏覽5537|回應13|推薦128 | |
穿出小巷,我們來到中山路上。 原有「不見天街」之稱的中山路,曾是台灣最長的商店街,在清代稱為「五福大街」,分別為長興街、泰興街、和興街、福興街與順興街。往南由長興街連接四傑街與板店街,通住街尾。往北由順興街連接崎仔腳、城隍廟口、菜市仔街至天后宮。因街道上方建有屋頂,使往來行人可避免日曬雨淋(就如同日本很多的商店街,主要應該還是為了九降風),因而稱為「不見天街」。 到了日據時期,在昭和8年(1933年)鹿港實施市區改正(市區重劃),強制拆除「不見天街」將原本約4米街拓寬為15米大道,即為今日中山路的原貌。 而中山路上最有名的古厝,就屬「丁家大宅」了。 「丁家大宅」原名「丁家古厝」(應該是受近年大陸劇「喬家大院」和「大宅門」的影響才改名),在921地震時,受到嚴重損傷。在經過全面整修後,現已重新開放,供遊客參觀。 清道光5年(1825年),帶有阿拉伯人血統的丁樸實自泉州陳埭鄉江頭村渡海來台,開始與大陸通商貿易。後來,其子丁克家設立「船頭行」,店號為「協源」,即「協源號」商行,並搬移至五福大街(今中山路92、94、96號,”舊協源”)居住。 到了第三代,六子丁醴澄於光緒6年(1880年)殿試高中三甲第48名,進士及第返鄉後,鹿港丁家搖身一變成了書香門第。 到光緒19年(1893年),鹿港丁家因家族成員增多,舊協源不敷使用,另購買三間店屋,即現今中山路130、132、134號,稱為”新協源”,也就是今日我們所見到的「丁家古厝」。 外觀看似不起眼的「丁家古厝」進深長達70幾公尺!隔壁兩間(中山路130、134號)現出租給其他商家營業。一邊賣的是油飯,一邊供應咖啡餐點。(味道怎麼會這麼香…肚子又餓了!) 這時的光影效果最好,是拍攝的最佳時機點,小學妹抓緊時間一直猛拍。嗯…這趟鹿港行回來後,我發現她拍出來的作品成像比我的好!這不啻是給了我一次非常好的教訓和收穫。但她所拍出來的影像也不是沒有問題。這就叫做互相切磋琢磨吧!(因為我還得做功課和開車,身上還帶了一堆東西!哎呀…明明就是技不如人,怎麼還這麼多藉口咧!) 走出「丁家大宅」就看到了鹿港民俗文物館。 原為鹿港辜家大邸的「鹿港民俗文物館」,其中有兩棟主要建築物,「洋樓」和「古風樓」。 洋樓原名「大和館」,建於民國8年;「古風樓」為木造閩南式店舖住宅,已有二百年的歷史,是日據時期鹿港聞人辜顯榮之故居。 這趟鹿港行,所提到的幾位人物,施琅、林爽文和辜顯榮,都是在台灣歷史上極具爭議性的人物,其是非功過,正反兩方互有褒貶。但我並不願意把遊記的篇幅花在為他們歌功頌德或大肆批判上面。所以,讓我換個角度來欣賞鹿港吧! 嗯…什麼角度啊?!就讓我們從日據時期台灣的殖民建築風格來看吧! 這紅白相間的磚造「大和館」是不是跟總統府和東京車站有一點像呢?!由於「大和館」的竣工時間和台灣總督府(總統府)幾乎是相同的時間。所以,坊間多推測其設計監造者應該是同一位建築師。那負責規劃者又是誰呢? 上次在參觀北投溫泉博物館時,提到原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的北投溫泉博物館的設計規劃者是森山松之助。當年,他在台灣主導並參與多項公共建築的興建,包括總督府(總統府)、總督官邸(台北賓館)改建、總督府專賣局(台北公賣局)、台中州廳(台中市政府)、台北州廳(監察院)等。 台灣總督府(總統府)的設計者原先並不是他,而是經過日本全國競稿,再經日本官方評選審查後,由長野宇平治的設計脫穎而出,雀屏中選。但後來,其原設計經森山松之助大幅修改後,才實際施工執行。 從很久以前,看過無數的文章、簡介及網站介紹日據時期台灣的殖民建築風格,多是以”仿巴洛克”式建築來稱之。這次在「鹿港民俗文物館」官方網站是稱「洋樓」為”文藝復興時代後期巴洛克式建築”。 我想有讀過歷史的都會知曉,文藝復興Rinascimento是一場發展14世紀到17世紀的文化運動,源於義大利佛羅倫斯Firenze。而巴洛克Baroque藝術風潮則是17、18世紀對於文藝復興風格的反動。 那怎麼會出現”仿巴洛克”這樣子的名詞呢? 說穿了,就是”山寨版的巴洛克”,也是源於歐陸藝術文化,透過日本帝國殖民再次傳播後,所演變成的一種殖民次文化。 在福澤諭吉所提倡的”脫亞入歐論”的氛圍影響下,日本實行明治維新後,延攬大批歐美優秀學者到日本傳授西方現代教育,建築自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項。 前往日本的各國建築學者中,有一位來自英國的康德Josiah Conder成了最關鍵的人物。鹿鳴館的設計即出自他手。(不是日劇喔!是當年日本的外交迎賓館。)在康德的門生中以辰野金吾為代表,後來成為了日本西化建築設計師的始祖,東京車站就是他眾多作品之一。 東京車站 而森山松之助和長野宇平治都是辰野金吾在東京帝國大學 (今東京大學)的學生。 但紅白相間磚造建物的風格,則是當時日本的這群年輕建築師受到了另一位英國知名建築師理察.諾曼.蕭Richard Norman Shaw的影響。其代表作品為蘇格蘭警場(New Scotland Yard),現存舊大樓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的建築多帶有英國田園風的鄉村色彩,算是當時「維多利亞風格」Victorian style建築中比較獨樹一幟的。 網路擷取的兩張理察.諾曼.蕭Richard Norman Shaw的現存作品照片。仔細地看一看,是不是很有紅白磚造建築始祖的味道。 所以,像鹿港民俗文物館、總統府和東京車站,這類紅白相間的磚造建築物,稱為”仿巴洛克”風格,其實還蠻勉強的。倒不如說是”Copy from Norman Shaw”,或受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田園風格影響,會比較貼切一些。就像如果有人手上拿了一只仿LV的包包,卻說她拿的是PRADA的A貨一樣。 不過,鹿港民俗文物館中「洋樓」的馬薩式屋頂Mansard Roof塔身和羅馬圓頂、中庭及迴廊確實帶有巴洛克風格的影子。猛一看這中庭的光影,彷彿有了置身義大利之感。(館內禁止攝影,所以我們只好在外面迴廊拍照。) 「洋樓」中有十二個展覽室,館內展示了包括清代至今的食、衣、住、行、育、樂及宗教禮俗和節日慶典等八大類的民俗歷史文物。收藏完整,且品項豐富值得一觀。 「洋樓」和「古風樓」之間另有一兩層樓,僅以一個天井與「古風樓」相隔。 這古厝現也陳列出許多清代家庭生活用品,但在這「洋樓」旁,給人有種像是佣人房或側室廂房的意味。 這等闊氣豪宅實屬少見!心想不來真的可惜!我和小學妹坐在「古風樓」屋簷下放置的小學生課桌椅上休息片刻。她也幫我的舊相機留下了最後的倩影。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