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張祖詒見證的政壇祕聞-當初為何選他?(之7)
2012/11/11 17:08:26瀏覽678|回應0|推薦0

張祖詒見證的政壇祕聞-(之7)

 

省主席任內表現 答詢具民族意識

他在用人方面極為慎重,除了堅持「用人唯才」的一般原則,決不考慮私的關係之外,尤其重視品德與操守之高尚廉潔,以期維持政治清明的優良品質。

以筆者個人追隨經國先生左右16年的體認,在他主持國政期間(自61年就任行政院長以迄77年在總統任內逝世為止),他深知任何政策的能否貫徹,端賴人的執行,亦就是他常說的「中興以人才為本」。因之他在用人方面極為慎重,除了堅持「用人唯才」的一般原則,決不考慮私的關係之外,尤其重視品德與操守之高尚廉潔,以期維持政治清明的優良品質。對於高層政務官員的任用、拔擢及升遷,他更有一套自己慣用的模式,那就是不斷的觀察、試煉、考核,並且在不同的層次,不斷的再觀察、再試煉、再考核,必在認為滿意之後,才會正式發表任命。這些過程除了他親自注意考察之外,當然還有賴於軍文兩方面人事行政部門適時提供的資訊,作為抉擇的依據。

省主席任內表現

至於提名副總統候選人,要考慮的因素當然更較複雜,而且攸關未來總統職位可能繼承的問題,因之更需重視個人的氣魄與膽識。李之何以能夠脫穎而出,使他「在經國先生心目中的地位,超越其他本省籍中生代人物」,以筆者了解,有幾件事李在省府二年半主席任內,或可說是在那段試煉考核過程中的表現,給經國先生留下良好的印象:

一、民國72年初,省府決定全力執行台灣北部防洪計畫中的二重疏洪道闢建工程。這項工程因為遭到當地居民及工廠的反對與阻撓,以致遲緩多年未能進行,給政府帶來很大困擾。而李於就任甫及一年瞭解其中癥結後,立即採取各項補救措施,疏解相關難題,並隨即下命開工,使得一項拖延很久的重要公共工程建設,終於能夠順利推動,其後並予順利完成,使得政府頗有似釋重負之感。

二、民國72年7月,立法院三讀通過《農業發展條例》,台灣省政府李主席立即宣布台灣培育8萬農業大軍的構想,並說明其目的是要貫徹行政院的「加強基層建設提高農民所得方案」,來開創農村新面貌。這項宣告與經國先生自民國61年就任行政院長以來,一直積極加速農村建設的理念充分符合。

雖然後來這個所謂「8萬農業大軍」並未見到具體的措施與行動,但在當時卻讓經國先生看來,認為是頗具識見的創意。

三、自72年度起,省府鑑於水庫集水區第一期治理工作做得不夠理想,未能有效遏止日益增加的水庫淤沙,尤其是德基水庫集水區陡坡農用地(超限利用地)的水土保持和維護成效最差,大大影響德基水庫的使用壽年。而其所以未能徹底取締濫墾,以致無法進行有系統的整治,乃因牽涉到上游梨山一帶眾多果農的既有利益,使省政當局瞻顧猶豫。而李主席則於72、73兩年度內排除各種困難,並與有關各方協調,完成收回土地造林約100公頃、農地水土保持處理700公頃,以及植生覆蓋1千500公頃,因而加強和改善維護了德基水庫集水區的自然生態,使層峰感到欣慰。

答詢具民族意識

以如上例舉的「政績」,台灣省府李主席以從政黨員身分,於72年7月,向中國國民黨中央常會作省政報告,經國先生聆畢之後,除口頭予以稱許之外,並取出一份預擬的講話稿交議事人員宣讀,對省政建設深表嘉勉,復對主持省政的李登輝同志獎飾有加,其中有「以政治開明之作風,實事求是,注重效率,並能作前瞻性之策畫,使各項建設皆有成果」等讚美的詞句,頗不平常。因之,敏感的黨政人士都有李的行情必將上升之預測,此距國民黨提名副總統候選人的時間不過半年。

上述幾件事情,固然都為當時的省府李主席取得較有利的地位,不過,真正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優勢則在於李的另一表現。

因為經國先生在考量搭檔伙伴條件時,除了前面所說的各項要求之外,還有一項特別重要的基準──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也就是可能被遴為中華民國副總統的候選人,必須具有堅定的國家民族意識,這是要件中的要件。而就在民國72年10月間,台灣省李主席向第7屆省議會提出施政報告,並接受省議員對省政的總質詢,於經過連續若干次會期答覆質詢之後,輪到黨外議員(其時民進黨尚未成立)的聯合質詢,貿然提出「台灣獨立」問題,要求省主席表示態度。

如果避重就輕,省主席盡可以超越省政範圍不予答覆,但李主席卻面對問題,以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兩句話明朗回答:

「中國歷史沒有拋棄台灣,台灣怎能脫離中國大陸」,鮮明顯示了他正確而堅強的國家民族意識。次日經國先生於閱讀此項剪報之後,頻頻點頭稱是,連說「很好、很好」。這一經過,距離73年2月中旬,中國國民黨第12屆二中全會通過蔣主席提名李登輝同志為副總統候選人,不到兩個月。毫無疑問,那段省議會的答詢詞,有了極大的關鍵作用。(待續)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iwanese38&aid=703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