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張祖詒見證的政壇祕聞 ──還未褪色的感時與懷舊(之十二)
2012/11/10 19:31:26瀏覽323|回應0|推薦1

張祖詒見證的政壇祕聞  ──還未褪色的感時與懷舊(之十二)

雅爾達這個字,由於它在世界歷史中是一個轉捩點,它成了具有一個新義的詞彙,那就是死亡代替生命,戰爭代替和平,仇恨代替友好,謊言代替真理。

條約有效期為30年,如期滿前締約國任何一方未通知另一方願意廢止,則條約無限期繼續生效。雙方各依法定程序完成批准手續。中國於1945年8月24日正式批准,距簽字日僅10天,可見其迫切的光景。

至此,史達林處心積慮要想恢復自1904年日俄戰爭喪失、再於1931年九一八事變幾乎全被排除原在東北的勢力和權利,終於得到絕佳機會,在太平洋戰爭的尾聲時刻,透過《雅爾達密約》實現了他多年企求的舊夢。

據相關資料,當年美、英、蘇三國領袖在雅爾達集會的主題,原在討論歐洲戰場德國投降後,歐洲政治的善後問題和重建世界聯合國組織的議題。但在會議最後二日,史達林提出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時機極為倉促。羅斯福精力已甚疲憊,予史可乘之機,於是在密談和密約的運作方式下鑄成大錯。

後世許多政治和歷史學者對《雅爾達密約》多有嚴厲的批評,認為對一個忠實盟友中國是最嚴重的背叛和出賣。伊莉莎白‧勃朗女士在她所著《背後的敵人》(1956年出版)一書中,於詳述雅爾達會議的經過始末後,就給那次美、英、蘇三巨頭所簽的協議稱之為「不義的雅爾達」(YALTA Betrayal),並在結論中作強烈的貶斥:「雅爾達這個字,由於它在世界歷史中是一個轉捩點,它成了具有一個新義的詞彙,那就是死亡代替生命,戰爭代替和平,仇恨代替友好,謊言代替真理。」

季辛吉博士也有評論。他在所著《外交》(Diplomacy)一書中(1994年出版)對雅爾達會議有這樣看法,他說:「史達林對庫頁島和千島的要求就蘇聯安全和俄國歷史來說,自然有相當關連性,即使不很明確,但他對大連、旅順作為自由港和滿洲鐵路管理權的要求,則明顯表露那是跨入20世紀以來沙俄帝國主義的範本。

羅斯福在雅爾達作了令人難以理解的決定,同意了那些要求,等於回復了莫斯科在日俄戰爭之後失去滿洲主控角色的地位。」

回顧從1931年九一八到1945年2月雅爾達,再到1945年8月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整整14年,其間諸多事件都有脈絡相連、前後相貫的歷史因素。中日全面戰爭和二次世界大戰的興起,都是歷史板塊移動,彼此衝撞、互相衝擊,以至火山爆發。

蘇聯公然違約背信

再看中蘇條約執行後果,更是不忍卒睹。蘇軍進兵東北後次日,日本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蘇聯便以征服者自居,攫取所想掠奪的一切資源和軍品武器,對我領土主權和行政管轄完全置之不顧,也全不遵守新訂條約義務,使我整個東三省幾乎完全再度淪於被外來侵占的狀態。於是國民政府不得已歷數蘇聯違約背信事實,於1949年9月向聯合國大會提出控蘇案,經我駐聯合國常任代表蔣廷黻博士費時兩年多的奮鬥折衝,終於1952年2月1日獲聯合國大會表決通過控蘇案成立,《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當然隨之廢止。這在國際外交上算是得到了正義勝利,但實際整個中國和亞洲局勢已經面目全非。其全部過程猶似早年國際聯盟處理日本「九一八」侵華案的翻版,而受害地區正好同是我東北三省。

歷史演進不是偶然

本報告的結論是:《獨立評論》指出九一八事變絕非單一事件,極為正確,也就是在九一八之前的5次爆發,是九一八的歷史前因;反過來說,那5次爆發產生了九一八的歷史後果。同樣,九一八是雅爾達的歷史前因,雅爾達是九一八的歷史後果。

最後再引另一位史學家黃仁宇先生的話作為結束。他說:「歷史的演進不可能全部出諸偶然」,又說:「在某種範圍之內,古今中外的事蹟,都可以窮極其因果關係。」九一八事變和雅爾達密約兩個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或許就可作如是觀。

(全文完)

http://www.want-daily.com/portal.php?mod=view&aid=49673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iwanese38&aid=7028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