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氣功的起源 宋元至現代氣功蓬勃演進引領養生風潮 Part 3
2010/05/10 22:09:55瀏覽940|回應0|推薦8

作者:中華心靈原力氣功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李仕元

7宋元時期

雖然宋、元二朝,因政局變化,北方邊境並不太平,動盪不安,以致戰事頻繁,百姓生活艱苦。然而,在這兩個朝代期間,氣功的發展並未受到世局混亂之影響,仍默默地蓬勃演進著,並且依然有亮麗的表現。

首先,北宋時期「太極拳」以成熟的面貌問世,與南宋出現之「八段錦」共同被喻為氣功界的瑰寶。

宋代有本十分重要的著作必須認識,書名叫《聖濟總錄》,其原名為《政和聖劑總錄》,全書包括內、外、婦、兒、五官、針灸、養生、雜治等,共六十六門,而把「運氣」列於全書之首!書中有段話記載:「其有宿患,但用意並氣,法之患處,不過三五日,必愈。若四肢有患,亦可想氣以攻之,其病隨散。」此法稱之為「以意氣攻病法」,發展到後來清代時期則被醫家稱之為「運氣法」。

元朝有四大名醫家,分別為:劉完素、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四人都各自在其所著之醫書內提到氣功。

我試舉其中兩人為例,譬如劉完素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的記載:「形以氣充,氣耗形病,神依氣位,氣納神存,修真之士,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持滿御神,專氣抱一,以神為車,以氣為馬,神氣相合,可以長生。」說明「氣」對健康、長壽有重要的影響。

此外,李東垣也認為:「心煩不安,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以養其氣。」他在書中還強調,「人以脾胃為本」及「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李東垣的論點,更被世人尊為補脾派。

而佛教氣功在這個時期的發展較以往更加燦爛精彩,我認為頗具代表性的有下列幾項重要演進,例如淨土宗有持名唸佛(默唸佛號)入靜法,天台宗以止觀結合數息法入靜;此外,禪宗則發展出「南頓北漸」北宗神秀之「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證」,後世稱為漸悟,而南宗惠能之「不看心、不看淨」,則被後世稱為頓悟。

8、明清時期

明朝曹元白在《保生秘要》一書中,列舉解決多種病症之動功導引法,相當具有特色,另外,傅仁宇也在其著作《審視瑤函》又名《眼科大全》中,提出以氣功治療眼疾的方法,頗有創見,且非常具有獨特性。

而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則在其所著之《奇經八脈考 陰蹺脈》一者中指出︰「內景隧道,反觀者能照察之。」也就是說在練功的過程中,透過「內觀」的方式,就能夠感受與察出人體的五臟六腑(內景)與經絡(隧道)變化的狀況。李時珍的此一論點,在後續的氣功發展上,常被許多門派引述。

《醫宗金鑑》一書是清代乾隆年間由吳謙等人奉政府之命著手編輯的,其中「運氣要訣」將《內經》有關運氣的載述,由原本生硬的文字介紹,另編成歌訣,方便初學者記憶與學習,套一句現代用語形容,即更加容易上手,大大增加了學習者的接受性,此外,因「運氣要訣」還特別加強注解及附圖,方便學習者一目了然,尤能發揮深入淺出的教學效益,我認為,這對氣功能持續在各行各業不斷推廣,深具意義。

另外張璐則在《張氏醫通 神志門》一書當中,特別談到「入魔走火」觀念,這是中醫典籍中第一次提及有關氣功練功不得法將面臨的現象或後遺症。非常難得。

他寫到:「豈衲子參堂打七入魔煉士坐功運氣走火」他還提到「入魔走火」的成因為:「良由役心太甚。神心舍空。痰火乘凌所致。」「至於修真煉氣之士。不求自然之旨。刻以吐納為務。乃至氣亂於中。

我認為,張璐把修行者參禪、練氣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偏差,即所謂的「入魔走火」之現象,描寫的淋漓盡致,非常具有教學價值,即使現今的練功者們都應該要慎乎!戒乎!

在此,我還要作個補充。張璐書中所說的「入魔走火」,也就是我們現代人習慣說的「走火入魔」,雖然文字排序不同,但兩者講的是同一件事,我認為,該現象也可以稱為「氣功病」或「禪病」。

「怎麼可能?禪坐或靜坐應該很安全的呀?」我每每說到此,總有人會跳出來不解的問道。(其中不乏有人是用著很不屑的語氣呢!)

我綜整十餘年來個人所見所知,作如下的說明及解釋:禪坐或靜坐就和習練氣功一樣,都要有正確的方法,例如意念不能太重,否則很容易出亂子,帶領者一定要有此認知,也就是說,帶領者要能安全地引導學員操作,更重要的是,萬一學員沒有按部就班操練,一旦出現狀況,此時帶領者一定要懂得如何善後及處理,不能放任不理或不從旁協助處理或化解。

我曾受理若干因此發生「走火入魔」個案的諮詢案例,經深入了解,都是帶領者不負責任所造成的,並在事後擺出一副「那是你自己的問題」、「與我無關」的模樣。所以,我對於少數這類的帶領者感到深惡痛絕!

我要鄭重地提醒讀者們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切莫以為只有練(氣)功不當,才會「走火入魔」,事實上,禪(靜)坐不當,同樣也會「走火入魔」的,不得不慎啊!

明、清時期還有一位名醫張志聰必須讓讀者認識,他對「運氣法」有深刻的體驗,並親身體驗,用此法將自身的癰毒醫治痊癒。

9現代

滿清以後的近百年來,動盪不安的日子將近五十年,但氣功發展與推演並沒有絲毫停歇,率先由知識界興起的靜坐養生熱潮,不僅形成話題,更逐漸擴大社會的迴響及參與。於此同時,相關的著作亦爭相出籠,其中最具代表作的是蔣維喬於一九一七年出版的《因是子靜坐法》,以及丁福保於一九二一年編纂的《靜坐法精義》、陳乾明於一九三四年編印的《靜的修養法》等,這些專業人士的論述,在氣功界均佔有一席之地,並享有相當程度的好評。

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氣功」二字,則是近代的產物。50年代,大陸成立了北戴河氣功療養院,劉貴珍在《氣功療法實踐》中提到:「『氣』這個字,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字就是不斷地調整呼吸和姿勢的練習。」此段話被喻為是「氣功」這個名詞的濫觴,並沿用至今。

從此之後,「氣功」算是獲得定名,並由愛好者持續據以推廣之。

不過,根據我的了解,後來《氣功療法實踐》這本書時再版時,劉貴珍對氣功的概念,作了修正,他改寫道:「依據古典理論,將這種『培育正氣爲主的自我鍛煉方法』命名爲『氣功』」。

然而,《氣功療法實踐》問世之後,首版即銷往世界各地,海外更將劉貴珍對「氣功」的涵義,大肆加以翻譯及流傳,並將之精簡為「呼吸鍛煉法」(或曰吐納),而國人也跟著隨波逐流、不假思索的將錯就錯跟著照用了。也因此,劉貴珍後來修正的看法較少被後人提及,這讓我為之抱憾不已。

事實上,我覺得「培育正氣爲主的自我鍛煉方法,命名爲『氣功』」這句話相當重要!以我獨創心靈原力氣功功法為例,經常跟學員強調有多項必要之心性修為一定要重視,其中一項訴求就是該句話,意即如果習練者能夠自我重視修心、修德,努力培養自己的正氣,必能使練功的效果發揮加乘的作用出來,反之亦然。

不過,我仍必須鄭重地釐清一個觀念:「培養正氣或修德,確實是習練氣功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但絕不是氣功的全貌。」(請參閱 練氣、養生從修德開 )

我認為,氣功習練者要有正氣作基底,就好比學醫懸壺濟世,除要有厚實的醫藥知識,更重要的是須培養醫德!因此,「培養正氣,對每一位習練氣功者而言,都應列為最基本的自我要求!」這是我屢屢跟學員灌輸的觀念!於此一併跟大家分享與共勉之!

完結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delee&aid=40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