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氣功的起源 三皇五帝至春秋戰國時期對遠古氣功認知的濫觴 Part 1
2010/04/22 23:53:44瀏覽2404|回應0|推薦7

作者:中華心靈原力氣功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李仕元

「氣功」,其萌芽時期可說距今非常的久遠,概略地說,約有一萬年的時間或再更久遠一些如果根據出土文物以及相關推測,也有人認爲應有四到五千年之久;但若謹慎的依據古代文獻記述來看,我個人認爲,距今已有三四千年歷史,這個說法應該是比較可以被大眾所接受的。

我認為,古代先人或許在無意間,知道了宇宙「氣」(或稱為「能量」)的存在,並透過幾次的學習累積,逐漸瞭解到經由反覆的若干肢體動作,可使身體更健康、強壯。因而在群聚間產生模仿的效應,同儕們跟著「學葫蘆畫瓢」起來。

然而,當時大夥只是跟著比手畫腳、有樣學樣罷了,反正跟著學的人,體格可能因此變得比較強壯,打獵時,戰利品比沒練的人要豐富一些;若有外敵來襲,要不是比較會打架,就是逃得比別人快。總之,在遠古時期,「氣功」是沒有名稱的。

但是,我想要強調,「氣功」的出現,絕不是突發性的或偶然的發明,而是逐步萌芽和持續發展,並慢慢匯集而成的。如今,各種「氣功」門派林立,其中有許多確實在功法上獨樹一幟,其實,這裡面融合了許多先人以來的經驗累積,可稱得上是習練者智慧的結晶。

現在就讓我引導大家,從最早期的文獻開始,一起來探索古人對氣功的描述吧!

1三皇五帝時期

據記載,炎帝時代的「雨師」赤松子,就是著名的氣功師。他能入火不焚,隨風雨而上下。雨師,就是「巫」的一種。

當時的「巫」,擁有很多的職能,整體說來,比較重要的有以下五種:一是降神,二是預言,三是祈雨,四是醫病,五是招魂。

《說文解字》曰:巫,祝也。也就是說,巫同於祝,其意就是能夠服務於天。

所以,在這個時期,人們所謂的「巫」,若套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解釋,就是指有神通的人或是有特異功能的人。

我在此先作個小結:「巫,也就是遠古時代,人們對氣功(師)最早的稱呼之一了」。

此外,《國語‧楚語》中記載,「巫」是古代社會中具有專業技能的知識分子,於夏、商、周三代,「巫」更是國家的重臣,而且,從文獻推測,其中夏、商二代的部分主要統治者,當時很可能也擁有「巫」的職能。

2夏商周時期

到了這個時期,《呂氏春秋》說:「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爲舞以宣導之。」這段文字則記錄了堯舜時期,人們為了因應當時陰雨多濕的天氣,而採取的強身、健身作為,此外,另對天候因素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的影響,也作出分析與探討,藉以提醒或教育民眾及早防範。

套句現代話來說,此一時期的先人作為,十分類似未雨綢繆,例如就應平日作好關節照顧與保養,即可避免罹患風濕性關節炎等等。因此,我研判,當時的若干人士已具備「預防勝於治療」的現代醫學觀念了。

所以,我認為,進入夏商周時期,可以說,肯定了「舞」這種氣功療法。

在此,我願提出個人的看法,根據文獻的記載,夏商周時期的這個「舞」,研判應屬於氣功中動功」的一種,類似我們現代所說的導引,只是動作較為柔暢緩和

至此,「舞」是繼「巫」之後,氣功的另一種風貌與稱謂。

3春秋戰國時期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我覺得《素問 異法方宜論》這本書非常重要,因為內文記載著了下列幾句非常重要的話,值得大家注意,有興趣研究的人可另參考原文,我簡單摘述如下: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所謂「導引」,其意就是「筋骨,動肢節」,而「按蹻」,即「按謂折按皮肉,蹻謂捷舉手足」,「按蹻者,蹻足以按摩也」也就是導引(健康操)與按蹻(按摩)二種手法結合在一起

於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種為了順應自然環境,祛除身體濕氣與利導瘀滯,同時並能活化關節的「氣功」因此產生。

導引按繼前面介紹的「巫」與「舞」之後,又一種新的「氣功」型態問世。

我要特別提出的一個重點是,在這同一時期,有異於前面所述「動功」型態的「靜功」也出現了。而我更認為,靜功的首倡者正是至聖先師-孔夫子也!

孔子提出「坐忘」,主張「意念專一、聽之以心,進而心息相融,神氣合一」的方法。孔子打坐靜思之動機,據說是在問道於老子之後開始的。

此外,在此同一時期還有兩位重要人物的論述同樣重要。老子和莊子則提出了「清靜無為」的養生方法,以養形(生)開始,進而養神(修心),強調「形神不虧,便可長生」,並主張順應自然規律。

我認為,老子及莊子二人的論述,不僅成為當代養生的主流,並與當時醫學互相影響。因為《黃帝內經》中不僅收錄了這些論述,還將之做成系統化的歸類,同時在文中率先提出了氣功的基本理論、氣功鍛煉的方法與原則、以及氣功醫療效果等內容,而我甚至認為,特別具有意義的是,這本書中更將氣功列為養生保健方法的首位!

至此,我先作個小結,方便讀者建立清楚的概念,氣功發展到此時期,可歸納出下列四個重點:

l          春秋戰國時期,首度出現「靜功」,並與之前的「動功」同時大放異彩。

l          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了「靈修」與「養生」的二種不同途徑與觀念的習練方法。

l          春秋戰國時期,「氣功」從此形成了多種不同風格、各具特色的「門」「派」。

l          在春秋戰國時期,對氣功的記載已經不是片段、零星的,而是各家氣功理論已臻至完備。

此外,在這時期還有一項必須提出來特別強調的,那就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巨著《黃帝內經》

此書名為「黃帝」,乃後人托名黃帝之作同時據考證應該是經由多人且經過長時間匯集而成的作品!故此書成形於戰國時期,而完備於西漢時期。

《黃帝內經》不但反映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其中也詳實記載了陰陽、五行學說於此時期開始應用於診斷疾病成因與治療方面,也為氣功理論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基石。

而唐代王冰在該書中所補入的第七卷中的七篇大論,更是後世研究「運氣學說」的主要依據。(運氣學說為古人研究氣候與疾病之關聯的一門學問。

值得一提的是,該書中記載:「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我認為,這句話太重要了!因為這正是我們現代最時髦的預防醫學觀念與作為。

怎麼說?現代最新的醫學觀念是「預防勝於治療」。也就是說,等到人生病了、或是出現這裡痛的、哪裡不舒服的症狀時,病痛這個事實既已發生,無從再作任何改變了,因此只能順勢接受療程醫治,但往往又會因過程中存在相當複雜的變數影響,例如就診時機、投藥的藥效、乃至於患者的體質等等因素,以致效果不易掌控,因此醫界普遍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未生病前,或是說,在症狀未爆發之前,就給予防治或治療,讓病灶或病毒無法肆虐、危害人體的健康。

而前面說的「治未病」,我認為,該本書所強調的精神,同樣也是這個道理,希望藉由所謂聖人傳授的方法,先讓人們達到強身、健身的目的,自然能夠遠離病痛,或者說是降低罹病的風險。換言之,我們的先人已具備此一觀念,意即要能夠讓人不生病,遠比生了病之後再來治療更重要!所以我每每閱讀至此時,總是忍不住要感歎先人智慧的偉大啊!

其次,我要進一步解析「治未病」這句話。因為它清楚點出習練氣功的終極目標- 養生!

今天,有這麼多人為氣功著迷,一定有其緣由,或許彼此習練的原始動機不一定一樣,但絕不會有人是因為閒閒沒事、不練白不練。

據我非正式觀察或統計,相信十之八九都是為了強身、健身等目的。習練者希望教授的一招一式當中,學習如何運用大自然的能量,進而強健自身的體魄,身體健康,自然可以提升免疫能力,相對也就可以減低生病的機率。

當然,我要特別強調的是,習練氣功者絕不會是百毒不侵的!否則豈不是在妖言惑眾了?根據個人習練心靈原力氣功近二十年的經驗,諸如感染感冒等症狀還是會發生的,同樣還是要找醫生看診拿藥,只是習練者復原速度可能要比一般人要快一些。

話說回來,習練氣功者藉由若干肢體的協調動作,活絡筋骨,促進血液循環,幫助體內氣運之順暢,同時努力和宇宙能量相結合,藉以平衡調理五臟六腑機能,使我們的生理與心理趨向於調和、平穩的境界,此即養生的終極目標也。所以說,習練氣功可達到「治未病」之目的。

...待續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delee&aid=3967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