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1/01 00:20:48瀏覽2002|回應5|推薦46 | |
當多數人開心歡樂揮別2016、迎接2017時,相信高三學生的心情是迥然不同的,越是接近學測,學生的身心狀態越是緊繃、忐忑,因為即將面臨大學學測緊張而嚴酷的考驗。 在學測倒數這段時間,身為導師的我除了叮嚀學生學習與生活必須正常以外,在精神上也希望能給予學生更多的力量。面對高三學生,我一定會介紹一本深具意義的書:《先別急著吃棉花糖》,藉以勉勵學生,為學生加油。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闡述的道理大致如下: 史丹佛大學曾經做過一個關於棉花糖的實驗,他們把小孩子單獨留在房間裡,接著給每人一塊棉花糖,然後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馬上吃掉;一種是等十五分鐘再吃,而且還可以多得一塊棉花糖做為獎賞。研究人員發現,能夠等待獎賞的小孩,長大以後,全都比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小孩成功。這個「棉花糖理論」告訴了我們一個答案:成功與失敗的差別,在於能不能「延遲享樂」。 「延遲享樂」的概念,不禁讓我想到「捨得」這兩個字。因此,我以三個問題循序漸進引導學生了解「延遲享樂」的意義。 「捨得」與「延遲享樂」 我問孩子:「捨得是什麼意思?」大部分的孩子先是會心一笑,他們只是心領神會,正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卻都無法明確解釋。少數孩子絕對懂得:「捨得,就是願意捨棄。」但是,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我告訴孩子: 捨得,就是能捨才能得。要能捨得,才能有所得,千萬不要不捨得,否則將毫無所得,這與「延遲享樂」的意義是一樣的,「延遲享樂」就是要割捨一時的享樂,如此,得到的必然更多,課業亦是如此。 「延遲享樂」與「成功」 那麼,「延遲享樂」與「成功」又有什麼關係?我問孩子一個問題:「為什麼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面面相覷的孩子只覺得是老生常談的問題,我說: 成功與失敗的差別,並不光是努力工作的程度或是夠不夠聰明,而是你現在願不願意付出,是不是擁有『延遲享樂』的本事。因此,「不急著吃棉花糖的人」便是能「捨」的人,願意付出,這樣,便可以獲「得」成功。 雖然時間所剩有限,每個孩子也都在課業上盡最大的努力,但是我發現仍有孩子花費較多時間在喜愛的娛樂活動,諸如:上網、玩電玩、看電視、看小說……,雖然休閒也有其必要,然而身為導師的我仍不免為此而憂心,因為「決心」不夠的孩子,必然無法真切了解此刻讀書與娛樂之輕重與拿捏,於是我又以書上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詢問孩子: 荷葉上有三隻青蛙,其中一隻青蛙決定跳進河裡,請問葉子上還剩幾隻青蛙? 孩子的答案通常是:「兩隻。」 正確的答案是:「三隻。」 因為,「決定跳」和「真的跳」是兩回事! 「那一隻還在考慮中,並未真的跳。」 「真的延遲享樂(捨得)」=「成功」 我進一步告訴孩子: 「所謂『捨得』,並非僅止於「心理活動」或只是「想著」,而是要『真的割捨』喜愛的娛樂活動,如此才能擁有更多的『獲得』。」「延遲享樂」就是真的延遲這些娛樂活動,忍耐一時的享樂,鍛鍊自己的忍耐程度,如此,在課業上或是在學測考試上,得到的必然更多。 顯然地,能否真的「延遲享樂」與「捨得」,將決定一個人的成敗。對於學生而言,目前最大的「棉花糖」,就是要考好學測;然而想要吃到這顆棉花糖,完成這個理想,一定要捨棄無數不時誘惑著的「小棉花糖」─娛樂活動,才能讓自己有機會得到更好的棉花糖。 .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