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經名禪意 ~ 竹笛﹝小放牛﹞●
2010/01/28 01:41:17瀏覽1374|回應0|推薦10

金 剛 經‧經 名 禪 意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是本經名 簡稱「金剛經」 此經名可分四段來說

一、金剛

此二字在一般經書中 都解作「金中之剛、利而能斷」之意 就是以金剛石來形容人的真如性 其要點為:

§ 金而不變 喻 性之不更不變、不死不滅
§ 剛而堅利 喻 性之至大至剛、充塞天地
§ 光而透明 喻 性之灑沱玲瓏、光明寂照
§ 不沾塵垢 喻 性之純白無染、照諸法界
§ 珍貴希有 喻 性之至尊至貴、無可比擬

這種以金剛來作「自性」的形容詞 正如同顏淵之嘆性道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和孟子之「浩然正氣」是一樣的 本是無形無相不可言說的東西 然而不言不說又不足以證 只好借物來影射 或 以言語來形容

二、般若

此二字是梵語 翻譯為「智慧」智慧為解脫上之前鋒 和 破惑之慧劍也 智慧不同於聰明 聰明本由有形之腦海而發;智慧則從無形之性海而生。 智慧在儒家便是不慮而知的「良知」以此良知方能實現「良能」→ 由良能才能明「仁」→ 仁明始生不懼之「勇」→ 勇以行仁 → 方可成立「三達德」

人之不能明道 正是不自明故也 故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凡修道之人 外有一分機智 內必有一分不純 外有十分機智 內必有十分鑿喪 如能「反智為明」去聰明而用智慧 抱樸還淳 少思寡欲 久之必能心德自悟

修道者當「務其內而求其真」不可運用機智而重其外 依此智慧之運用程度 可決定造詣之品級 有粗、細、微、玄、妙之分 「粗理很易說、細理要詳說、微理已難說、玄理還可說、妙理便無可說」如來之心印大法 屬於最上般若 故須加一個「妙」字而為「妙智慧」其必渾渾然知蘊於內、而不銜於外 不露聰明、不事機智 與俗人迥異

如老子所謂「眾人昭昭 我獨若昏;眾人察察 我獨悶悶」 啟發妙智慧的過程與方法 還得按鈍利之根因人而異 「利者頓悟頓修、鈍者漸悟漸修」頓緩並不足病 病在自暴自棄 或 輟於精進 修至最上般若時 必當了一切法塵去一切玄覽 使之無絲毫瑕疵 這才是般若的化境 故老子教人推致般若之法「先以玄覽以致其知 後滌玄覽以達真知」亦是一時之權變 最後終須依真知實見之「妙智慧」作究竟

般若二字 本有「三德」之說:

一、實相般若 → 如是住降處 ( 第 1 分 ~ 第 2 分 )
二、觀照般若 → 自我所生之妙智 ( 第 3 分 ~ 第 13 分 )
三、方便般若 → 方方法 便便門
  文字般若 → 依文字言語啟智 ( 第 14 分 ~ 第 32 分 )

第一般若者 ~ 乃般若之實體 為眾生「道心」之所在地 若以老子的說法便是「明白
四達、能無知乎」之 → 明白四達 因道心之內光本明 道心之本體本白 惟「虛能生明、靜能生白」故道乃以「致虛極、守靜篤」作為 → 生明白之法
第二般若者 ~ 為觀照實相之實智 亦即本經所言之「妙智慧」
第三般若中之方便般若者 ~ 乃分別諸法之權智;文字般若者 ~ 乃詮實相、觀照般若     之言語文字 → 亦即老子所言之「玄覽」

PS. 一、實相為實智之體 二、觀照才是實智 三、方便與文字 則是權智 ( 權智者 即不離情識之謂 )

三、波羅密

譯為「到彼岸」→ 人生如能於煩惱之苦海中「解脫煩惱」之意
波羅密‧可作「明大道、悟心性、息念止妄、解煩除纏」解。眾生茍能自明般若體用 返觀自在時 則彼岸雖遠 即在目前了 欲達究竟之彼岸 超生了死、不入輪迴 而往生不生不滅之清淨佛土者 ( 無極理天 ) 這也是原本「未生之前的故家鄉」

故必待因行圓滿、二覺圓通 ( 自覺、覺他 ) 心歸虛靜、性還太初以後 則涅槃之日 即是止於究竟彼岸之時 波羅密之全程 包含「權」與「實」之兩段定義 證「實‧波羅密」( 出世超生了死之彼岸 )...必經「權‧波羅密」( 在世修心守性之彼岸 ) 之過程而成 這才能究竟解脫

四、經

經字可當「徑」字看 徑者「路」也。 眾生都有覺悟到生死之可怖、煩惱之可苦 本欲誠意修行 但卻苦不得其路 已證達彼岸之佛聖 欲導眾生共同出苦 為此「正等、正覺」觀念之所至 即是「經」之所由生也 這條路本是由來已久的舊路 人人應該自動去走的 但因眾生之原路久已堵塞不通 故借此經導眾生使舊道重現 返達彼岸矣

奈何世人多被氣稟所拘 和 物慾所蔽 這條路才被堵塞 正如孟子所言「 山徑之蹊間 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 則茅塞之矣 」 經者「路」也。 最大限度只能算是一個方向 或 一位賢明的嚮導 ... 然而 只靠方向與嚮導 是不能代替行路人的意志的 如能洞悉此理 則「經」在必行之正道 。世俗以「唸經」作為解脫方法之謬論 也就不言自明了

→ 「般若」若是‧芽 → 「金剛」就是‧種子 → 「經」則是由出生到結實的徑路‧莖幹 → 「波羅密」正是‧果實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nja6699&aid=3728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