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25 08:44:08瀏覽755|回應0|推薦0 | |
若然我觀‧附表二 【九】四相 四相是修程上的惡障而「我相」更是惡障中的惡障 孔子之「四絕」曰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亦是指絕除「我」而言 我 相 執著我之形跡即是我相 如來藏中本來無我之實體 然眾生卻依妄想 而為「我」之一身作打算 執著妄相之我作實體 如自愛其身、爭名奪利、妄執我有何功德?我得何果位?這都是解脫上的障礙物 四相之發端 必以我相為始 人 相 是我相的相對法 既有我相;便有人相 眾生妄計人我 或嫉人之有、吝人之求 分別爾我、攀緣人勢等 此皆凡夫之人相 眾 生 相 人、我相既生 隨之即生出貪、嗔、痴、愛 和 非理妄見等 這便是眾生相 眾生只妄計此身之色、受、想、行、識之假和合 又分別有: 1.自性眾生相 ~ 是我有渡人之驕傲心、妄慢心 或 我將享受何等果報?此皆自性不明之妄相 2.他性眾生相 ~ 是迷住於外界之眾生相 即對宇宙一如之理 有所迷妄 隨時而生貪、嗔、痴、慢之心者 壽 者 相 由眾生相再產生我相的自私行為 妄計壽命之長短 便是壽者相 如妄求福田、妄求長壽、利益觀想等 此皆妄執也 【十】十方眾生 一、胎生 ~ 由兩性交合而成 於母腹中成胎而後出生者 如:人類、畜生 二、卵生 ~ 依卵殼成體而後生者 如:飛鳥、龜、蛇 三、濕生 ~ 從陰陽之氤氳 經寒熱之和合 依濕氣而生者 如:鱗介 四、化生 ~ 無所依托 唯依業力而忽起者 或 不藉父母之因緣而生者 如:蚊、蠅 ...以上合稱四生 是依出生之形式而分類 五、有色 ~ 一切有色體、色相之生物 如:一切動物 六、無色 ~ 一切無色體、色相 只有靈性之生物 如:鬼魂 ...此二項 是按形體之有無而分類 七、有想 ~ 想‧為心所之法名 對客觀的諸相能認取 更能於意識中再現 或再認之心作用 統名曰「想」故凡有思想、觀想之動物或眾生 皆曰有想 如:一切上等動物 或 神鬼 八、無想 ~ 無思想、觀想作用之眾生 如:一切下等動物 六畜昆蟲 ...此二項 是按心作用之思想、觀想之有無而分類 九、非有想 ~ 無想而有生機之眾生 如:冬虫夏草之類 十、非無想 ~ 有想而不健全之眾生 如:由土木金石所化生之精靈 ...此二項 是指不尋常的眾生 【十一】十方眾生心‧妄心 一、心易輕舉 飛揚遠適 謂之卵生 二、心常流轉 習氣深重 謂之胎生 三、心隨邪見 沉淪不息 謂之濕生 四、心見景趣 遷變起幻 謂之化生 五、執相修因 頓起邪思 名為有色 六、內守頑空 不修福慧 名為無色 七、滯諸聞見 係念染著 名為有想 八、靜沉死水 猶如木石 名為無想 九、起生滅見 落兩頭機 名非有想、非無想 此十種眾生心 是除了佛與菩薩以外 十方眾生之「妄心」皆非「菩提真心」遮擱覺性、極難降伏 故佛乃傳「如是住心」之法 使眾生妄心盡納入「菩提真心」內 消融其渣穢 度脫其染著 使般若智慧打破種種邪見 如紅爐點雪 必使人欲淨盡 纖毫不留 此亦「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之另解也。實際亦是「自性自入」;因各個凡人皆有此無上菩提心 只是未遇明師指點 迷而不悟而已。若能自見本性 豁然開朗 則一切眾生之心 各自皆可「自性自渡」此即就心要上說 滅十方眾生‧妄心之意 【十二】第九識 華嚴經在阿賴耶識上另立崦摩羅識 以代表「真如」之清淨識 又稱為‧無垢識 或 如來識 【十三】菩提心 佛之「以心傳心」「見性成佛」之道 即是傳此菩提心、見此菩提性也 一、歇即菩提 ~「無所住‧謂之禪」放下萬緣 歇去一切妄想 乃至「歇去一切妄想」亦復歇去 自然諸相不取 達摩語慧可曰:汝但外歇諸緣 休息萬事 內心無端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是以萬念盡寂應無所住 天理自然流行 果能歇而不生、息機忘見 於一切處而不住相 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 不念利益成壞等事 安閑恬靜、處融澹泊 於一切處 行、住、坐、臥 純一直心 不動道場 則一切煩惱不消而消 本來面目得自現矣 二、動即菩提 ~「生其心‧謂之觀」滅彼假相而建此法相 惟恐人述義不詳 此乃三藏十二部 萬千法門之所由建立也 三、歇動亦菩提 ~ 應無所住、並不是不生其心 而是「生而不住」。二祖言:是心是佛 是心是法 法佛不二 僧寶亦然。「歇與動」等於道家之動靜互生 和 儒家之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都是相對待法 四、即非亦非菩提 ~ 歇與動 凡夫見二 智者了達其性並不覺二 此「歇動一如」之佛性 率性致和 即是菩提 【十四】三千‧大千世界 這是印度創立的世界觀 後來被佛教採用 即是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 集三種千世界之數 故名之 小千世界以須彌山作中心 具日、月、四大洲、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 成一千小世界 小千世界再集成一千 便是一‧中千世界。 中千世界再集成一千 便是一‧大千世界。 地球‧只是小千世界中的一世界 天台宗另有「一念三千」之說 意言 ~ 一念之心 具有三千諸法。 而三千諸法是依「十界互具」之理 使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天上、聲聞、緣覺、菩薩、佛...之十界 各界又具十界 即成一百界 更於一一各界上 又有 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未究竟...之十如 相乘之即成一千 然此一千又分 眾生世界、國土世界、五陰世界...之三世界 如再相乘 即成三千之數矣 此之謂「一念三千」 ‧眾生世界:除了悟界之佛 為迷界一切眾生之統稱 十界中之各界 都和其他九界互通 ‧國土世界:眾生所生息之國土 ‧五陰世界:以五陰為萬有要素之謂 【十五】布施 將福利施與人曰布施 是今日「外王‧修德」之全工夫;不住四相 即不住 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相之布施 才是真布施 1. 財施 ~ 將財物施與人 2. 法施 ~ 為他人說法 開人智慧 解人煩惱 勉人修行 3. 無畏施 ~ 不避艱難 救人危急 其中包括:力行、苦行之工夫 以精神或體力濟救眾生 另有稱為「身布施」者 乃是損己利人之意 如墨子的「磨頂放踵 只為一利天下」之旨 這種身、命布施所獲之福 雖具精義但不明本性 終是一件善行 故為「頑福」;不如「受持四句偈」並「廣為人說」之獲福為多 色塵相布施 ~ 凡行若干功 開若干荒 渡多少人 倘有我相的念頭 功行喜住於色塵相 貪住於他人的觀瞻讚仰者 聲塵相布施 ~ 凡著住於他人讚仰之聲 以布施博取聲譽者 香塵相布施 ~ 有利人之功行 但貪圖香花供養者 味塵相布施 ~ 有利人之功行 但貪圖五味之享受 順其所欲者 觸塵相布施 ~ 有利人之功行 但貪圖色身之舒適 著住觸欲之滿足者 法塵相布施 ~ 有利人之功行 但存分別計較之心 懷人我之見 貪嗔不淨 愛染不空 【十六】四句偈 「偈」譯曰頌 不論三言四言乃至多言 皆以四句成之 凡屬讚美之詞句或歌頌者 皆可曰‧偈 此中有通偈和別偈之分 ● 金剛經中 佛祖 到底是說哪「四句偈」至今仍是個謎? 2500 年來無解! ● 1.若以第 26 分之「若以色見我 以聲音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或 2.以第 32 分之「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為佛祖所說的「四句偈」時 何能云曰?受持 ... 因為 佛祖 在說「受持乃至四句偈等」這一句時 是在第 8 分 ← 是全經的四分之一 ;而上述第 26 分與第 32 分已近全經尾聲 第 8 分時 佛祖 尚未說出上述二句 → 又何能云是受持上二句? 故「四句偈」究竟是指哪四句 遂成了千古之迷? 吳靜宇先生認為 ~ 此「四句偈」應是出現在第 2 分上: 「云何應住 云何降伏其心 應如是住 應如是降伏其心」 只不過這四句偈是由 佛祖 與 須菩提 一問一答而成 云何應住 → 應住‧菩提心。 云何降伏其心 → 降伏四相、六塵相之‧妄心。 亦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之對照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