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然我觀‧附表一
【一】佛教之 12 宗 1 密
﹝12 宗‧顯教﹞
小乘 ~ 俱舍宗 ( 純小乘 ) 、成實宗 ( 權大乘 )
大乘 ~ 三論宗、天台宗 ( 含 涅槃宗 )、法相宗 ( 含 攝論宗 )、華嚴宗 ( 含 地論宗 )、禪宗、律宗、淨土宗
﹝1 密‧密教 暨 真言宗﹞
藏密 ( 暨 喇嘛教 ) ~ 黃衣派、紅衣派
中密 ~ 金剛部、胎藏部
東密 ~ 東密 ( 日本 ) 、台密
【二】十法界
四 聖
佛 ~ 具足自覺、覺他 覺行圓滿 ( 證果曰實位 )
菩薩 ~ 自覺、覺他 覺行不圓滿 ( 證果曰權位 )
辟支佛 ( 緣覺乘 ) ~ 自覺、不覺他 ( 證果曰權位 )
阿羅漢 ( 聲聞乘 ) ~ 自覺、不覺他 ( 證果曰權位 )
六 道﹝輪迴﹞
三善道 ~
天道 ( 上品善 ) ~ 色界、欲界
人道 ( 中品善 )
阿修羅道 ( 下品善 ) ~ 非天、非類 不端正 多由嗔慢疑三因而生 好鬥爭之惡神
三惡道 ~
小十惡‧畜生道 ( 胎、卵、溼、化 )
中十惡‧餓鬼道
大十惡‧地獄道
【三】佛祖座下十大「第一」之弟子
舍利弗‧智慧 ( 心經 ) / 迦旍延‧論義 / 阿那律‧天眼 / 阿難‧多聞 ( 楞嚴經 ) / 摩訶迦葉‧頭陀 ( 心印 ) / 富樓那‧說法 / 須菩提‧解空 ( 金剛經 ) / 伏婆離‧持律 / 羅鄇羅‧密行 ( 佛祖之子 ) / 目犍蓮‧神通
【四】六神通
神足通 ~ 能適應時機 變現自在之通力
天眼通 ~ 能徹見眾生之生死苦樂相 及 世間之一切種種形色 皆可照見無礙之通力
天耳通 ~ 可自在聽聞一切言語音聲 由外聲而知心聲
他心通 ~ 能知他人之心念而無礙
宿命通 ~ 能知道自己及六道眾生 宿世生涯之通力
漏盡通 ~ 為三乘之極致 斷盡見思二惑 再不受三界之迷染 諸漏斷盡而無礙
【五】五蘊
色蘊:凡物質 肉體 有形象者
受蘊:凡屬感受苦樂之心 ~ 感覺、感情、知覺
想蘊:凡已受之感覺 再加思慮之心 ~ 表相、觀念
行蘊:第七識 ( 末那識 ) → 由觀念再起 取捨心 ~ 潛意識、意志
識蘊:第八識 ( 阿賴耶識 ) → 由上列四蘊所形成之行 而起意識分別 ~ 俗稱 心 或 魂
【六】見、思二惑
惑、業、苦三者之關係 在小乘諸部中 亦稱之為‧緣起論 名之曰「業感緣起」。為現象界之生起論 更是實踐之根本教義 因宇宙有悉從因緣之假和合 在現象中並無一主宰之實體 故智慧昏昧之眾生 便因「我執」而起諸惑 由「惑」再變身、口、意之非理性動作 即為「業」。是以現世之「苦」便因過去惑、業而來 又造就未世苦果之業因 這由惑、業、苦三者循環而相生 無始無終 是名曰「業感緣起」。與「賴耶緣起」「真如緣起」「法界緣起」並稱四大緣起
見惑 ~ 是意根對「法塵」非理籌度 起諸邪見、計斷計常 乃無等見者是也 ( 即 理智之誤謬 )
思惑 ~ 是眼、耳、鼻、舌、身 五識 對 色、聲、香、味、觸 五塵境 有貪受染著 迷而不覺是也
思惑 ~ 又曰修惑 是五識對五塵境之作用 換言之 ~「見道」所斷之理惑曰‧見惑 ; 「修道」所斷之事惑曰‧思惑 思惑者 即是解脫之障,欲悟「四締」之真理 必當斷見惑。 見惑者 起種種邪思之業,欲超「三界」而入涅槃 必當斷思惑。
【七】三界
一切生物之生滅流轉 在迷界中有三界九地之說 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 此為如來佛出世當時印度之學說 亦為宇宙之結構論 眾生各因所造的業因 各得應得之果報 由是便成為輪迴之來源
欲界 ~ 欲即貪欲 特對食欲 淫欲 睡眠欲 熾烈之世界
色界 ~ 雖無欲界之粗惡 但仍存在著微妙之形體 ( 色 )
無色界 ~ 形色全無 唯存精神之世界
【八】四諦法
四諦法又名四真諦 或 四聖諦 是成為聲聞乘 ( 阿羅漢 ) 之道法 內立「苦、集、滅、道」四法 本為聖者所見之真理
苦諦 ( 迷之果 ) ~ 指示現在之事實 觀徹人生是「苦」 是三界六趣之苦報也
集諦 ( 迷之因 ) ~ 是觀察現在苦果之發生原因 是由貪嗔等之煩惱 而作種種善惡諸業 由此便「集」起三界六趣之苦報 故名
滅諦 ( 悟之果 ) ~ 即涅槃也 如滅盡集因 即無苦果 無苦果之境地 便是寂靜之證果 離生死「滅」惑業 故名
道諦 ( 悟之因 ) ~ 是求得滅諦之方法 因能通涅槃故稱「道」此是滅苦本、斷惑業之真徑 亦即佛道修行之正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