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若然我觀‧佛教三系﹝演奏‧江南印象﹞●
2010/01/23 06:20:17瀏覽572|回應0|推薦3

若然我觀‧吳靜宇所見之佛教﹝中﹞

佛教三系

一、「巴利文系」又稱南方佛教 在阿育王後傳至印度南部 如 錫蘭、泰國、緬甸 此系以緬甸為中心 現存的經典以巴利語為主 故稱「巴利文系」其性質多為小乘佛教

二、「漢文系」以中國為中心 又稱北方佛教 自阿育王後發達至印度北部 如 中國、日本、韓國

三、「藏文系」以西藏為中心 傳播於西藏、不丹、尼泊爾、內外蒙古 此系之性質多屬「密教」

密教與顯教之關係 實亦「直言真體」和「假破顯真」之分別 大日者即是如來內證上之自性 如來代表大日之應現來行教 ( 日本之「台密」謂大日與釋迦牟尼同為一佛 但有法身與應身之差;「東密」則主二佛別體 各具一身 )

故實得佛教真傳之大德士 都是兼顧「顯」「密」兩面的 如 ~ 鳩摩羅什和達摩之東來中國 實際上都是密宗之大成就者 否則 焉能顯化「神通」?然此二位大師 當時只傳顯教、不傳密教 亦乃「時機、因緣」之不熟耳


凡研究佛教之人當具分析力 因為佛教本具真理 絕無迷信 這並不在於言語文字之一方 而全在於心聆與實得 各宗教旨無論如何高超 甚而讓人可望而不可及 這都是門外漢之揣 如得到教外真傳者 則一切法門和經文上的疑難問題皆可迎刃而解 那麼相斥矛盾也就不會發生 如能參透此機才是真智慧 並具備下列態度才是真正的學佛士


一、佛教各宗皆是「教化」而已。真正的心傳正法 並不住於教化之間 非得明師指傳是不足以明道的 否則不是落空即是住相,非空非相 亦脫離不了鏡花月的觀想 結果仍是不能徹悟

二、學佛不在於論調的高低 但在乎「心聆之實否」不主張迷信、但希望淨信。學佛的要旨在乎「一性圓明」不需要論學鬥句

三、真正的學佛士 當以「真理統一」為目標。當知佛法之極致就是不可得之「中道」此即五教聖人所共旨之絕對真理 中道既不可得 何必再妄尋於相述 故「絕對統相對」和「兼收並包」之態度為最善

四、佛教固是出世法 但「出世正是在住世中修得」並不能脫離世間法。若以佛為解決生死問題為能事者 是完全錯誤的 要能於世間履踐實際而不逃世 出世之「出」並非去此之彼 而是遠離不染之謂矣

「止心即涅槃,息心即彼岸」於此可見佛法的應世 旨在於入世中起出世的作用 能明此 才能發揮大乘佛法之奧秘 才不致成為焦芽敗種之自了漢 或 逃避現實之醉空漢。定得心上之本來 方可言了心;盡得世間之常道 才堪論出世

五、今世談佛法者多犯泥跡之病 好講婆娑苦惱、生死可畏的一套話 漸使人墜入消極的人生觀 這種只知厭世閃躲 不曉得「隨緣解脫」此蓋從小乘中出 卻未學得小乘的嚴肅 只養成自私自利的念頭 並無實質尋得解脫的依據

六、真正的學佛士更須以良知為覺知、依般若取透解「先明實相以觀其體;次用誠明以致其用」如是則雖未睹一經文 未聞一句法 終必能大通而無礙。正如須菩提之明曉住降處 不論對境如何?只要能向如是處「觀自在」時 自然真知無滯

如果不明此般若之本體 即等於欲「率性」而不知性處?談「止觀門」而不知門在何地?修「內證法」卻不知法是什麼? 結果只落得一場空話。茍不明學佛的真相 更不在尋常日用中求得時 則所露之向善行為 必屬勉強法;終必欲行不通矣

儒釋道三教立教的性質甚有其理 只不過在「立言」方式有所不同 而真理則終是一而不二的 孔子主張「實踐論」如來主張「超世論」老子則主張「絕對論」。然而 大道的真理本兼身內、身外 和 入世、出世兩方面 此兩方面缺一便不是絕對的真理 若將大道的始終即修道的全部過程 分為「入世」「處世」「出世」三個階段

入世者 當曉我從何而來; 處世者 當知怎樣作為合理; 出世者 當知應向何處去為究竟 入世和處世 二者合而為一 為「入世法」亦稱「世間法」; 出世為「出世法」亦稱「出世間法」此三者必須連貫一齊 完全修達究竟 使和真理銜接不離 這才算圓滿的境地

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以」和 佛祖的「三世因果」隱約中都談到出世或入世;老子完全將自己譬作「漏斗」以宇宙之自然 和 大道的真理 統比作水 不變質也不隱藏 從自己的漏斗中流出向世人宣洩 故其向被世人稱作絕對論者 因其道為超天地之道 其德為不名德之德 這不同於佛祖之「密而不輕言」而是「言而不易知」孔子對其尚有「猶龍」之讚

值正法當興之今日 我們當以道教的絕對道德為原則 以儒教之中庸作為進修上的基本 再取佛教之教論作為實修上的補助 修道者必須先明「理和數」之關係 依數以行理 只要真理站得住 能夠有補於善法而無損 則在數中便可活潑從事 將出家學佛的固有成見 變成在家學佛的意旨 取其理而捨其相 這便是「三教合一」之正道 至於牴牿排斥者也就不滅自滅了 ( 另外 回、耶二教之教義 在今日來看 亦同於佛教之補備價值 故從略 )


【 按 】

史記六十三記載:孔子曾至周 訪問請教於老子 老子和孔子談了許多哲理 孔子回來後跟門人說了以下的話「鳥 吾知其能飛;魚 吾知其能游;獸 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為綱、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繪。至於龍 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 其猶龍邪!」由此可知 老子的學識、哲理、才德已達神乎其境矣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nja6699&aid=3713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