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釋密‧第三十二分:應化非真 ﹝千手觀音‧大悲咒梵唱版﹞●
2008/09/07 21:04:51瀏覽1639|回應0|推薦1

金剛經釋密‧第三十二分:應化非真

﹝經文﹞
 
須菩提 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 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發菩提心者 持於此經 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讀誦 為人演說 其福勝彼 云何為人演說 不取於相 如如不動 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 長老須菩提 及諸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一切世間 天 人 阿修羅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翻譯﹞

佛最後一次告誡道曰 須菩提啊 若有人以滿無量數 世界之七寶來行布施時 其福雖多 若再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發「濟度眾生」之菩薩心 來受持此般若法 乃至實際聆悟四句偈等 除了自己受持、讀誦、見性以外 更能「覺化人人」為人演說 以使人人皆見性時 則其未來出世之福 是可以勝過持七寶布施之福份為多的

若問怎樣為人演說 方能使人見性呢?其法有二:第一、在「外王」上要悟「真空無相」之理 不當「取於相、而住於有為」。第二、在「內聖」上 要明「如如不動」之性體處 性光寂照、常清常靜 以使自性巍巍不動。如能依此二旨來為人演說 使人能「見性成佛」這是絕無疑意的 這是什麼道理呢?

因為 世間上所有的一切有為法 比如說 有體相之應化身 和 有言說之差別法 以及有所作為之諸現象 這些都不是「真常」之正法、皆「如夢幻之無實、似泡影之無性」更「如露電之無常」一般 都不能常久不滅的

是故 凡屬「有為」者 皆應看破不住 只有皈依於如如不動之「先天本覺」上 這才是「不來不去」「不斷不常」「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之真常道。故而 應該離棄一切「有為之塵法」而向「如是處」返觀內悟 這才是「見性成佛」的唯一秘穴。

佛說經至此 般若真旨之闡述已屆完畢 長老須菩提因已獨得其密 當然要感激萬分 就是其他的一切 男僧、女尼、男居士、女居士等 雖因根器利鈍之不一 不免在了悟上定然會各有不同 然而因為個人「實智慧」之啟發 亦均能各有所得 故而除了須菩提之外 連在座的四眾弟子們 以及 一切世間 天、人、阿修羅、鬼神等 今聞佛所說之經義 悉受感動 所有聽法者皆大歡喜 共期信奉受持 金剛經至此遂告圓滿完畢了 

 

﹝分旨﹞

本分是結經分 雖然通論為「流通分」而非「正宗分」。然而在這流通分上 卻有「萬殊歸一本」之妙旨在 能將全經之精義 最後全歸攝於「如如不動」之本體上 故之前雖有九次之「福慧」相較 而「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者 更是九次相較中之 最勝、最了義之最上極法

佛更以「應作如是觀」作全經之總結語 學者如能常作「如是觀」自性自然寂靜 兒如來即現當前 故在第 2 分上 佛始說法時之第一義 是傳與須菩提「如是住降」之處 自是可謂「一本散於萬殊」。之後 橫說豎說 遂演成了金剛經正宗之 30 分 。今於結經之際 佛復以「如是」處作結束 故說「應作如是觀」為最後一句法 至此又將全經之要旨「萬殊復歸一本」而「如如不動」之法身 遂成法界「三身一正」之正體。


﹝分解﹞

佛本具「法、報、應」三身。「法身」為真身、「報身」為功德身、「應身」則是應現身;( 應身 因兼「應」「化」二身之意 故又名謂 ~「應化身」)。「應」者 應現之意 是應眾生之機類所現之身也。「化」者 變化之意 是應真佛緣所變化之種種身也。比如說 具 32 相、 80 種好 所示現之佛身 即名 ~ 應身;而示現種種六道之形 不拘勝劣等 則是 ~ 化身。

「應化」雖亦是法身之大用 但因為應化之現形是真體的變現 故絕不能以為應化即認作是法身真體。「法身」本是如如不動、虛靈不昧之真空無相體 是應化的元素 在度生救苦上 法身之自體因「無言說相」而眾生又因長劫沉迷的關係 如果不依「相身」來度化則不能生實信 故而 應眾生之機類、巧合因緣 隨處隨應以便說法也。然而依此方式說法本出於應化 雖能起「覺迷啟愚」之作用 但終不能契合「真空無相」之妙體 這是因為「應化既屬法身之變身」已落於「相跡」而非真體 那麼 由「非真體」所說之法 當然就非「真空無相」之真道了。故云「應化非真」此是最上、最極之「究竟法」佛於本分因至經尾 故始明說矣

普濟慈悲雖在「佛」、而覺悟率真全在「我」。故而 佛雖能舌粲蓮花以無勝辯才來說法 然而也因為 凡所有「相」皆是妙體之稍末、凡所有「說」終是真法之皮毛 故般若實相並不在文字語言之間、而在一切表「想形容之外」。比如第 1 分所說:三因成熟可說平等法;四因成熟方可說無上法。如果佛與弟子之心事不通 則此無上法便無從知悉了 機緣如此 故今日在祇園會上 只有須菩提一人 得以聆悟。

故而 如能徹悟「無說之說」和「無得之得」之妙理者 才能證得無上菩提。那麼其他之眾比丘、眾善信等 在法會之初 因未能悟知「如是住降」之處 故雖同聞一音法乳 終不及須菩提之超證為大

應化雖亦是法身之大用 然而應化終究並非三身之本體 故佛又作最後一次誡勉 直指學者非但「人法當空、不取於相」就算是「佛之應化亦當不住」;因為「應現願滿」三身終要復歸一體 至此一體之時才是三身之結穴 故佛曰「萬法歸一」、道曰「抱元守一」、儒曰「執中貫一」。「一」者何也?既是這如如不動之「法身」也

佛針對此意 故在本分上說「萬殊一本」之真旨 將一切法旨皆歸納於「如如不動」之法身上 至此「真空無相」之妙道 才算圓滿統攝於極峰 而須菩提至此已悉滅一切粗疑細惑 故無上般若法至此遂成 佛之一片教誨慈心也於此功德圓滿矣 



﹝全經‧完﹞2008.9.7 23 : 15 于 城邦 → 啟于 2007.7.25 奇摩



( 以下) 原載於 奇摩 ... 410 個日子 終於 大功告成 期間中斷過 ... 二次


● 金剛經釋密 還有二個單元:

 1. 三十二分本經之:經文、翻譯、分旨、分解
 2. 桃花島 從 降龍一八掌 看 12 宗 1 密 與 四句偈 ( 略 )

● 眾生皆佛...自性自度 → 吳靜宇先生闡述的金剛經「工程浩大」果若轉述不完 → 且隨緣

若然我觀‧是經難求、是寶。 再緣作者博引撰述,機緣 + 因緣 更是難逢。 靜下心來、慢慢讀 必有所獲
金剛經博大精深 先歸納吳靜宇先生的詮釋「化繁為簡」強化ㄧ些基本觀念與常識 → 義無反顧、只為傳承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nja6699&aid=219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