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礎寧之死--別讓孔子也垂淚
2008/11/25 22:15:02瀏覽1841|回應3|推薦11
黎礎寧走了,又一個年輕生命的殞落。新聞報導她的母親抱著她的骨灰哭斷肝腸、情緒崩潰!其實不必報導也知道,這種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慟,絕非外人所以想像。只是人生雖是苦難無數,有時內心的煎熬也不足為外人道,但千不該、萬不該如此輕率地結束生命,更遑論是父母尚在之時,這讓兩老情何以堪?尤其逝者還不知能否掙脫苦海,卻已先留下更多苦難給週遭親友,她又於心何忍?只是死者為大,不忍苛責,但真的別讓這樣的悲劇一再重演了。

學生的職業就是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是本份,但更重要的是該好好地認真學「生」──學會如何好好活著!所有的老師責無旁貸,其中又以國文老師為最。每位國文老師從大學養成教育開始,就已深受聖哲典範的薰陶。教科書中信手拈來,哪個文人不是歷經生命無情的焠煉後,才能夠流芳千古?哪篇文章不是藉著苦難生命的養分滋乳下,才成為傳世鉅作?為人師者對生命教育不容袖手旁觀,更不該終日和學生在分數中打轉,而棄學「生」之道於不顧。

我常常提醒學生,當你遇到挫折、沮喪或任何可能過不去的難關時,別急著做任何決定,請先想想孔老夫子。倘若有人幫歷代文人列個「苦難文人排行榜」的話,我想孔老夫子拿到冠軍應是當之無愧!

孔子幼年3歲時喪父、7歲喪母,中年喪妻、老年喪子,一輩子沒過過什麼好日子。早年生活艱辛,經常被季氏家臣欺侮,他只能靠著勤學苦讀走出自己的一片天。此後一心投身政治,雖曾短暫擔任魯國大司寇,然周遊列國的14年卻是一無所成。晚景更是淒涼,除了兒子伯魚先走以外,得意門生顏回的英年早逝、子路死後被剁成肉醬,讓年邁的孔子幾近崩潰。孔子雖然心在蒼生,畢生行道於人間,但並未一帆風順,反倒是屢遭危難、波折不斷。在匡地被圍困、在宋國遭追殺、在陳蔡7日絕糧、受到削跡伐檀的屈辱、被多位隱士取笑其道不行、甚至讓人嘲諷為喪家之犬……這些魔難能夠輕易的擊倒一般人,卻完全撼動不了孔子,反而更加深了他立身行道的決心。

當陳蔡絕糧時,他仍絃歌不輟;當被譏諷為喪家之犬時,他欣然接受;當兒子、弟子先他而去時,他含著淚、咬著牙,依然堅定的活下來。因為他知道,逃避不一定躲得過,面對不一定最難受。既然這些都是生命中必經的旅程,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勇敢承擔;與其閃躲退卻,不如積極應對。於是,孔子那看似崎嶇顛簸的人生,才得以活出萬古流芳的灑脫;荊棘滿佈的境遇,才能夠化育三千弟子、刪詩作春秋。他的坎坷,我們不及十分之一;而他的成就,我們更是望塵莫及。

我們都讀過《論語》,也考過《論語》,甚至都拿過不錯的成續,不論是老師或學生。但孔子用生命譜寫出的《論語》,不是拿來讓我們應付考試用的。《論語》裡記錄的是孔子對人文的關懷、對弟子的期待、對理想的堅持,以及對生命的熱愛。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如果我們真讀懂了,心中是充滿喜悅,何苦之有?孔子說:「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如果我們真讀懂了,去實踐生命都來不及了,怎麼會輕率的結束它?

綜觀孔老夫子侘傺悲苦的一生,他大概是最有資格燒碳自殺的人,但是他沒有,他選擇的是承擔痛苦與面對絕境。孔老夫子如此,在漢代下獄受腐刑,飽嚐屈辱、生不如死卻又寫出史家千古絕唱的司馬遷亦復如是。另外,蘇軾在百謫之後依然瀟灑自在、文天祥在臨死前磅礡正氣還充塞天地間,這些更是文人從字裡行間展現出生命勇者的英姿。只可惜,制式的教學方式已扼殺了學生的創意,升學主義又遮蔽了這些苦難文人所欲彰顯的生命智慧,恐怕自殺的病毒只會不斷地擴散,悲劇仍要不斷地搬演。

礎寧之死非教育所害,但教育救不了大學畢業的她卻是事實。生命教育是每位國文老師的使命與義務,只是唯有當老師可以從形音義、注釋、翻譯等刻板的教學中脫困時,我們的生命教育才能充滿希望。

唉,別再讓孔子也為我們垂淚了!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mark&aid=2417194

 回應文章

過客
有感而發
2009/04/22 23:02
有道理  有意義

朱晉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落實生命教育
2008/11/29 22:48

現在的高中生有些人可能抗壓性不夠

所以落實生命教育真的有其必要性

謝謝你的這篇很重要的文章


歡迎蒞臨由朱晉杰老師經營的部落格─杰師悟理
子塵.(sumark) 於 2008-12-01 00:43 回覆:

^^

謝謝小豬老師的回應,

文章裡題的觀念很重要,

文章本身倒不重要,

只要我們多用點心,

相信能免去更多的悲劇,

一起努力吧!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責無旁貸
2008/11/27 23:53

蘇兄

這種責無旁貸的精神,令人共鳴。
我也應時時宣導學"生"意義才是。

子塵.(sumark) 於 2008-11-29 09:37 回覆:

^^

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真的要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