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03 11:39:51瀏覽3177|回應1|推薦12 | |
田良井山熱鬧行 田良井山不遠,就在公路的邊上。從屏東水門沿台24線公路上行,剛轉過三地門鄉公所後不久,即可在下方的隘寮北溪對岸上發現它的山影。雖然離人間不遠,可是攀登的紀錄卻不多,田良井,像似座寂寞的山。 可是上周末,在南部山友的號召下,田良久卻意外地來了29位客「人」(含一隻叫路路的牧羊犬),剎那間,它似乎又變成城市邊上最人聲鼎沸的郊山了。 一早,和山友們在三地門鄉公所前的停車場會齊,大家共乘幾輛車朝登山口出發。車子在24.6 km處,即「居高風味餐廳」旁的小路離開台24線公路,由此下行約1.8 km抵「達來吊橋」,從此,即須棄車步行,開始以腳「凸」這一天的山旅。 達來吊橋,橫跨於隘寮北溪上,長約150公尺,新橋建成於民國76年,橋兩邊的橋柱上都有排灣族的裝飾,柱前一對身著排灣族傳統服飾的男女人像,側邊則是象徵智慧的百步蛇,以及反映「太陽之子」傳說的太陽造型,無不十分的排灣,充分體現了這裡為排灣地界的事實。 在新橋旁邊,還有座頗見歲月,早已壞毀不堪的舊吊橋,顯示了這裡兩岸間交通的需求由來甚久。早在日治時期,舊達來部落即營址於對岸,到了國民政府時期,又將他們遷移到橋這頭台24公路邊。早期,族人還在舊部落時,需要靠這座舊吊橋和外界交易連絡;如今,不少族人在舊部落仍留有開墾地,又要靠新吊橋往來於耕地與居家間。除了是座適於憑索遠眺的美麗吊橋外,對達來族人而言,也是和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命之橋。 過吊橋後不久,有個路標讓人不由得眼睛為之一亮,因為路標上寫著「辭職坡」三字。在這個資方不仁,以勞方為芻狗的資本主義盛行年代裡,這三個字實在是深得許多人的心啊,怪不得許多山友都嚷嚷著:「爬完了坡,是不是就要辭職了!?」還有不少人在路標前興高采烈地合影著,彷彿拍完了,也就感受了某種「集體總辭」的快感一般。 但根據「人世行政局」的說法,辭職坡裡的辭職,只適用於古早時候的公務員,因為那時公務員的待遇不算好,人們並不會特別稀罕做公務員,再加上被「發配」到山地鄉來,實在等同於「流放」,在一股激憤的情緒下,又走到這麼一段陡峭的爬坡上,於是都興起了和陶淵明同樣的想法:「不為五斗米折腰,老子不幹了」,不,應該說是「老子不爬了」,於是憤而辭職。但如今世道艱難,又特別是公務員的待遇已然不錯,套句失業陣線聯盟理事長的話:「辭職坡,早不辭職坡囉!」 捨棄了較陡峭的辭職坡,走旁邊較平緩的之字型產道,產道狀況甚好,根據「路邊社」的消息,聽說早在蘇嘉全任屏東縣長時,即有意將上方的舊達來部落開發為文化觀光景區,那時即已開始整理道路,而近一年來,為了取水,以及維護水管的方便,達來村民將路徑整理的更加好了,摩托車甚至可以一路騎到海拔近700米的水源地附近,這使得田良井更容易親近些。 從吊橋上行約半小時,即可上抵「達來舊部落」。這是片極為平坦開闊的山坡地,如今仍有不少地方仍墾殖做各種農園,部落裡的族人,早在1980年代即已搬遷到對岸公路邊上的新達來村,但相較於附近的好茶等部落,舊達來的搬遷算是相當晚近的,因此這裡的石板屋保存的也相對較好,但因為很晚近還住在此,所以部落裡受現代的影響也較大,如不少石板屋的兩側壁都已改成磚牆,只有前後面仍維持著石板屋的樣式。 舊部落的上方,則是已廢棄的達來分校及派出所,樣式都是民國五、六十年代的,小學校的校舍、洗手台,以及「做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標語,都是小時候極熟悉,而現時早已成為回憶的事物,看了讓人會心莞爾, 派出所亦然,門窗的框架、顏色,以及門口的花磚,都是那個時代流行的舊式樣,而如今,卻像個化石一般孓餘於此。從部落遠眺,下方的隘寮溪谷,以及遠處的達來村、三地山……共同構成一幅開闊的秀麗風景,我心想,如果不那麼趕路,帶頂帳篷和朋友們來此夜敘,聊天喝酒,共看溪谷的明月,應也是極好的享受吧。 山徑再上,取水的水管路依然明晰寬敞,同行的山友三五結伴閒行暢談,的確很有閒走郊山的味道啊。途中樹林子間,偶而會有好展望,這裡是遠眺德文山、大母母山、麻留賀山的好所在,從這裡看德文山,是一座三角錐立的山頭,正矗立在隘寮北溪幽深的溪谷上,由於氣候乾旱,山頭附近的植被顯得矮短而枯黃,若我將鏡頭拉近些,只剩下山頭特寫,並故意誤導說這是座百岳的山頭,誰又能指證說不是呢? 山徑上遠眺的大母母山也很壯麗,這座北排灣族人心中的聖山,高2424公尺,是這一帶最高的山頭,從這裡看,她的山體寬大,的確像個母親臥躺著,而她的胸懷裡,則懷抱著大社、佳暮、大武……等部落,山和人,在這一方水土裡,共同生息著。 在遠眺山頭時,也可以發現八八風災後嚴重的崩塌情形。原本蒼綠的山腹露出大片、小片灰白的傷口,在山腰上,台24線及通往德文的道路,在傷口間也顯得岌岌可危,雖說現在高底盤的車輛已可通至霧台了,但天知道今年雨季後,又會是怎樣慘烈的景況呢? 明晰的山徑在過了水源地(H661m)後,開始成了需要探路、找路的探戡路線,行至此,我也漸明白何以公路邊上的田良井,會如此少人攀爬了。因為從溪底的吊橋(H170m)至山頭(H1367m),爬升近1200米,本已有相當的難度,再加上後半截子路的植被及路徑並不明顯,即使拿大砍刀也不容易砍上去,也難怪在山裡走跳慣常的「將軍團」,去年在這裡會撤退了兩次,實在是座不好搞的山啊。 幸好,這時候是冬季,屏東這裡大約只有這時候是適宜爬山的,再晚一點兒,近似熱帶地區的山林,就會悶熱的叫人受不了。也幸好,這時候是乾季,原本青翠茂盛的植被,現在也枯黃蕭疏成一片,趁著他們經冬喘息的這空檔,我們才能較輕易地踩踏過他們,並且有心思欣賞沿路蕭瑟飄零的寒冬樹影。 山徑再上,我們上抵田良井山和田良井西南峰間的鞍部,這裡原本茂密的芒草,現在全枯倒成一片,反而成為視野開闊極易上行的山徑,從鞍部上可以眺望南邊的北大武及南大武山,也可以看到北邊的大母母山,南北排灣族的聖山全都宛然在目,十分的好風景,也十足的好心情,行至此,最難走的路已然走完,前方就是田良井可親的山頭了,順著稜線再爬升200公尺,即可上抵頂峰。 中午12點半,28人加1隻狗的大部隊,全部抵達山頭上,可能過往登臨田良井的人加起來,都還不及今天多呢。像是在山頂上拍畢業旅行合照,28人的合照也確實偉觀,南部山友的熱情及活力,在這次山行也實在是深刻感受了。 下午四點,再走下辭職坡,坡下的吊橋歷歷, 斜陽時分,再回到吊橋上,吊橋上方達來村落房舍的影子,也依稀可見,田良井(tarai),和新舊達來無不相依相偎,即便他的名字,也是從達來音轉而來。若路過三地門達來,不妨朝溪對岸多看看,或許你會先看到田良井,隨公路再深入,或許還會再看到同一稜線上的井步、霧頭山,都是極好看的山頭,且藏有不少魯凱、排灣的足跡及傳說……從田良井開始,我也祝願自己能夠逐步深入那片神祕的山林裡。 相關連結:大母母山印象 http://blog.udn.com/stonejung/2693031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