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鹿港印象
2006/05/05 17:00:40瀏覽2488|回應1|推薦12

鹿港印象

◤鹿港小鎮

許多人對鹿港的第一印象,或許都來自羅大佑的這首鹿港小鎮: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娘
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後面  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愛人
想當年我離家時她一十八  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卷長髮

臺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紅燈
鹿港的街道  鹿港的漁村  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
臺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紅燈
鹿港的清晨  鹿港的黃昏  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
喔~~
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  砌上了水泥牆
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  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
門上一塊斑駁的木板刻著這麼幾句話
子子孫孫永保用  世世代代傳香火
喔~~  鹿港的小鎮
 
這首歌在一九七九年發表,那時的臺灣,經濟正急速的發展,都市裡,不少舊房拆了,也不少新樓起了,起拆之間,更多的是永夜俗艷的霓虹亂舞。

雖然,黑衣的遊子,為文明狎弄小鎮不平地嘶喊著。但彼時,小鎮的夜起碼尚不見霓虹,即便紅磚改砌了水泥,古宅門上斑駁的木板,先人的警語也還依然清晰。
   
鹿港的發展是得天獨厚的……
自從康熙廿三年(西元一六八四)臺灣設府開始,鹿港就因為占著與大陸直線距離最近的地利之便,而成為兩岸間往來的重要商港,多少在故鄉已無立錐之地的漳泉客,懷著墾荒的夢,在此暫停。多少被迫駐軍於島上的兵丁,帶著濃重的鄉愁,也在此羈旅。在這些樸實的墾民及悍勇的兵丁間,還有善舞長袖的商賈在穿梭著。
這些有錢的商賈,有力的兵丁、墾民,出錢出力,為鹿港留下了一幢幢深幽典麗的長屋巨室,一座座細琢精雕的古剎招提,以及一處處曾眾聲喧嘩的會館商號。

更可貴的是這些富麗、雕琢、喧嘩,雖繁華卻不張狂,全曲曲折折地穿插掩映在紅磚舖就的小巷弄裡,彷彿似不勝嬌羞,巷弄上早期還蓋著「不見天」的雨棚……種種屬於鹿港的世俗自為、風流蘊藉,全都隱藏在這些通幽曲徑裡。

鹿港舊日夢痕的留存,也備受上天眷顧……
道光年間(一八二?~一八五?) ,港口淤淺了,百餘年的繁華走到了盡頭,鹿港沒落了,再沒有墾民、丁勇暫停,而商賈,也星散了!所有鹿港曾有的繁華、幽深,全都被凍結在歷史的某一刻裡。隨著公路交通的興起,不在交通動線上的鹿港,步履更走得慢了,但也因此,當附近的臺中、彰化等「縱貫線」上的後起之秀,正風風火火地追趕“文明”時,鹿港卻踽踽獨行地保存了它的老街、老建築、手工藝,甚至舊有的民俗音樂,也還在獵獵的海風中斷續著。

沈寂了百餘年,一九七?年代中期,也是鹿港小鎮開始傳唱的前些年,時代的輪又掉過頭來找上小鎮,隨著濱海工業區的倡議開發,小鎮最熱鬧的中山路上,也就是昔日的不見天長街上,一棟棟具歷史價值的老商家開始拆除改建,鹿港人正遲遲疑疑地要開始擁抱文明……,彷彿小鎮也會如臺灣其他地方一樣,所有昔日的最美好,終究要被「現代化」的巨輪輾碎殆盡。

但,鹿港終究是幸運的……
這時,有一群人開始反省一味求發展的正確性,並把關愛的眼光投射到鹿港:一九七七年的夏,他們成立了「鹿港古風貌」的研究計畫,計畫的主要負責人漢寶德曾談到了選中鹿港的理由:
「……就全省古蹟現存的狀況看來,鹿港似乎是極少數夠條件談得上區域性保存的。專家們也曾一度考慮將整個鹿港保存下來,包括將清代古老水道和古老港口碼頭復原,加上種種傳統技藝和民俗活動,使每一位來到鹿港的人都能充分體驗鹿港百年前的舊貌,和認識臺灣歷史的發展。然而這計畫畢竟太過龐大,與許多現實狀況不能吻合,因此計畫縮減為數條街道的局部性保存……」

但即便是數條街道的局部性保存,不僅小鎮的古廟及書院因此得到了照顧,幾條較具特色的老街,如金盛街、瑤林街等,也因此保存下來;不僅如此,一些傳統的手工技藝,如木器、竹器、寺廟雕刻……,也同時被保存在老街的巷陌裡。
不遲不晚就在七?年代,若人們早些反省,或許臺灣會有更多的“鹿港”被保存下來,老鹿港就不顯得獨特了;若人們遲些反省,老鹿港早消失了,“現代化”的鹿港,又能保有什麼特殊的味兒呢?如此看,今日,我們還能徜徉在鹿港的老街上,呼吸著老鹿港的餘味兒,又何嘗不是老天爺的厚愛呢!

對鹿港的印象,也來自鹿港小鎮這首歌,那時,我剛北上念高中,好似才從家鄉叢生的五節芒草裡鑽出來,便迷迷糊糊地一腳踩在大城裡寬寬地筆直地大道上,一直到現在,我始終還無法習慣遠方的天際線,怎麼會從緩緩蒼綠的山形,變成斷然的切線。也一直都無法喜歡原本靜默默的夜空,被搽上紅的綠的霓虹的幻彩……所以那時我總是愛哼唱著鹿港小鎮,唱時,像是在呼喊種回憶,對鹿港,也因此有種莫名的念念。

但鹿港,始終不曾好好的認識,過了廿世紀,我的鹿港之旅終於成行,像是近鄉情怯,頭次去竟只能匆匆的瞥上一眼,僅能沾黏些淺薄的印象,先把些「雪泥鴻爪」與朋友們分享,深刻的印象,還待再訪、三訪……

◤鹿港五分車站

    五分車本是載糖,載甘蔗的。西元一九一九年開始,為了附近溪湖糖廠的貨運需要,辜顯榮以糖廠為中心,分別修築了鹿港到溪湖、溪湖到員林及湖東到溪湖等幾條五分車貨運路線,因為貨運用,所以採用了762mm的窄軌,相較於台鐵一般載客用的1067mm寬軌,運糖的五分車,無論就軌距及貨車本身,都較台鐵的火車要小一號。時人暱稱為「五分仔」,即針對其「小」的特色名之。

五分車雖小,但拜台灣早期製糖業興盛之故,其總里程數可能還大於台鐵的客運路線。所以,在公路交通還不發達的時代裡,五分車在許多地方都扮演著客運的重要角色,如早年的鹿港即是。在台灣剛光復的四、五十年代,鹿港的居民可乘五分車到彰化、員林,接上北上往台中、台北的台鐵客車;若要南下,也可以坐五分車經由溪州過西螺大橋,轉往台南、高雄。

在公路交通崛起前,甚至直到一九七五年客運業務正式停止時,五分車,一直都是鹿港人對外聯絡的重要路線。那時,每天都有許多穿卡其布制服,或白衣黑裙的青年學子,由此看著晨星,搖晃著到台中求學;他們中的一些,後來也從此出發,頭也不回的走了,如施振榮、施叔青、李昂、心岱、羅大佑……,或許在這些人的夢裡,還常會聽到匡鐺不休的五分車聲!

前幾年,台糖在聽聞彰化縣政府有意要徵收五分車站發展觀光時,早一步將老車站拆除了,現在的車站,是後來新建的“新”建築:台糖用來做購物商店用。“新”的車站前還停著一截“老”火車頭,它的“新”用途是咖啡座。762mm的五分車軌也早拆除了,拆除鐵軌後的五分車站顯得更加空闊,成了片可供開發的“新”處女地,聽說這裡將來會成為觀光園區,會“新”建噴水池、花圃、步道、懷舊商店……。

可以預見的,未來鹿港的五分車站,會屬於周休二日的觀光人潮,會屬於販賣傳統商品的小販,也會屬於所有到此一遊的外地人……但它不再與老鹿港人的記憶有關了,也與午夜夢迴還聽著五分車聲的遊子全無涉了!
 

◤九曲巷

九曲巷,是形容鹿港小街的蜿蜒有致。為了不讓強烈的海風長驅直入,鹿港的巷陌通常都有著“十家一小曲,五戶一款擺”的娉婷韻致。而這幽深的九曲巷陌,也常令每年中秋過後的“九降風”(東北季風)無法肆虐,所以即便巷外已是風砂苦寒,但曲巷內卻往往能溫暖明淨,不染塵埃,鹿港人為此現象取了個很文雅的說法,稱之為”曲巷冬晴“。

但現在的鹿港,若提到九曲巷,更多的是單指”金盛巷”一帶,因為這裡的巷弄正位於昔日最繁華的“大街”(今中山路)的後側,是大街長舖裡的後巷,為昔日鹿港商人的高級住宅區,所以這裡的九曲巷弄,除了仍有著“柳腰款擺”的曼妙曲度外,且帶防禦性的高高院牆上,時不時仍可見雕鏤細緻的磚花窗、瓦花窗、梳窗門,甚至槍窗、銃櫃等防禦性裝置,緩步在這條砌滿紅磚的優雅小巷裡,除了美麗、安全及隱私外,你還可以感受到靜謐、安詳及繁華落盡後的一點小凋傷!

夕陽將盡時路過金盛巷,一隻老貓一路窺視的緊跟著,也不知是不是太閒了。轉過巷口,兩個小童自在地騎著三輪車,小姐姐只好奇地張望了會兒,也沒當我是一會事。正要離去,兩個遊人急急走來,問我有沒有見著“石敢當”,他們希望能在太陽下山前尋找它,拍張照……

屬於九曲巷裡的悠閒步調,只有住在那兒的人,才能真切感受吧!
 

◤後車巷隘門

鹿港過往是個富庶的商港,也因此,它成了盜匪下手的重要目標。

鹿港過往混居著漳、泉及客家人,各族群間的利益常擺不平,因此過去鹿港的族群械鬥也絕不少見!

無論是為了對外防禦盜匪,或是對內樹立族群間的界限,一座座的隘門,也就成了鹿港街巷內的必要建設,據說,全鹿港最多曾有八十餘座隘門。

但如今,只剩這座後車巷隘門了,「門迎後車」四字還依稀,孤獨的見證著那段曾有的繁華及混亂!

 

◤龍山寺的山門

從小,我們就對寺廟不陌生,而中國的寺廟,都有其大同小異的“單調”樣貌。所以,很早,我們便也養成對寺廟視而不見的習慣。

但龍山寺不同,即便乍看之下,你也能“感覺”到它是不一樣的。如果,你能夠放慢腳步細細看去,就更會為它觀之不盡的寺廟構件而贊歎不已,甚至,還會因此驚覺中國的寺廟建築,原來並不簡單!

龍山寺的不俗,在於寺廟改建於鹿港最繁華的時候,有著昔日鹿港“八郊”商人在財力上的全力支援,所以其建築構件,往往都是從大陸進口最名貴精良的建材及雕刻品。再加上鹿港本身人文薈萃,傳統匠師雲集,除了有建築的巨擘及雕刻的能手外,也不乏彩繪的大師,所以龍山寺無論是建築的格局、用料、雕刻及寺廟壁畫等,都有其不俗的成就。

這趟,因為後殿還因九二一地震的損毀還在整修著,所以我只能參觀山門、廟埕及前殿,但即便僅如此,也不得不承認這是我僅見台灣最好的寺廟建築(三峽祖師廟木雕雕工精細勝之,但其餘皆不及),前人稱之為「台灣的紫禁城」,信非虛言矣!

山門,是佛寺裡判分佛俗的界限。龍山寺的山門並不巍峨,也不恢宏,更不俗豔。它僅是藉由窄窄的構架營造出一點「仰之彌高」的氣勢;僅是藉由低低柔順的翼角暗示些佛門「卓爾飛揚」的不俗。最後,再藉由沈沈暗緋的色調,提醒將入佛境的世俗人心存肅穆,保持低調。

◤龍山寺的前殿及廟埕

走進山門,就是寬廣的廟埕。而廟埕裡鋪就的石板,正是「唐山過台灣」的歷史見證。
早期鹿港和大陸通商頻繁,船隻去程載運向大陸輸出的米、糖,由大陸回程時,便載運「壓艙石」以穩定已卸貨的船隻。而廟埕上的石板,即當年由泉州出產的一塊塊花岡岩材質的「壓艙石」,又稱為「唐山石」。

這些厚實的唐山石,當年穩定了渡黑水溝行船人的心。如今,它們也使每個心懷忐忑問神求卜的信眾,起碼仍有著堅穩踏實的腳步!

由廟埕看前殿,這是座五開間的五門殿,前殿雖然所占地面不小,但卻不顯得有逼人的的宏偉,一如山門,仍是一派樸實可親的氣象,這是由於過度拉寬的比例,使得前殿大體顯得“扁”,也就是不“高聳”。所以龍山寺規模雖大,但仍清楚自己是佛門清修地的本色,所以建築上它不求一種堂皇的勢派,只是一味的平實,即便重要的前殿,也不張揚,這是一種建築上的用心,但這樣的用心,在現代台灣的寺廟建築裡反而不見了!

這也是種時代精神的反映吧!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onejung&aid=262947

 回應文章

Kaye Tze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很棒的文章
2006/05/05 17:20

介紹的真詳細,看你的文,又憶起高三那年去的鹿港,轉眼又10年了呀!


美食、旅行、及沒營養的生活五四三
Kaye亂亂寫http://blog.udn.com/shtz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