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16 13:27:48瀏覽36217|回應1|推薦20 | |
宮崎駿的夢話──崖上的波妞 崖上的波妞,宮崎駿希望它是一部五歲孩童都能看得懂的動畫,所以據說劇本最早的構想是來自於中川李枝子的童話作品「不不幼兒園」,我沒看過這本書,但在網路上看到一段邢小萍校長寫的書評(台北信誼,2006): 茂茂是書中的主角,他就讀鬱金香幼兒園,這所幼稚園一共有七十條的規定。他們可以去捕鯨魚,可以去爬不同顏色的山,可以去抓大野狼……怎麼樣?很酷吧!…… 從「不不幼兒園」取材,由五歲孩子生活重心的幼兒園切入,又加入孩子們喜歡的童話故事元素,再加上活潑可愛又討喜的人魚公主波妞,五歲的孩子應該能看得懂,而且會很喜歡吧?又況且宮崎爺爺這次又刻意以手繪方式作畫,那樸拙的線條,瑰麗的設色,也是兒童畫的風格呢! 是啊!小朋友們應該會喜歡吧!裡面太多可愛又有趣的意象了。聽說,在日本上映時,影片結束後,整個戲院裡都是小朋友跟著唱著,波~妞、波~妞、波妞~~(主題曲歌詞見下),讓人還以為到了幼兒園參加小朋友的活動哩! 主題曲:崖上的波妞 作詞:近藤勝也 / 補作詞:宮崎駿 / 作曲、編曲:久石讓 / 歌:藤岡藤卷、大橋望、翻譯:隨便亂翻版 波~妞 波~妞 波妞 魚的孩子 貝~塔貝塔 心兒怦怦 和她一起跳躍 心也跳跳著喲 波~妞 波~妞 波妞 魚的孩子 古~咕古咕 好香耶 我們一起歡笑著 臉皮很厚喲 波~妞 波~妞 波妞 魚的孩子 我也喜歡這樣熱鬧有趣的夢,也偏好劇中一些簡單明白的說理(例如:看到了海港的汙染,就明白愛惜海洋的重要),看完只有一整個滿足。 但除此外,看的過程中,有時,我也會有一些較深沈的情感湧起,而這些深刻的感觸,我明白,是聽到宮崎駿在說「心底話」了。 我開始接觸宮崎駿的作品,始於高中時看風之谷(後來才明白,原來更小的時候看的魯邦,也是他的作品),動畫看完了,找漫畫看,風之谷的漫畫全然以手繪(不貼網點,完全鉛筆畫的風格),細密的筆觸,深沈的情節,在在都透露出作者是個極嚴肅認真的人。 宮崎駿在訪談中曾說,奇幻的想像力對他的影片非常重要,但現實主義更重要。他說,奇幻的想像力必須要有「真實的心、頭腦和想像力」,純虛擬的奇幻只會「囚禁人類」。 所以宮崎駿的電影中,絕不僅有虛擬的奇思幻想,事實上,認真嚴肅的他,在作品裡總會添上些「真實的心」(我稱之為宮崎駿的「心底話」),這些心底話可能是訴求保護地球環境的重要、可能是肯定勇敢追求理想的決心、可能是歌頌人類情愛的美好、也可能是極力描寫家人間溫馨緊密的親情。 這些藏在宮崎駿電影裡的「心底話」,喜歡他電影的影迷可能都不陌生吧!而且,隨著每個人生命歷程的不同,都可以在影片中聽到不同的「心聲」。 但是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宮崎駿說故事的方式變了,變得不那麼平舖直述,不那麼盡情披露……許多時候,他把「現實」隱藏起來了,而且他的「心聲」也越來越深刻,越來越不好明白(近來明顯的例子,如神隱少女裡的「無臉男」)。 「崖上的波妞」也是,藏了好些宮崎駿的心底話,像是細瑣的夢話,讓人理不清,也聽不明白, 但,卻時刻感受。 (以下開始有波妞的劇情)
「崖上的波妞」,主角波妞,是隻人面金魚。她的母親是海洋之母Gran Manmare,父親藤本,原本是人類,但後來成為生活在海裡的魔法使,他住在海底的珊瑚塔裡,用魔法淨化海水,從中抽出「生命之水」,他希望利用生命之水的力量,使地球重回泥盆紀的「海的時代」。(藤本的希望,似乎也符合宮崎駿的想法,他曾半開玩笑的表示:「我希望再活30年。我想看到東京被大海淹沒,NTV(日本電視公司)的電視塔成為孤島。我想看到曼哈頓成為水下之城……我對這一切感到興奮。(因為)金錢和慾望,所有這一切會走向崩潰,綠色的雜草將接管(世界)。」) 故事起始,父親藤本獨自站在珊瑚塔前,在海底做出一個個七彩的泡泡,而他背後的珊瑚堡,則是他為波妞以及她的妹妹們構築的堅固的家,在黑暗的深海裡,彷彿,只有那裡是光明,也只有那裡有溫暖,父親把波妞以及妹妹們限制在這個溫暖的家中,不准她們外出,也保護她們避免受到外面的汙染。 但波妞終究偷跑出來了,她把自己包在水母裡,任由輕漂漂地水母,把她帶到海面上的世界。 海面上的世界,即人類的世界,是危險且汙染的。波妞首先遭到了流刺網的攻擊,後來,又被捲進海面上的垃圾堆裡,她肥肥圓滾滾的身子,不小心被塞進小小的果醬瓶子裡。(這段畫面,宮崎駿雖沒有大聲的譴責,但所有觀眾都聽明白了他對海洋汙染的控訴) 五歲的小男孩宗介救了她,將她帶上岸來,為她取名波妞,並給她火腿吃,且誓言將盡一切力量保護她。波妞也因此喜歡上宗介,她舔了宗介的傷口,為宗介療傷,也因此沾染了人類的血液,她體內與生俱來的魔法,促使她由「人形魚」變成「半人魚」。 而在此同時,父親藤本駕著自製的「姥鯊」號,正著急的尋找著波妞,甚至還登上了陸地(一邊走,還要一邊沿路噴酒海水,還讓宗介母親誤以為他在噴農藥,呵責他破壞生態),像個最擔心著急的父親,他掀起波濤,不計一切手段要將波妞奪回海洋,他急於拆散小倆口,讓他像個最凶惡的壞蛋。 終於,波妞又回到了海底的珊瑚堡,但波妞卻絲毫不顧慮父親的感受,一心只想變成人類與宗介在一起,她憑藉著自身的魔法讓自己長出雙腳、雙手,讓自己身形長大,想成為一個人,想自由的奔跑;可是父親卻用生命之水的力量不斷的壓制,再把她壓回人面魚,回復她原來的模樣,再做他乖巧的孩子……孩子一心想出走,可是父親卻擔心,不讓孩子出走。 最終,父親的力量拗不過女兒,波妞趁父親不在時,再恢復成人形,走時,甚至把藤本辛苦積攢多年的「生命之水」也毀了……她不稀罕父親想為她構築的美好世界,她不要。 生命之水溢出,地球開始失衡,波妞長出了雙腳,她的妹妹們也化做了一條條巨鯨一般的大魚,這無數條大魚在海中翻騰著,像是一波波撲天蓋地的巨浪(用大魚來具象巨浪,十分的精采,宮崎駿這段表現滔天巨浪的動畫,堪稱精典),而長出雙腳的波妞,興奮的在浪頭(大魚背)上奔跑著,而她的身後,則是一輪巨大無比的明月。(月球迫近地球,也象徵著某種生態的失序) 附帶說明的是波妞(波妞是宗介取的名字)的本名是布倫希爾德(Brynhild),在北歐神話中,這是著名女武神的名字,所以波妞這看似幼小可愛的小金魚,在故事的設定裡,本來即具有武神般的巨大潛力。 這一波失序的巨浪,讓除了位在懸崖上的宗介家以外,所有的小鎮都淹沒在海面下。父親藤本幾次探頭在宗介家窗外,想召回波妞,但都遭到拒絕。傷心的他在向波妞母親交代事情始末時,還覺得女兒是受到人類拐騙,擔心女兒因此受到傷害。 在最後,當宗介和波妞正經過最後的試鍊,卻猶豫不決時,著急的父親又動用暴力(巨浪)想促使他們前進,這時,虛弱已極的波妞向父親噴了一口海水(波妞遇見不喜歡的人,都習慣向他們臉上噴水),這時又急又悔的藤本,一面怨波妞的無情,一面也責備自己:「不是說好不用暴力的嗎?!」 看到這裡,我的眼睛都溼潤了,這不只是宮崎駿的心底吶喊,也是許多父親心中常有的自責啊! 還有,藤本的臉色,在片中總是蒼白的(有點宮崎吾朗地海戰記人物造型的樣子),他總是不安,總是自責,總是擔心…… 我想,這或許也是看似自信的宮崎駿,某一部分不為人知的面目吧。 (除此外,宗介的父親耕一,是貨運船「小金井丸」號的船長,因為工作的關係,也是經常不在家,包含製片鈴木康夫在內的一些人都曾提到,耕一因工作關係無法長陪宗介,和現實中宮崎駿無法陪同兒子吾朗成長的經驗相類似)
相對於父親的蒼白,片中的母親卻總是美麗而堅強,是海洋之母,是家中之柱,是孩子永遠的依靠。 波妞的母親是海洋之母Gran Manmare,她對波妞的出走是理解且贊同的,像個最慈愛最包容的母親,她最終協助波妞達成想要成為人類的願望。 值得一提的是波妞母親在海上救了差點發生船難的宗介父親那幕,Gran Manmare在海上漂浮過來,那意象似擷取自英國畫家約翰.艾佛雷特.米萊(John Everett Millais)所繪的《歐菲莉亞》(Ophelia , 1852, 描繪《哈姆雷特》裡歐菲莉亞溺死的場景),宮崎駿說他在製作波妞前曾到英國欣賞了該畫作,從中獲得了不少靈感。 在米萊所繪的《歐菲莉亞》中,歐菲莉亞平臥在水中,神色安詳,她的衣服及長裙刻意著以泥土的顏色,上面刻意繪上細密的草花,再搭配著四周幽靜的自然氛圍,畫中的歐菲莉亞彷彿大地之母一般的莊嚴神聖。而有意模仿她造型的海洋之母Gran Manmare,也漂浮在海上,四周散以絢麗的花朵,宮崎駿似乎想把Gran Manmare比Ophelia,除了想表達對米萊的尊敬外,我想也是要將海洋之母和大地之母連繫在一起,藉此傳達出Gran Manmare扮演著如地球媽媽蓋婭一般的角色吧! 除了波妞的母親,宗介的媽媽莉莎也很叫人欽佩,在父親長期不在的孤寂中,她獨力照顧著宗介,在四周捲起如山高的驚濤駭浪中,她充滿勇氣的駕著小車載著宗介衝回家,她像所有宮崎駿動畫裡堅強勇敢的女主角,永遠不屈,始終不撓,而為她配音的又是久未露面的演員山口智子,更增加了這個角色的迷人處。 附帶一提的是在「向日葵幼兒園」的隔壁,影片裡特地安排了在日間護理服務中心(即老人照護中心)「向日葵之家」,這裡也是莉莎工作的地方。裡面有幾個宮崎駿動畫裡慣常出現的老婆婆,但在波妞裡她們不再是渾身是勁的魔法婆婆,一個個全都老態龍鐘,慈眉善目,但心態上又彷彿返老還童,她們還是宗介最好的朋友呢。 返璞歸真的老人,有時比孩子還孩子。但我想,這也不是宮崎駿特地放上老人院的主因吧。在「向日葵之家」裡,有一首好聽的音樂,是久石讓作曲,他的女兒麻衣所唱,歌詞如下: 詞:宮崎駿 曲:久石讓 歌:麻衣 如果能再次 自由的行走 剛好是晴天的話 一定很明亮吧 在上天來迎接我之前 滴溜溜的轉圈 手牽著手 在上天來迎接我之前 宮崎駿在訪談中說,他曾在波妞取景所在的瀨戶內海小漁村裡住了兩個月,在那裡,他十分懷念已去世的母親,所以《崖上的波妞》是他獻給母親的作品。 無怪乎,片中每個母親都偉大,而在一片童心的波妞裡,也有一片洋溢童趣的養老院, 「在上天來迎接我之前……還想乘著微風,跳支舞。」 願天下母親,也都能乘著微風,跳支舞。
在有波妞的時光裡,宗介總是充滿活力且喜悅的;在失去波妞的日子裡,宗介卻是無精打采,全然失去了「元氣」。 波妞,這個「魚的孩子」,「紅通通圓滾滾肚子的女孩子」,像個最熱情的心,擁有她,即擁有愛,擁有動力、擁有理想、擁有目標……每個像宗介那樣大的小男孩,初始,都應該擁有一個自己的波妞吧!她能讓周遭所有事物都新奇好玩(一種對萬物皆好奇的心),她能讓小船變成大船(一種無邊無際的幻想),她能帶你開著玩具船,漫行在廣闊的海洋上(一種勇於冒險的精神)……是的,每個孩子都應該有的,一個充滿魔法的波妞~。 帶著波妞,孩子向四方探索去,但波妞會累,孩子有時要站出來扶持她、保護她,有時,有些大人覺得波妞太危險了,會用世俗的看法,告誡孩子波妞(人面魚)會引來大海嘯,要他們遠離她(片中養老院的一位婆婆即扮演這樣的角色,有點像是紅樓夢裡的封肅(風俗))……所以有些孩子,會逐漸失去他的波妞,對世界失去了熱情。 但宗介始終帶著他的波妞,他們開著小玩具船航行在海上,要到「向日葵之家」尋找可能失蹤的媽媽。(許多孩子可能都有類似的經驗吧,家裡出了事,大人都不在,等到好晚都不曾回來。我小時候也有一次,結果我一個人跑到省道邊的公車站牌等,直等到晚上十點還在等,那時,我也差不多和宗介一般大吧!同樣的情境,龍貓中也有,可能宮崎駿小時也有類似的經驗吧!) 對五孩大的宗介,那是個極大的冒險(神隱少女的隧道又再次出現囉),但唯有冒險,才讓人成長,不是嗎? 在冒險途中,宗介遇見許多被大海淹掉家園的「難民」,他們不但不狼狽難過,反而卻像參加慶典一般的興高采烈……如果你明白宮崎駿那種希望「雜草占領地球」、或是「泥炭紀海的時代」再度降臨的期盼,也就不會意外了。(這部分宮崎駿無疑是悲觀的,他認為或許只有通過一次大自然嚴厲的反撲,人的貪婪及欲望或許才會受到遏止,人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淨化) 最後,波妞和宗介通過了考驗,宗介誓言無論波妞為人面魚、半人魚或人類,他都會保護波妞,喜愛波妞(也就是,他都會和波妞不離不棄啦),在波妞母親、莉莎、養老院老奶奶的祝福下(全都是母親喔!),波妞終於成為了人類。 一旦環境變得愈來愈不適合居住,人們就會想遷徒到更宜人的地方。當人們發覺不論搬到哪裡,都無法愉快的生活時,才有詩的誕生與畫的出現。 創造人世的既非神,亦非鬼,而是周遭的人們。即使凡人創造的人世實在太不適合居住,卻也沒有一個國度值得移居。就算要遷移,也只能遷至非人之國,但非人之國或許比人世還不適合居住。 若無法遷離的人世不宜居,我們就必須加以改善,讓它變得更宜人,讓人類至少能在短暫的生命裡住得更舒服。於是,世間才出現詩人這項天職,畫家這份使命。所有藝術家都擁有穩定社會、豐富人心的力量,所以才顯得崇高。 將不宜人居的煩惱 從不宜人居的世間抽離,讓美好世界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正是詩與畫,或音樂與雕刻。說得更清楚點,就算不透過書寫與描繪也無妨,只要細心觀察,便能發現詩就在身邊,歌也自然湧現;即使想法沒有寫在紙上,鏗鏘玲瓏之聲也會浮現胸中;即使沒坐在畫架前塗抹丹青,繽紛絢爛的色彩亦能透過雙眼而投映在心眼。只要能如此觀察所居住的世界,心中那台照相機也能將汙濁俗世拍的清新亮麗,而這樣便已足夠。 摘自 夏目漱石 《草枕》 宮崎駿曾說,在創作波妞時夏目漱石的草枕給了他許多啟發。我想在宮崎駿的心中,現世或許不是個「宜人居的地方」,或許他也想像藤本一樣「遷至非人之國」,但想想,「非人之國或許比人世還不適合居住」呢!所以波妞只能回到人世,成為人間的詩,人間的畫,人間的美好,「讓人世變得更宜人,讓人類至少能在短暫的生命裡住得更舒服」,也「讓美好世界能呈現在人們眼前」。 我喜歡宮崎駿,也喜歡波妞,因為在宮崎駿的電影裡,總是充滿著美好的意念。(和他兒子的地海戰記,成鮮明的對比) 或許我不會像看「神隱少女」一樣,對波妞一看再看,但只要我想放鬆一下,波妞又正好出現在眼前時, 我決不會錯過的!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