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28 00:51:56瀏覽4492|回應6|推薦89 | |
「要產生破壞式創新的產品,要從客戶的生活情境去思考,客戶在什麼樣的生活情境下產生的需求型態,推出符合客戶使用情境的產品,以增加產品推出的成功率。」 ──創新大師 克里斯汀生
最近回頭看《超級星光大道》節目,進入第七屆了,節目型態做了變化,不但較最初幾屆加入了師徒制的分隊比賽,同時,更擴大了來自海外歌手的參選。 這一屆來自中國大陸的選手不少,還有來自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的,歌手實手不弱,光是看那印度裔馬來西亞籍選手陳美嬌唱起「氣口」十足的台語歌,娛樂效果就很強烈。 《超級星光大道》一開始時引起轟動,尤其有別於早年《五燈獎》的歌唱比賽型態,為這類型節目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加上各式整合性行銷作法,人味加搧情,掀起了一股熱潮。同類型的超偶也搶進市場,卻難與其分庭抗壘。 不過,《超級星光大道》幾屆下來,似乎師老而疲,不但覺得歌手實力似乎大不如前,節目型態也開始落入老套,不斷演出情節相似的劇碼,已不像開始時那麼吸引人。若是把這個節目視為是個「產品」,這個產品的生命週期似乎已從高原期走向衰退期。 不過,隔了一段時間再回頭看這個節目,卻看出不小的改變。 產品能否成功銷售最重要因素是商品力,好的品質與符合需求的功能是最基本的因素。《超級星光大道》是歌唱選拔性節目,好的歌手不可或缺,否則其他行銷再強也無能為力。大量引入海外歌手注入了新的動力;來自各國各地的選手,也使話題性更強,直接、間接地達到了強化產品力的效果。 光是每位參賽者輪流上台比賽打分數,乏味。分成四隊的師徒制競賽方式,增加了複雜性,也增加了競爭性,節目不再只是歌唱比賽,還加入了很多「人性」,吸引更多觀眾的投入。 簡單地說,這個節目經過改造,重啟開新的產品生命周期,也築起市場後進者一時難以跟上或超越的障礙。之前正好在複習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的「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理論,套入這個個案,倒也很有趣。 「破壞性創新」源自於克里斯汀生的觀察。很多人問道:為何許多表現優異的企業,在遭遇新市場、新科技的衝擊時,往往失去原有的市場領導地位?他認為,企業無法創新和成長的原因,包括以錯誤的方式區隔市場,因而難以看出重要的創新機會。還有許多公司在規劃未來時,侷限於公司現有的核心能力,疏於培養新的能力,也因此往往錯失成長的機會。 克里斯汀生認為,市場上的在位廠商較精於改善既有產品性能的「維持性創新」;市場新進者則善用「破壞性創新」,以較低價格或較差性能(但足夠使用)的產品,爭取市場低階顧客,或待技術進步、逐漸提高產品性能後,以低價優勢席捲高階市場,一舉取待市場原有產品。 以這個理論套入《超級星光大道》的蛻變,我們可以看到,維持這個節目叫座的最重要因素是「創新」,製作單位把參賽歌手來源擴及更寬廣的區域,不但是增強產品力,其實也是擴大市場利基,開拓新的市場(海外市場);師徒制等遊戲規則的改變,則是滿足讀者尚未被滿足的需求,讓節目的進行不再那麼單調、不再那麼容易被預測,保留了未來更多的可能性,甚至增加衝突性、懸疑性,讓節目更具戲劇的張力。 過去有太多成功的企業,滿足於既有成就,並因而產生慣性,害怕改變,最終被其他敢於創新與改變的企業超越,喪失市場地位。《超級星光大道》的自我挑戰,維繫了這個節目的成長,也是印證「破壞性創新」的一個很有趣個案。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