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9/02 05:55:08瀏覽2265|回應1|推薦37 | |
「這樣子公平嗎?」這是每個人多多少少在心裡上都有過的質疑,尤其是在職場。 每當辦公室裡宣布新的人事升遷調動,或是年終考績出爐時,不免出現反彈聲音,干擾辦公室氣氛,嚴重的甚至還會造成人事動盪,如果未能妥善處理與紓解,負面影響會愈來愈大。 瞭解員工的工作動機與如何激勵,是管理的重要一環,不同於以金錢獎賞有功者或表現傑出者的「獎勵」,激勵更著重在激發員工努力工作與力求表現的動機。 有關工作動機與激勵的理論很多,從Maslow的需求理論、Herzberg的雙因子理論到Alderfer的ERG理論,其他還有目標設定理論、期望理論、公平理論、增強理論等。 其中,公平理論(又稱社會比較理論)獲得不少實證研究的支持,印證在一般人的職場經驗也頗能符合。「這樣子公平嗎?」幾乎是每個人都有過的想法。 公平理論中,認為員工會認知他們從工作中所得到的結果(產出)跟其所付出的投入有關,然後會以自己的結果/投入比(output/input ratio),與其他人的結果/投入比來比較,以此來衡量獎勵的公正性。 其中,工作投入包括付出的時間、心力與金錢等,結果(工作所得)則為薪資、升遷、福利與地位等。至於參考(比較)對象則是自己與他人。 簡單地說,員工不只關心自己努力所得到的報酬,也會在意跟其他人獲得報酬的比較。當員工認為在比較後出現不均衡現象時,就會出現不公平的心理,並想辦法「回復公平」,這也成了激勵的來源。 比如說,當年終考績出爐時,有人得表現被肯定的「優」、有人得普通的「甲」或更差「乙」,考績較差的人,心裡可能就會開始比較:「老張遲到早退,哪有我賣力,憑什麼他的考績比較好?」「小李薪水比我高,事情做得也沒我多,為什麼考績還跟我一樣?」 「還有那個大寶,一天到晚耍寶,要不是每天在經理前奉承諂媚,憑他的業績,不是早該降職或走路了,獎金竟然比我多?」接下來還可能會想:「隔壁公司的Steve,跟我做的事差不多,獎金卻多了好幾萬,早知道上半年就跳槽了!」 當然,最後可能還會自我安慰一番,想著:「辦公室裡Henry做得最久、最資深,老實說,一點都不輸我,這樣子考績還比我差,還真謝謝有這位老兄墊底,真是不好意思…」 簡單地說,當員工感受到不公平待遇時,就會有些「回復公平」的動機,反應模式不外「改變投入或結果」、「改變參考對象的投入或結果」、「 改變對投入或結果的認知」、「改變參考對象」及「自己離職或強迫參考對象離職」。 例如,有的人會開始改變自己的付出,不願再工作得那麼賣力或在辦公室熬到那麼晚,甚或是以請假來表達不滿;有的是改變自己的報償,這時工作品質差一點也無所謂。 另外,比較阿Q的則是乾脆改變參考對象,挑情況更差的人來比較,讓自己心裡好過些。最極端的情況則是「沒什麼了不起,老子走人」,乾脆辭職,以示抗議,或者是開始處心積慮地搞小動作,一心想把辦公室中的眼中釘(參考對象)拱走。 主管若能瞭解這些反應的原因,就能找出對策,想辦法協助員工從心理上「回復公平」,最理想的情況就是讓員工能夠自己調整心態,重新調整對自己或參考對象的認知。 一般來說,當員工認為自己會被公平、正確評價時,會受到更多的激勵,也就是當組織存在公平正義,員工依投入獲得酬賞時,工作激勵最高。 在組織中的正義大致有三種形態,包括分配正義(齊頭式)、程序正義(過程式)及相互正義(對待式)。其中,程序正義包括績效評估的方式、處理爭議的方式、獎賞分配的方式是否公平,當程序公平時,員工就會獲得工作激勵。 「這樣子公平嗎?」激勵不是門大學問,但得先把這個問題搞定。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