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23 11:47:57瀏覽2315|回應7|推薦92 | |
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就算不是個天才,也該是傑出人才。但即使在自己最專長的領域,也有人惹出大禍來,更何況隔行如隔山,若真是聽到諾貝爾獎得主撈過界的話,實在不必太當真。
話說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休斯(Myron Scholes)與默頓(Robert Merton)這兩位經濟學者。
這兩人得獎是因為建立了一個評價衍生性金融商品價值的理論,這種決定期貨選擇權價值的方法,開創了「財務工程」新領域,也為全球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帶來了蓬勃發展。
學而優則商,早在1994年時,默頓與休斯就加入了頂頂大名的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他們運用在數學上的專長,協助這家公司操作避險基金,並為投資人帶來豐厚的投資報酬。
在高投資報酬的驅動下,LTCM的槓桿操作愈做愈大,一路走著順風船。但到了1998年8月,俄羅斯政府突然宣布延後償還短期國債,觸發拋售債券熱潮,結果造成LTCM上千億美元的直接損失,引發世界主要金融市場震盪。
眼看事情再不善了,就要出現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大災難,美國財政部、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及國際清算銀行(BIS)聯合出手,邀了很多銀行共同籌資救援,但很多投資人已在這場幾近災難的事件中蒙受重大損失。
此時,離這兩人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還隔不到一年。如此「高手」操的盤,竟也會陰溝裡翻船,不但惹出了紕漏,而且還是世界級的大麻煩。這也再次印證了一句名言,即在多變的市場裡,沒有專家,只有贏家與輸家。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諾貝爾獎畢竟是世界級的名器,絕對是肯定學有專長者在某一學術領域的成就與貢獻,但這並不代表得獎的老兄就能包山包海,無所不通、無所不曉,弄到最後,連搞化學的竟也能通教育、弄政治,說三道四,十項全能。
一般人眩於諾貝爾獎的殊榮光環,難免會把諾貝爾獎得主視為意見領袖,甚至敬若神明。但若諾貝爾獎得主明知自己對社會具有重大影響力,卻不謹言慎行、自律自制,乃至刻意藉以擴散個人對國家政策、意識形態或政治主張上的偏好,運用名實不稱的溢值影響力,不但是濫用名器,更是嚴重道德缺憾,令人不恥。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