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山寨文化的反思-個人札記
2009/04/29 22:31:09瀏覽1002|回應0|推薦8

山寨文化的反思

知識在21世紀變得很廉價已經從過去的紙上文字變成了活生生的趨勢,更現實也更清晰了,站在創作者的立場我其實相當不認同所謂的山寨文化;講白了就是完全的仿制別人家的東西,踩在別人的心血上去迅速達到成就自己營利的目的。問題是倘若站在經濟學或經營的弱勢一方,倒是可以用另一個角度解釋︰就好比學生學畫時,當器具和基本工具使用方式都學會後,接下來就是依照臨摹範本作為學習的第二步。問題是你要多久才能走出自己的風格,或是你根本就不想走出自己的風格,你只是當興趣只是短期操作 - 對岸這個風潮不得不令人憂心。 

 如果所謂的山寨業主有點格調,在步過了這個沒格調的過程後,或許會開始強化研發技能爬出地面發展,但也可以不需要,因為商場上我只要能強勢的佔領市場搶得一定程度的市佔率,所謂的山寨文化反而變成主流,所謂的nokia等大廠反而會因研發成本過高而獲利不如以往,逐漸被市場邊緣化,或許大廠能續存但二線廠就得等掛點。這是另一種文化的殖民,迅速、有效率;但不值得驕傲因為這裡頭根本沒文化;諷刺的是沒文化沒錯,但卻不能說它錯,這真是莫名奇妙;因為它確實又是種文化.......如果我繼續用過去所學的邏輯來編輯這一切,一定錯亂直到腦殘。

山寨文化等同所謂的『同化力』,而這個力量就我的觀點對於世界是反向的,大家的舉動或產品將變得十分類似,我們將面對更快速貶值的危機。經濟的面向也將不再是以資本論定大者恆大,而是以“效率”評斷競爭力;山寨業主做到了?!  過去我們說知識碎片時代,唯有整合者,才能成為解答者;山寨業者跳過“假設”直接做“結論”,直接解答也做到了?! (站在商業以營利為經營目的的立場)~.....世界似乎正在做一種反向變動; 而這種反向變動卻成為另一種主流。

當趨勢成形,論對錯就變成過去式了,至於該不該或有沒有我們所謂的Value我也不知了~ 看哪個角度吧....不難想像未來發展的“精采”....唯一肯定的是將來要是我有兒子,他一定會怨恨我把他生下來,因為已經看不到世界大戰,而是世界大亂了吧~~唉, 不只兒子難當,老爸老媽更難當....  anyway 這只是一段我自己思考過程的記錄,從唸書到出社會這10年, 時代變動之劇烈真的超乎想像的快, 自然人的思考與反應也要變的快, 這一切無關評論也無任何立場,只是單純站在投資者的角度看世界;只是隨時利用新聞或事件,重覆更新自己與世界間的頻率.............

以下附上今日的一則報導..(ps..除了手機,今年的上海車展才屌的咧~ 有興趣不妨去找看看出現哪些山寨版的車、真不知要怎講了..是要拍手還是吐口水大概只有天曉得了.)

----------------------------------------------------------------

紐約時報今日的報導山寨文化崛起 全球手機大廠如臨大敵

中國憑藉各種產業代工的經驗與技術,造就了獨一無二的「山寨」文化,手機尤其受到歡迎。業界人士說,只要有軟硬體相關人才,在深圳方圓 100 哩內就可以找到全部的零組件供應商。
 中國數百家小型企業遂開始做起山寨手機 (公司規模最小僅10人),仿製各大品牌的手機,零售價在 100-150 美元之間,還可客製化添加新功能。隨著中國逐步轉向高附加價值的製造產業,山寨文化也是一樣。現在的仿冒對象早已不再侷限名牌包或廉價電影光碟,而是開始爭食全球各手機大廠的大餅。

山寨手機近幾年開始流行,占中國銷售市占率卻已超過 20%。更令人訝異的是,這些黑市手機開始非法流通至俄羅斯、印度、中東、歐洲,甚至是美國。誠如 IDC 資深分析師王紀平所說:「山寨手機市場的擴張規模驚人,不僅能什麼廠牌都能複製,因應市況的速度也很快。」為了對抗這股黑色勢力,全球各大手機廠開始向中國政府施壓,要求強力取締,同時以造成健康危害為由 (如電池爆炸) 向消費者發出警告。

不僅外國品牌,具有成本優勢的山寨手機也正在侵蝕當地手機廠的佔有率--無須繳稅、監管費與安檢費。但截至目前為止,中國政府打擊山寨手機的企圖心並不明確;業者甚至在夜間製播的電視廣告中,宣稱「 1/5 的價格,卻擁有同樣的功能與外型」,更令人噴飯的是高舉民族意識大喊:「買山寨,彰顯你對祖國的愛」。山寨機不僅仿刻外觀,還添加諸如雙螢幕、雙門號 (兩個SIM卡插槽) 以及伸縮式照相鏡頭等特殊功能。

山寨文化的起飛在 2005 年,當時聯發科 (2454-TW) 以低成本整合多功能晶片所研發的電路板,成為初創公司生產低價手機的平台。中國政府 2007 年表示,生產手機無需申請執照,則是助長山寨文化的另一關鍵。山寨機業者的經營策略很簡單:抄襲。設計與品牌名稱均與原廠完全一樣、或只有細微改變 (如 Samsung 變成 Sumsung,Nokia 換成Nckia)。量產則同樣向代工廠下單,借用業者的說法:「這一點都不難」。

分析師說,市場爭食者眾的結果,迫使品牌大廠降低手機售價,同時中國品牌的競爭力也越來越強。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6art&aid=290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