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2/06 10:49:05瀏覽2996|回應0|推薦9 | |
<內需、外銷都是錢,別被經濟低成長給騙了---好聰明企業主專欄之1> 日前看到一個統計資訊,覺得很有趣,因此分享如下: 根據統計,台灣中小企業自2014年開始,營收已有8成來自內銷;2015年比重持續提升,顛覆過去「出口導向」的現象。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分析指出,傳統產業模式已然翻轉,促使中小企業對於消費需求的轉變必須作出回應,才能拓展市場創造新商機。 過去我們總認為台商是一只皮箱走天下,以接單、代工製造、外銷的模式闖天下。但很顯然地,那種小草型態的台商早已經長大成人且開枝散葉,成為像鴻海這樣全球化布局營運的大集團。 新一代的小草型企業,要嘛做進口代理,不然就要做以瞄準內需市場為主的服務業或製造產業。這是新一代中小企業主的機會,也是新的時代的新創業思維。 但有趣的是,內需市場是在原來的餅內分餅。比如電子商務做得好,網路賣衣服賣得嗄嗄叫,當這些網路贏家抱得滿手鈔票時,被排擠的是原來實體賣衣服的商家。這就國內生產毛額(GDP)的計算方式來說,終端市場消費金額的總數是不變的,變的只是店家由A(offline)轉到B(Online)。 當消費者買衣服從A店跑到B店時,總消費額在物價條件不變下,所購入衣服的總金額也會不變,這對GDP來說將是原地踏步。 過去幾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持續原地徘徊,很大的原因其實是中小企業的經濟活力從外銷轉入內需。活力不變,只是成長的箭頭與方向變了! 當然,外銷企業主與內需的新創事業家未必會是同一群人,這當中自然會有舊人哭、新人笑的相互排擠現象。 只是當社會主流思維持續以外銷帶動出口成長的思維來看待經濟榮枯時,自然只會對經濟低成長唉聲嘆氣,而不知對內需的新氣象額首稱慶。 事實上,多數的內需大餅是由服務業所構成的,即使是內需的製造業或農產品,在當前個性化市場與文創導向的氛圍下,也勢必得加上體驗服務的行銷服務與包裝,這也屬於一種線上或線下的服務。 我想表達的意思是,經濟成長率只是一種觀察指標,不但代表經濟社會的全部,更不是社會要求進步的唯一指標。 台灣應該集中資源去協助大企業、成功企業去向上升級,以出口或全球化布局的火力去為GDP增長帶來動力,但這不意味著全民、全企業都該如此。 返鄉務農、經營民宿、搞在地生活經濟圈等,看似追求小確幸,其實只要做得好,將來都是可以全套輸出海外,甚至吸引更多背包客來台灣體驗山、海與人文之美的新賺錢工具。 過去每逢有人問我:"你覺得景氣前景如何?"我總答以:"好、非常好!" 好,是因為經濟市場如人生,日久必有新陳代謝。當舊的時代、以代工出口推動經濟的型態已然凋謝時,與其花力氣為廉價製造尋找新的生產基地,還不如多花時間想想新型態的生活需求是什麼? 過去的中小企業不須做產品包裝、行銷與品牌定位,只要會接單與精密製造就好,但未來的中小企業必須做品牌、做服務、做口碑,後者要發酵成長的時間遠比前者為長。這是轉型必然之痛,也是社會轉骨要花的轉骨時間。 聰明的、年輕的企業主應該看新市場的新機會,而不是被一國、一地的低經濟成長數字所影響,誤認為低經濟成長市場不值得投資。 過去台灣小商家的創業模式,是景氣好時趕緊擴店,景氣差時趕緊收店。開、收之間,所謂美食名店、人氣餐廳等,往往只是個趕流行的噱頭。 未來的時代是以內需取勝,這需要的是練內功、紮馬步的精神,一步一腳印在經濟低成長的氛圍中練兵,等三年、五年後,才能一發不可收拾。 時代變了,創業者還緬懷往日一只皮箱跑全球的精神,而不知腳步向下看,默默做好內需的新創業精神,就有點昧於時勢了! 王志鈞 外星來的財經作家 2017/02/06 王老師財富管理學院官網 http://guruwang.com/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